瓦厂蛇马村彝族(腊罗支系)墓群瓦厂蛇马村彝族(腊罗支系)墓群位于境内白竹山南坡,漾江西岸,蛇马村后面的岭岗上。全面积约48平方米。较早的古坟无碑,有文字记载的一块墓碑为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立),古墓上雕有禽兽和花卉等纹饰浮雕。…详情 ▷
平坡“旌表节孝”石牌坊建于清同治五年(1867)。在原平坡区政府旧址大门左侧约3米处,这是一座四方石柱的三孔牌坊,中间一孔宽2.5米,两边各宽2米。牌坊立四根大方石柱,中间两根高4米,左右两根各高3.5米。石柱边宽均为4厘米,顶端各雕有一蹲石狮子。从地面向上高2.6米的牌坊的三孔架上,都用大横石条镶嵌着一块与石条长度相等的大理石横匾,横匾的前后两面书写着文字。再往上一层,又有一块也是用石条镶嵌着的大理石横匾。上下两块横匾之间,安放着一块长8厘米,宽6厘米的大理石直匾,上面用金粉书写着“旌表节孝”四个大字。这座石牌坊是朝廷为表彰孝子杨飞熊,“允准旌表,流芳百世”而拨资建造的。石牌坊建好后,为了教育后人,由蒙化府出面,遍请滇西一带府州县及地方知名人士,前来平坡街参加“旌表节孝”牌坊落成典礼。在庆典会上,宣读皇帝的圣旨:“凡大小通过牌坊时,要下轿下马。”该石牌坊已于1958年时被拆除做石墩安放水管。…详情 ▷
脉地白王城遗址在苍山西坡,脉地东南角。遗址坐北朝南,长17米,宽约15米,面积约255平方米,为椭圆形城址。夯土城墙尚存,城墙高2.8至3.米,夯土层1至2公分,内发掘出麻布纹瓦片,有洗马池、练兵场。据推断为大理国时期建筑。…详情 ▷
普光寺普光寺,坐落在漾濞县城南5公里云台山林业局驻址内。这里傍山依林,林木葱郁,交通方便;山花掩径,林禽争鸣,自然风景极为优美。据传普光寺始建于宋朝,后毁于兵火,明末清初重建。5年代曾被地方粮食部门征用改造为仓库。1976年粮食部门将该寺房产转卖给云台山林业局。1983年该寺地基收回地方,以待开发。1986年初春,周围群众自筹款项在原地基上进行庙宇修复。至1991年,下关、大理、巍山、祥云、昆明、四川等地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普光寺就此以每年七八万元香火功德的收入,专用于会期活动和修复扩建。县内外古建筑和雕塑方面的民间艺人,以极其深途的审美眼光,构筑了以“普光高照”为主庙的楼台亭廊、梵宫舍宇、招待所等共11幢27间的建筑群。主庙建筑久远,原为单层平房,1983年后两次重修扩建装饰,现为楼房3间,雕梁画栋,文墨苍劲,佛像数尊,香烟不断。沿后台上为大雄宝殿楼房3间,右侧分别为药舍楼房4间,招待所楼房4间。诸天阁一幢3层5间。该寺占地面积约9亩,建筑占地面积约5亩。远看普光寺,古木参天,炊烟缭绕,坐向各异的大小殿宇隐现于古木葱郁之中。围墙外,一棵…详情 ▷
坪尾村彝族(聂苏支系)墓群坪尾村彝族(聂苏支系)墓群位于平尾村东南1.5公里外的山中,总面积约675平方米。该墓群有2余冢古墓,其中《施清自叙碑记》记述了施姓始祖于万历年间从箭里柏邑场分支后,迁居到双涧乡坪尾村一带,成为当地土司,发展成至今数百人的一支世族的迁徙历史。立碑时间为清嘉庆二十年(1815)。…详情 ▷
彦龙山古墓群据墓碑刻记,该山古名彦龙山,在金牛松林村后约三百米(直线距离),古博南道要冲金牛屯(古街)上方。古墓群背靠苍山。坟墓有韩姓、李姓、杨姓、许姓等上百冢。其中年代最早者为彝族韩姓墓,墓主,一名韩廷实,立墓年代为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生墓),一名韩朝阳,立墓年代为明万历32年(公元164年)。其余彝族杨姓、许姓等多为清代墓,李姓多为清末及民国时期。其中李恒之墓有李根源、田钟农题撰,赵藩书的碑化。境内除上述较集中的少数民族墓群外,还有多处墓群,但族别较杂。…详情 ▷
