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新庄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安新庄遗址位于迁安市城东北6公里安新庄和新寨两村之间,滦河东岸的台地上,延绵起伏的沙丘和冲积台地上遍布陶片及残石器等遗物。
安新庄遗址遗址介绍
1976年当地群众在挖沙时,发现器形完整的遗物近百件。省、市、县文物主管部门进行了调查,随后,省文研所于1978年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发掘,发掘出居住址和灰坑遗迹,并出土了大量手制陶器和制作精细的石器、骨器。陶器有筒形罐、钵、碗、杯等,并在细泥磨光的器表上精心刻划出之字纹、指甲纹、连环纹、旋涡纹、锥点及附合锥纹等工整多变、熟练匀称的纹饰。陶质有泥质灰陶、夹砂红陶、夹砂灰陶及素面磨光陶等,也有少量的彩陶片。
该遗址系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其大体年代相当赵宝沟或不晚于红山文化,既包含中原文化因素,又有北方的文化特点,是原始文化的一种新的地方类型,为探求我国北方文化与中原仰韶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线索。
安新庄遗址与轩辕国的关系的考证,大量史料、出土文物、当地传说可以证明,燕山之侧、滦河岸边的迁安市安新庄遗址正是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轩辕国。
一、古迁安的地理位置适合渔猎和农业生产
迁安北倚燕山,地势平坦,属于滦河(古称濡水)、青龙河(古称玄水)的冲积平原,境内有大小河流17条,多为沙土地,气候温和,物产丰厚。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大片清清水泽,鱼虾成群,芦苇草滩,百鸟云集。这里既是农牧分界区,又是农牧交错地带,宜农宜牧、宜渔宜猎。市域内现有普查统计的古遗址200余处,其中7处为旧石器时代遗址,18处为新石器时代遗址,42处夏、商、周遗址,67处战汉时期遗存。这表明距今5000~6000年时的黄帝时代,至少有18个氏族集团生活在这里,从事渔猎与农业生产,而且后人继承和发扬了远古文化并逐渐发展壮大。
二、安新庄文化文明程度高,是北方新石器时期文化的重要代表
安新庄遗址是滦河流域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迁安市扣庄乡安新庄村南,所处时代早于或同于北方红山文化。遗址面积11.6万平方米,分为甲类和乙类遗存,根据对遗址出土的陶器进行分析比较,推断出甲类年代距今6200~5800年之间,乙类遗存距今5865~5400年之间,乙类遗存与黄帝时代相吻合。
1978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此调查和小面积试掘,发掘发现,有居住址,有红烧土面和灰坑及大面积的夯土层,说明有宫殿居址;有养殖的牛、羊、鹿骨等,说明这时的古人已开始养殖一些能够驯养的动物;发掘出了近百件新时器时代的遗物,有大量的石器,骨器、玉器、陶器等,遗物非常丰富。地表发现用燧石、玛瑙、石英和砂岩打制的成百上千件细石器,说明这里有专门的细石器加工业,同时也是玉、石、陶器的制造生产地。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文化艺术,发明了养殖、种植与各种制造工业。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安新庄遗址出土的陶器盛行篦纹、菱形纹、指甲纹和几何纹,其文化性质不仅兼有我国中原仰韶文化与北方红山文化两大文化因素。同时,具有本区域自身的文化特点,是冀东一带唯一一处彩陶、黑陶与细石器共存的重要文化遗址。近年在滦河中下游发现的有关遗址中,除安新庄外,很少有赵宝沟与红山两个文化共存的遗址。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辽西的兴隆洼、赵宝沟等遗存所代表的北方文化,沿着老哈河、大凌河向西即冀东北地区发展时,在不同地区受到北上的中原文化及当地土著文化不同程度的抵制,最终与滦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得到融合,形成以安新庄两种文化共存为代表的文化。也就是说,中原的部落集团向北发展时,在承德一带和北方向南发展的部落产生冲突,也可以说是北方的文化强烈地影响了生活在冀中一带的土著先民的生活习俗,其表现就是以大口筒状罐替代了原有的夹砂釜。我们的推断是,北来游牧民族的黄帝部落来到迁安一带,在这水草肥美、适宜居住的地方建立了大本营。安新庄遗址是北来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冀南下潘汪文化、后岗下层文化等相互结合的产物。而这种诸多文化的大融合,只有最具号召力的黄帝才能做到。
三、从出土彩陶器分析,安新庄文化的时空框架与黄帝文化相对应
