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山纪念堂旅游景点介绍
中山纪念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
中山纪念堂于1929年1月动工,1931年11月建成。1956年,重铸的高5米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屹立在纪念堂前。1963年对纪念堂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屋顶全部采用蓝色琉璃瓦,在6万多平方米的公园四周增建了铁栅栏,在园内栽种了很多树木、花卉。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建筑,外形庄严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设计师巧妙运用了建筑力学的结构原理,采用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东省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22年10月25日起,广州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历史陈列馆暂停对外开放。
中山纪念堂历史沿革
中山纪念堂原是1921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的总统府,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被炮火夷为平地。1928年由李济深组织筹建,中山纪念堂的建立由1926年开始筹备至1931年完成。前后经过了6年,中间经过了几次政局变动。其建筑费一部份是华侨捐款,一部份为机关学校人员及各界捐款及举办各种游艺会筹集得来,还一部分则由政府拨发。总体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风格与近代西洋平面设计手法结合,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建筑面积为3700平方米,高49米,四面为4个重檐歇山抱厦,拱托中央八角攒尖式巨顶。白色花岗岩石为基座和台阶,淡青色大理石为墙裙、乳黄色贴面砖为墙身,紫红色水磨大柱上盖宝蓝色琉璃瓦顶,层叠舒卷,显得格外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前檐下横匾高悬孙中山手“天下为公”4个大字,雄浑有力。
中山纪念堂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又是广州市大型集会和演出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广州的许多历史大事:1936年,广州市各界人士在此举行禁烟大游行;1945年9月,驻广州地区的日本侵略军在这里签字投降解放后,每年各种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活动、省市的重要集会和文艺演出都在这里举行,如教育基金百万行、广州国际集体婚礼、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等等。
解放前夕,纪念堂因年久失修,已严重损坏。解放后,人民政府从五十年代初开始至1988年曾七次拨出专款对各项设施进行修葺和完善。1998年再次拨款6000万元,对纪念堂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性大维修,更换了中央空调、灯光、音响、座椅,重新改造了贵宾室,化妆间、舞台,增加了消防喷淋系统和保安监控系统,堂前中山塑像改用铜材铸造,对广场、环境亦作了进一步的美化。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1929年1月动工,1931年11月建成。这里原是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出任临时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旧址。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的宫殿式建筑,全部建筑面积3700多平方米,高49米,是广州近代著名的建筑杰作。堂内有一个近似圆形的大会堂,直径71米,分上下两层,共有座位4700多个。设计者用四根大柱子(柱子位于四周的墙壁中),支撑着四个大跨度的钢桁架,像一把张开的雨伞,组成一个巨大的拱形屋顶。拱形屋顶托起八个主桁架,组成一个八角亭子。这是建筑师吕彦直(1894年—1929年)设计的。
南京中山陵和广州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也是他设计的。他在35岁时早逝,未能亲眼看到他自己设计的这座宏伟纪念堂。1956年,重铸的高5米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屹立在纪念堂前。1963年对纪念堂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屋顶全部采用蓝色琉璃瓦。在6万多平方米的公园四周增建了铁栅栏,在园内栽种了很多树木、花卉。纪念堂已成为广州市重要集会和文艺演出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7次拨巨款对中山纪念堂堂体进行修葺和进行周围环境的维护,使这里变得更为幽静、舒适,是中外人士游览之胜地。
中山纪念堂景点特色
纪念堂飞檐飘卷,使用的琉璃瓦。中山纪念堂选用了孙中山先生生前最喜爱的宝蓝色琉璃瓦作为主色调。1963年,中山纪念堂曾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翻修,特别从广东佛山的石湾定制了宝蓝色琉璃瓦,重盖了堂顶瓦面,在保留原有图案的基础上进行了翻新。
檐角的云水花纹、斗拱上的装饰图案、檐头的钟形铁马,梁上的“d”字图形,也都极富民族特色。在维修中,翻新的方法是传统的,材料却是现代的。纪念堂外的彩画除了进行常规的补缝补色外,还采用硅化防水剂进行保护,这就像在外面蒙上了一层保护膜。堂内则使用了防霉防潮的新油漆,用进口材料保证能对彩画起到更好的保护。