“江流有声”石刻该石刻原址在金牛村东南角约5米的公路下河边。在一巨石斜面上一块长1.75米,宽.7米的长方形空间内,由右至左,横书草刻有“江流有声”四大字。字高约.8米,宽约.6米。该石刻为漾濞县知事王协忠于1916年书题后令石匠镌刻。现因修筑大漾路,已将石刻凿切下来,迁至南面约百余米的公路边,镶砌于另一巨石之上。…详情 ▷
老清真寺地点:漾濞县下街公路西侧。现状:老清真寺现存大殿,大殿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通面阔21.5米,进深16.7米,高11.8米。殿内原会满伊斯兰经书图案地藻井已被拆毁,屋顶山脊已毁仅作简易修盖。现有的16扇漏透雕花格子门仿上街清真寺格子门图案,于1995年雕成。背景资料:据考证,下街老清真寺始建于明代,清咸丰时杜文秀反清失败后,被清政府为文庙,塑有孔子及七十二贤,悬有“大成殿”等匾额,并兼做学堂。本世纪五十年代,办过织布厂,后又改为县粮食局仓库。1994年移交下街回民管理。该寺原有大门、叫拜楼(又名望月楼)、二门及其建筑群。原大门为三开间牌坊式,明间高,重檐飞角。大门后为照壁。照壁后为叫拜楼,三层双檐,作东面西。叫拜楼进为二门,双柱架斗出阁,二重檐。二门后为水池,池上架有大理石拱桥及大理石栏杆,大桥前竖有一架四柱三空大理石坊。左右庙房各五间房前清水环绕,左右各建有石拱桥,桥前亦有双柱单空石牌坊。院内有四株柏树和火把花(紫薇)、垂柳等花木。大殿后院建有亭台石廊。…详情 ▷
平尾古墓地点:双涧乡平尾村旁,海拔25米。现状:平尾古墓群现有古墓近四十冢,占地面积约6平方米。墓地内杂草丛生,有被盗痕迹,有的古墓几乎为杂草遮盖。墓地周围已被开垦为荒地,平尾村位于墓地右下方。背景资料:平尾村为彝族居住地,属聂苏支系佬武族。古墓中最大一冢墓头为三架牌坊式,青石质,宽2.15米,高2.7米,深.5米,中间有大理石刻《施清自叙碑记》,记载了该民族迁徙的历史。较大的几冢墓头上刻有人物、动物、禽类浮雕图案,墓碑年代有明嘉庆、崇祯、清道光等年号。1988年3月古墓群被列为漾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平坡上村彝族墓群平坡上村彝族墓群位于平坡镇对面的上村旁斜坡上,属熊姓墓群。即为明初至民国年间的古墓。碑刻的家谱反映了当地熊姓家族在该地的繁衍分支,并与当地彝族同化过程。该墓群雕有许多精巧鸟兽花卉,堪称石雕艺术精品(录自《苍山西麓之珠》)。…详情 ▷
石门关福国寺遗址福国寺位于石门关下,该寺前身原名药师寺,《徐霞客游记》中有记述。确切的始建年代无考。经兵燹后,相传为明末遗老徐伟父子重建,东西横列二殿,南北纵建八阁,分门庭及后院,全面积3平方米。1931年后,培修寺宇、修佛铸钟、培植花木,规模更大。旧属鸡足山佛教会所辖,缅甸、柬埔寨行僧,西藏曾来此参拜过。1958年起,寺院遭破坏,至1961年,毁坏殆尽。198年后逐年修复。今已复建前殿、山门,规模宏大,香火旺盛。…详情 ▷
云龙桥云龙桥位于漾濞县城西边的漾濞江上。志书赞为“濞江飞虹”。云龙桥始建于明代,为博南道古津梁,现已更换为钢缆吊桥。桥长53米,宽2.3米,高12.9米。9条钢缆临江飞跨,上复栎木访板作桥面,左右各是一缆当扶手,两岸均建有桥亭。云龙桥以险要壮观而成为漾得县的主要名胜古迹之一。漾濞是博南古道的必经之地,在这段古道中,要数漾濞江峡谷地段最为惊险。江边栈道人马难行,江流湍急舟揖难渡。明代曾有诗形容其险要道:过了漾濞渡,阎王清上簿;到得龙尾关(即今下关),才是到人间。以往,为了开拓漾濞江峡谷与外界的交通,当地民众曾不止一次在怪石磷峋的峡谷间扯溜索、拉藤绳、架木桥。但这些交通设施或毁于洪水,或毁于兵燹。传说某日清晨,忽见一缕彩云在漾濞古镇西角绵亘江上,如同蛟龙过江。民众认定是神龙显灵,示应新选桥址于此。遂于此处江面上建起铁索桥,并形成漾濞一景:铁锁云龙。电影《五朵金花》、《奇情侠侣》均有在此桥上拍摄的镜头。《徐霞客游记》中有道:“抵漾濞。居庐夹街临水,甚盛。有铁索长桥在街北上一流…详情 ▷
