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德寺塔旅游景点介绍
修德寺塔,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城西南恒州镇小南关村,距北岳庙西南200米处的修德寺遗址内。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现存部分塔体为宋代天禧三年(1019年)四月修建。
修德寺塔为一座下为花塔,上为楼阁式相结合的砖塔,是花塔中的特例,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同时期寺塔建筑的宝贵实例。修德寺塔形制为平面八角形,通高32米。首层塔身正面辟门,内有塔心室;二层为实心花束状塔身,高10.2米,三至五层均为叠涩砖出檐、收分,以灰筒板瓦作顶,刹座为砖砌蕉叶。
2006年5月25日,修德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修德寺塔历史沿革
修德寺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
宋天禧三年(1019年)四月,共修舍利塔一级,即现存部分塔体为宋代。
金大安年间(1209~1211年),源公和尚重葺修德寺塔。
明嘉靖十四年至十五年(1535~1536年),重修修德寺塔。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修德寺塔重修。
修德寺塔历史文化
历史来历
修德寺塔原位于修德寺内,修德寺原名恒岳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年),是隋朝第一批颁赐舍利的30个寺院之一。民国年间被日寇炸毁。
修德寺塔是隋文帝颁赐舍利之塔。据冯贺军《曲阳白石造像研究》转引王邵《舍利感应记》载:“皇帝于是亲以七宝箱,奉三十舍利,取金瓶琉璃各三十,以琉璃盛金瓶。三十州同刻十月十五日正午于铜函石丽,一时起塔。”
修德寺塔建筑特色
修德寺塔形制为平面八角形,上为楼阁式、下为花塔式的七层砖塔,通高32米。塔坐于方形台基上,基座边长13.6米,下部为八角形塔座,挑出双重莲瓣以承托第一层塔身。首层塔身正面辟门,内有塔心室。为供设佛像之处,墙面有残损壁画两层,上部砌三层小仰莲,再上为叠涩檐。二层为实心花束状塔身,高10.2米,坐于壶门平座上,塔身上塑五层单檐方形小佛塔,每层24个,共120个,小塔造型一致,均于双层莲瓣上起方形塔身一级,底部做出三层莲朵,叠涩顶,山焦宝珠为刹。三至六层塔身为四层楼阁式,构造基本相同,底层环门一周饰勾栏,均于南面辟券门,其他各面做盲窗。一层塔顶以三层莲瓣出檐,以叠砖为顶;二层塔身有双层塔檐,下层为7层雕砖莲瓣,其上又做叠涩出檐、收分,做法独特,从此处可推断二层塔檐以上为后加塔级,上下非同一时期建筑。三至五层均为叠涩砖出檐、收分,顶层以叠涩砖出檐,以灰筒板瓦作顶,刹座为砖砌蕉叶。
修德寺塔获得荣誉
2021年12月,入选“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名单。
修德寺塔其他介绍
修德寺塔位于河北省曲阳县境内北岳庙南300米处。
塔平面成八角形,共七层,通高32米,造型奇特。第二层塔身特别高大,一反传统造塔的0样式与密檐样式,周身砌小型塔龛110座,呈现“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华严法界胜境,建筑界称之为“花塔”。“花塔”实质上是佛教信仰中国化在建筑上的反映,而此种形制的塔类建筑流传下来的的确非常少见。
此塔年代据塔身所嵌一方石碑载:“大宋天禧三年四月八日,水斗岩等村邑众共修舍利塔一级。”可知此塔始建年代应早于北宋。
1953年,在修德寺塔基下出土了一批北魏至唐代的汉白玉石雕佛教造像。修德寺纪年造像中,以隋大业年间造的最多,共48躯,其次是北齐天保年间的,共33躯。修德寺石造像的题材,经历了对释迦和弥勒菩萨信仰为主,过度到重视阿弥陀佛和菩萨信仰的过程。修德寺塔出土造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和河北省博物馆。
2006年修德寺塔作为宋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修德寺塔”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