纪念堂正门檐下悬挂的五盏巨大的长方形挂穗嵌玻璃青铜大吊灯,除玻璃外,全部以生铁铸成,甚至边底部垂下的绦穗,也是由生铁铸就的。
中山纪念堂所采用的彩色陶质道板砖及外墙装饰毛面砖,是原上海泰山砖瓦有限公司首创,并成为中国首批享有专利的产品之一。美观端庄、自然质朴、经久耐用、具有吸音、吸光、抗冻、永不褪色的独特效果,被誉为“泰山砖”。
从空中俯视,纪念堂呈外突的伞型结构,青砖蓝瓦蓝象征着孙中山先生当年。
天下为公
纪念堂正面抱厦上下檐间,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蕴意深刻:国家为人民所共有,政府为人民所共管,国家利益为人民所共享。
孙中山先生铜像
矗立在纪念堂前正中央的孙中山铜像。1956年,由雕塑家尹积昌等人创作的水泥像(表面镀铜,1998年后才更换铜像)。高5.5米,重3.9吨,所铸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山大学演讲时的造型。铜像下白色花岗岩的基座上刻着孙中山先生所著《建国大纲》的内容。
古树名木
木棉作为市花,无人不晓。“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天南树树皆峰火,不及攀枝花可怜。”(明·屈大均)
广州最老的木棉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就在中山纪念堂。这株老树亲眼目睹了满清王朝的腐朽堕落;亲眼目睹了广州起义的惨酷壮烈;亲眼目睹了孙中山的百折不挠;亲眼目睹了陈炯明的叛乱;亲眼目睹了身旁的总统府被夷为平地后又建起了一座全新的纪念堂;亲身经历了叛军的炮火和日本侵略者往它身下投下的炸弹。风走云飞,星流人逝,老树还依旧静静站立,夜长人静时细细品味着数百年的风霜。
中山纪念堂不仅有广州最老的木棉王,它还有广州最大的两棵白兰树。它们是纪念堂奠基、竣工时栽下的,它们与纪念堂一起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终年常绿、亭亭如盖的碧绿树冠可荫地数百平方,如同两个高大忠勇的卫士守卫着纪念堂。每年的初夏(6月)和深秋(10月),浓香四溢、洁白无瑕的小花桂满枝头,香飘数里,象征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万古流芳。
中山纪念堂的大门楼
纪念堂的前方,隔一块秀草茵茵的宽阔广场,耸立着一座有三道屋宇式三孔大拱门。朱色的铁门,门头重檐叠阁,飞檐出卷;宝蓝色的琉璃瓦映着灿烂阳光,显得庄重而不失绚丽——这座无梁殿式的建筑物,便是中山纪念堂的大门楼。一道基底由石米批荡的铁花围墙从门楼左右延展出去,团团环绕住了整个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的云鹤华表
“云鹤华表”,高插云天,雄伟俊挺,它的八角形底座超过一个人的高度,柱顶祥云缭绕,显得气派非凡,庄严肃穆。
中山纪念碑
孙中山纪念碑,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修建物纪念性建筑之一,位于越秀山山顶,与中山纪念堂处于同一轴线上。纪念碑占地30多平方米,是一由花岗岩石彻成的方锥形建筑物,因其下大上小且四坡尖顶、挺拔向上,颇有冲天之势。
从纪念碑往下约百米,越秀山的山腰上,另有一座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建筑物,即孙总理读书治事处。
柱头饰“¥”
始建于1929年、完工于1931年的中山纪念堂,其主体建筑上,每一根圆柱的柱头饰都刻着“¥”的符号,与人民币的货币符号“¥”完全一致。
至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纪念堂管理处工作人员认为,这应该是一种巧合。这个符号其实就是一个“羊”字,中山纪念堂使用这个符号,应该是与羊城“五羊献穗”的美丽传说有关。意即“羊城的中山纪念堂”和“羊城人民对孙中山的永远怀念之情”。人民币的货币符号虽然也是“¥”,但它可能与古代没有货币时“羊”曾是最早的实物交换等价物有关。因此,人民币上的“¥”与纪念堂柱顶上的柱头饰“¥”应该没有多大关系。
避难古鼎
在纪念堂大堂正门两侧,分别摆放着两个鼎,分别于1929年6月1日和1930年10月10日烧制,已有近80年的历史。
据介绍,在“文革”时期,因为“破四旧”运动,两个鼎上面的“民国”等字样被人弄掉了。纪念堂当时的老馆长,为了避免损坏了古鼎,带领几个壮劳力,在半夜三更将它们埋进了东边的草地里,当作绿化用的(大粪)肥料池保护起来。“文革”结束以后,再挖出来向游客展示。
九级、五级台阶
一般人很难注意到,沿着孙中山铜像往正门走,登上两段台阶,这两段台阶的级数分别是九级和五级。中国古代通常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常常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
纪念堂管理处工作人员认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并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和1921年5月5日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所以,在这里九级、五级台阶暗合了孙中山先生在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滴水石不穿
有句成语叫“滴水穿石”,但在纪念堂四周地面有近百年历史的石板却“滴水不穿石”。这是因为设计者巧妙地在檐口处设计了“天沟”,将屋面上的大部分雨水进行拦截后,再从暗藏的柱子里排走,从而对石板几乎无法造成影响。
紫铜天沟
纪念堂堂顶的屋面上,每个雨水面都有一条紫铜“天沟”。这“天沟”将屋面上的大部分雨水拦截后,从墙面上的排水沟里排走了。可见当年设计师对纪念堂屋面的排水设计是非常科学的。
光芒四射的门洞
堂内的一、二楼有十六个门洞,这厚厚的门洞,在艺术上处理得非常得体,特别是红麻石做的门框上的光芒浮雕,看上去给人一种光芒四射的感觉。
彩绘天面和地面走廊