两院禁约碑碑立于马厂驿前铺村口,碑高15厘米,宽8厘米,今犹存。碑文“凡上司经过本驿蒙化府掌印佐二官不许远出迎送,违者以奔竟论黜。”马厂驿前铺是古博南道上重要驿站,该地为原蒙化院道府辖区漾濞驿前铺古道,而该段古道与永昌府辖区古道相连,故此碑为“蒙化院道府”和“永昌院道府”共同规定的禁约。凭此推断立碑时间在康熙年间或以前。…详情 ▷
藤桥常住碑旧时,平坡村北路口漾江面上曾建有一座藤子桥,是西岸向阳、石坪、高发三村通往平坡的重要桥梁。西岸桥头立有一块“藤桥常住碑”。碑高12米,宽.57米,大理石。该碑于1958年被拆除,1966年被一村民背回石坪村用作桌面。现碑石犹存,但石碑一角断落遗失,立碑年代无考。…详情 ▷
新营盘清真寺地点:漾濞县城西北的上街旧城内。现状:新营盘清真寺于1989年失火被焚,1991年回民群众集资27万元复修大殿,1992年竣工,新建大殿为重檐歇山顶,通面阔22.6米,进深17米,下层高5.3米,飞檐架斗、雕刻精美、气势恢宏。大殿右为厢房,入大门有照壁,大门右侧为斋房。1988年3月漾濞县公布为县级重点保护单位。背景资料:《云南文物古迹大全》载:寺中大殿(原殿)坐西朝东,右为五间厢房,左边栽有花果,前为照壁,院中砌有花台,大殿后为花园,建有亭台、曲廊、水池。……大殿后檐歇山顶,通间面阔22.33米,通进深15.12米,高13.64米。14扇格子门和两洞月形窗,饰以彩绘、木雕和浮雕图案。《重修漾濞上街新营盘清真寺》载:原上街新营盘清真寺,其殿梁有“大清咸丰九年岁次已未日建丁卯年上谷旦官庄密场大士村皇庄柏木铺阁邑士民同监建”杜文秀起义失败后,漾江两岸的各村清真寺均被清政府一律作为“叛产”,至清光绪年间事态渐趋平静后,回民推选马恩德衣摩、李秀成和两位管事到蒙化府要求重建上街新营盘清真寺,为安抚民心,清府遂从。196…详情 ▷
玉皇阁传说很早以前,有朱、史二道人结伴云游四方,遍访名山大川,其中一人还随身携带着一尊雕琢精巧的玉皇大帝金像。当他们来到漾濞石门关前一处地方时,只见一道金光自携像道人怀中进出,随即化作彩云忽忽悠悠径往石门山上飘去,萦绕在悬崖峭壁之间。细看时,怀中金像已无踪影。二道人悟知必定是因为此山灵异,引得玉帝金像化云而去。于是收定心猿意马,打消云游之念,在玉帝金像化成的彩云素绕之处建玉皇闻静修,终于得道。因为有此异事,乡里民众就在金像化云之处建现供奉,久而久之该地使得名“拜福台”。玉皇阁之奇在于周围皆系绝境。在石门北崖之上的方寸之地里劈山削岩建成,背靠陡崖,面临绝壑。阁东绝壁间有一由岩层断裂而成的石室,高、宽各丈余,纵深数丈。“洞前石崖,上下危削,古木倒盘,雷烟揽翠”——徐霞客当年所见到的景致如今依然如故,而其“杳然别天之想”,却不知有几人能品味得出。阁后峭崖之巅近年新建一塔,虽无名塔之雄,却有临壑之险。塔东1米开外,便是玉皇阁前悬崖的上延段,依然是壁立千仞;“穿林野鸟飞难度”。塔西约8米处有一地穴,俗称仙人洞,另一端开口于绝壁之上。洞穴窄小,出入…详情 ▷
石门关漾濞石门关位于苍山龙泉峰与玉局峰西麓,漾江东岸,为大理州著名游览风光之一。两座高数百米的断崖峡谷座落在苍山背后的江边,形如两扇巨大的石门,清流飞瀑,奔泻而出,是一处神奇的景观。周围巉岩壁立,峡谷深邃,谷地溪流湍急。石门关实为鬼劈神凿,异境开天,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石门口前有一深丈许的潭水,水清见底。站在石门口仰望,斜峰入云的石门关便是窄窄一条缝,由这条缝分开的两座青山恰似一对初恋的情人若即若离,左右两壁凸凹相向又像一对蜜月夫妇,被活生生拉开的样子;在关口抬头往关顶仰视,湛兰的天空仿佛一条细而长的带子,朵朵白云像一瞬即逝的仙鹤,岩随云动,两壁似乎马上要合拢。从关门往里走,有万丈绝壁,青藤飞挂而下,飞泉倒悬,还有一丛丛水芭蕉,再往里走,有三层瀑布,一排排起伏翻动的野草,几棵古松斜立,黄雅秀美,每逢盛夏时节,石门关、石崖上、清泉边、兰花、杜鹃、映山红、争妍斗艳,满山馨香。最令人惊叹的是,在附近的松林村后山,于1994年1月发现一处面积约16平方米的大型崖画,有动物、人物、果树、手掌银、房屋、追猎、圈舞等2余…详情 ▷
该崖画地处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金牛村东南方向约距三公里外的点苍山半坡吃水箐,海拔27米。该地形略呈交椅状,中横一缓坡,绘有崖画的巨石卧于缓坡顶上。巨石系花岗岩质。宽19.9米,高8.25米;崖顶有崖房,画面基本平整;北偏东59度走向;崖下系泥质平地。崖画长5.6米、宽4米,总面积22.4平方米。崖面分别以土黄色和赭红色线条绘制,其内容共分为五组。由于崖画风化剥落及岩浆淋覆,可以辩认清楚的图象有人物、动物、植物手摸印等2多个,以及表意图象等,内容有:放牧:采集(摘野果)、狩猪、舞蹈、房屋(干栏式)等。反映了先民生动而丰富的原始生活……来自全国各地的崖画专家普遍认为该崖画系西汉之前作品,很可能是最古老的史前艺术。与广西、西北等地的崖画有一些相同点,同时又有较显著的区别;与云南其它地区发现的崖画也有一定区别;该崖画画面集中,内容丰富,图象生动,是不可多得的一处崖画。专家们赞扬该崖画不仅在滇西,且在全国亦属崖画精品。该崖画填补了大理州以往无崖画的空白。对研究大理地区古代社会史,民族史,艺术发展史,提供了古朴面形象的资料,具有重要的…详情 ▷
平坡石券桥平坡石券桥位于平坡乡鸡邑铺村南约1公里处。横跨于平坡和鸡邑铺之间的河谷上,该河流亦以此桥得名券桥河。始建年代不详,桥单孔券拱型,依山就水而筑。桥孔高约7.2米,宽7.21米,桥身宽约4米,长2余米。拱下层用楔型石条,上层则以长方形石条铺就,纵横相连有序,拱面用石大小不一。原桥建有石柱护栏,造型优美古朴。此桥为博南古道必经之桥,桥北路面上有马蹄践踏出的石坑,深约八、九厘米。桥旁原有一碑,已毁。…详情 ▷
福国寺福国寺位于石门雄关之前;素有“漾濞第一避暑胜地”之称。据《徐霞客游记》载,当年石门旁的寺宇名叫药师寺,寺僧法名性严。而药师寺则是石门山上王峰寺的下院,为明万历初名僧石光所建。由此可知玉峰寺及药师寺的创建时间在1573年以后。而当徐霞客于1639年游石门关时,玉峰寺已成废址,推余颓垣遗址徒令游人生怅。民间传闻,昔有徐佛自内地赴永昌为官,在任12年后,已是明亡清兴。徐公之痛不绝,于是弃官而行,率子东下,沿途遍访名山胜境。来到石门关前,见山奇水秀而寺败僧空,不觉触动玄机,顿生出尘之念。遂倾多年宦囊,整修扩建寺宇,并谐复国之音名为之福国寺以寓心志。父子二人苦心经营15年之后,石门禅院香火日盛。曾有不少到天竺朝拜的内地行僧,来到此后再不思游,驻足潜修,直到圆寂。当地长者回忆,民国时,福国寺还保持着相当的规模。寺院分三进,入大门为一圃苑,植翠柏数株并桃李果木;穿过南道,登十一级台阶到山门前院场,场内方石铺地,绿竹掩映;再上九级台阶到山门,门前有哼哈二将护卫。入山门,又上十级台阶到前殿,有联云:“天开石门千古奇卉,寺称福国一往长生…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