纪念堂内还保留着当年彩绘天面,以云朵彩图为主,地面彩绘是“青天白日满地红”,与国民党的党旗、党徽的图案相近。
男室、女室标牌
大堂内一楼的男女厕所的标牌上还保留着当年的称呼——男室和女室。通过这两块小小的牌子,可以了解过去对厕所的称呼为男室、女室,而不是“茅坑”、厕所等。
中西合璧式建筑
会堂式建筑开创了中西建筑巧妙结合的新起点,将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物与西方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高47米、跨度71米的空间内不设一柱,主要靠隐藏在墙壁间的八根巨柱支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跨度达30米的大型钢桁架,上面再支撑起主桁架,再承托起八角型的堂顶。
孙中山遗嘱汉白玉石碑
纪念堂的舞台上有一处汉白玉石碑,上面刻有孙中山浮雕头像和总理遗嘱的内容。据介绍,“曹全碑体”的总理遗嘱碑刻是吴子复的手迹,由广东端州的梁俊生先生镌刻。
弹痕累累的墙面
在纪念馆东门外北侧,有一面墙上布满了仿似铜锈的斑点。纪念堂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仿似铜锈的斑点系日军所“赐”——侵华日军在1938年6月7日扔下的炸弹将纪念堂的墙面炸得弹痕累累。据介绍,当时,在正门前右边也被炸了一个大坑,西北角被炸裂了约40平方米。
日本鬼子残留的弹片
纪念馆东门外墙上布满了当年日本鬼子轰炸而残留的弹片。因为残留的弹片会生锈,为保护文物,就用一种黏合剂把它封闭起来了,免得古墙上锈迹斑斑。
受降签字
1945年9月16日上午10时,日本23军司令田中久一在中山纪念堂舞台上向国民党第二方面军张发奎司令签署降书。当时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仅有数十人见证了这段历史。1947年3月27日,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田中久一被五花大绑、游街示众后,在流花桥被枪决。
国家水准点石碑
在纪念堂东小门出口的草地里有一个国家水准点石碑,这是国家监测地下水的一个水准点。
一平米铺5个年代地砖
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历史陈列馆的二楼,有一个恐怕在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绝世文物”:一平方米地面铺有5个年代的地砖。据了解,很难考证到底哪种砖出自哪个年代,但至少有两种地砖是可以一眼看出是解放前的,因为其中有种图案跟国民党的党旗相似,有种图案与国民党党徽相似。
中山纪念堂旅游指南
乘车路线:2路、27路、56路、62路、74路、80路、83路、85路、133路、204路、209路、224A路、224路、229路、261路、276路、283路、284路、289路、293路、297路、305路、518路、556路等公交线路和地铁2号线C出口可到达。
园区免费开放,进主体建筑及陈列馆旺季10元/人,淡季8元/人。离休干部、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1.1米以下儿童均可免费进园。
2020年2月,为表达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敬意,景区将在疫情结束并恢复经营后向医务人员免费或优惠开放。(具体优惠细则以各景区公告为准)。
广州中山纪念堂其他介绍
中山纪念堂位于广州东风路,观音山南麓。是人们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功绩而建。据记载,中山纪念堂原址是清代一座衙门。辛亥革命成功后为督军衙门。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就设在这里。1922年陈炯明叛变革命,炸毁了-。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人们决定在此地建立中山纪念堂。1929年奠基,1931年建成。纪念堂总体布局呈方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为6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
纪念堂的主体建筑为大礼堂,高49米,系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宫殿式建筑,上部是八角攒尖重詹歇山顶。红柱黄砖衬着宝蓝钯琉璃瓦盖,富丽堂皇显得庄严肃穆。梁柱周围装饰着世族风格的彩画图案,金碧辉煌。
大礼堂正门上方,挂有“天下为公”四字横匾,系孙中山所书。大礼堂的建筑充分显示了我国高度的建筑水平,礼堂内看不到一根柱子,支撑大屋顶的8根柱子隐藏在壁内,给人一种新颖、宽敞、明亮的感觉。礼堂的座席有上下两层,可容纳5000人。
纪念堂草坪上屹立着一尊5米高的孙中山全身塑像。像下的座基上刻有孙中山于1924年4月12日手书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全文。
纪念堂建成后,经历了一段非凡的历史风云。抗战时期,日寇轰炸方州,炸毁了纪念堂的屋角。1945年9月17日抗日战争胜利,驻广州的日军,在此签字向中国政府投降。新中国成立后,按原样全面修复,并加建铁栏围墙。西楼辟为孙中山史迹陈列馆。
中山堂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259号
类型:纪念馆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电话:020-83567966
官方
开放时间:8:00-18:00
交通
1、地铁二号线纪念堂站下车即可到达
2、可乘公交2、27、42、56、62、74、80、83、85、185、133、204、209、224A、224、229、261路车到中山纪念堂站下。
门票
10.00元
地址:东风中路259号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广州中山纪念堂”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