安新庄遗址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发掘出了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红山文化中都没有的刻绘兼用的彩陶。彩陶色彩有红、赭红两种,未见黑彩;从出土发现来看,红山文化的彩陶全为黑彩和紫彩;仰韶文化的彩陶为着色彩绘的细红陶,颜色多偏红、红褐色;甘肃马家窑文化发掘的陶器多为土色、紫褐色、土黄色;山东龙山文化发掘的陶器多黑色。各地出土的彩陶颜色不同,有可能是因为各地的土色有差异,也极有可能是地域管理者,按适合的五行相生的原则,通过自己控制而得到的颜色。因为在8000年前的伏羲时代,就已经形成八卦、五行,伏羲用它来帮助人们预测天气、方向,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等。那么黄帝时代就应该已经能够很成熟地运用八卦和五行了。五行为金木水火土,而东方属木,黑色为水,水生木;西方属金,色调多控制在土色或土黄色;南方属火,颜色多红色;北方属水,颜色多为黑色;中央属土,颜色为红或赭色。安新庄遗址为五行的中央地带,所以出土的彩陶色彩是红、赭红两种,寓意火生土。
《淮南子o春五o时则》明确的记录了黄帝管辖的范围:"中央之极……东至于碣石,黄帝、后土所司者,万二千里……"②。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有5位帝王管辖,碣石山以东是太皞、句芒管辖的区域,山东"龙山文化"与之对应;北户以南,归炎帝管辖,仰韶文化或裴李岗文化与之对应。自碣石山往西到河北边境,即"中央之极",为黄帝管辖,"安新庄文化"与之对应。而红山文化是北方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文化类型,其范围大致在内蒙古东南和辽西一带,北达乌尔吉木伦河和西拉木伦河流域,南及朝阳地区凌源,东至哲理木、锦州地区,中心在辽西和昭盟一带,因此这一带的文化应当属于颛顼管辖。
四、安新庄、西寨、玄辛庄3处大型祭祀场反映黄帝在迁安有祭祀活动
祭祀是中华的初始文化之一,距今1.8万年的山顶洞人就有在尸体旁撒赤矿粉的习俗,这是在灵魂不灭观念下最早的祭祀现象。黄帝时代祭祀已经相当发达,《封禅书》记载:黄帝曾上泰山封禅,还在华山、首山、太室、太山、东莱"与神会"。
与安新庄遗址相连的新寨村、谌新庄也有大面积新石器遗址发现,是连在一处的很庞大的氏族聚居地。1976年,安新庄村南高台地因下雨土坎塌下来,发现大批的陶钵、陶罐覆放,从陶器的摆放形式上来看,专家认定这里曾是一个大型祭坛。
迁西西寨遗址坐落于滦河北岸向阳高台地上,在该遗址南侧发掘出一处祭祀地,东西长15米,南北宽12米,摆放着上下两层陶器群,分为5组,每组均放置大小不等的红顶钵和筒形罐、碗等陶器。一些相同类型的大小陶器套放堆积在一起,围成直径约2米的圆形器物群,全部背山面河。部分陶器内放置一枚打制的石球,有的存有幼猿的颌骨。在祭祀地还发现了陶塑半身像、石质双人头像及太阳纹刻石,这些都体现了原始社会崇拜意识的成熟。该处祭祀坛与安新庄遗址仅相距20公里。
玄辛庄新石器石棚墓位于圆形土山上,上有3个石棚,状如古代筑土的祭坛。专家对石棚的解释为:a、石棚是宗教祭祀纪念物。b、石棚是原始社会氏族公共活动场所。c、石棚为墓葬。从出土发现来看,我认为杨各庄镇玄辛庄石棚应该是氏族首领专门祭祀的场所,它的地理位置正是安新庄、万军山两处新石器遗址的中心位置,它与轩辕黄帝筑祭坛应有着必然的联系。
玄辛庄石棚、安新庄遗址和西寨遗址的大型祭坛,都有祭天礼地的功能,为黄帝祭祀提供了佐证。
五、安新庄遗址出土的"天鼋"是黄帝的族徽
安新庄遗址还出土了新颖别致的多角形砍砸器(形状像龟)--天鼋。经调查,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中原文化及周边地区的遗址中都不曾见到"天鼋"形砍砸器,这就是安新庄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特色。天鼋被北京大学于希贤教授和李赓教授认定为黄帝的族徽。这里不仅出土了石质"天鼋"、还出土了象形陶器"天鼋"。
按古史传说,图腾崇拜时期的黄帝以渔猎为主,氏族部落的图腾是鼋、鱼、蛇、蛙,都是两栖与水生动物,按照先民的观念,他们是可以互相渗透和互化的,鼋与鳖同类,天鼋即神话了的大鱼鳖。黄帝"有熊氏"实为"有能氏","熊"与"能"在古代通假。《尔雅释鱼》有言"鳖三足,能。"在神话中三足鳖与三足蟾、三足鸟一样,都是神。黄帝后裔周人自称:"我姬氏出自天鼋。"其图腾也是鱼鳖。由此可见,黄帝族(轩辕氏、有熊氏)的图腾信仰即是鱼、鳖之类③,其族徽即是天鼋。"天鼋"族徽崇拜物在安新庄遗址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因为黄帝曾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安新庄遗址获得荣誉
2021年12月,入选“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名单。
安新庄遗址其他介绍
安新庄遗址位于迁安市城东北6公里安新庄和新寨两村之间,滦河东岸的台地上,延绵起伏的沙丘和冲积台地上遍布陶片及残石器等遗物。
1976年当地群众在挖沙时,发现器形完整的 遗物近百件。省、市、县文物主管部门进行了调查,随后,省文研所于1978年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发掘 ,发掘出居住址和灰坑遗迹,并出土了大量手制陶器和制作精细的石器、骨器。陶器有筒形罐、钵、碗、杯等,并在细泥磨光的器表上精心刻划出之字纹、指甲纹、连环纹、旋涡纹、锥点及附合锥纹等工整多变、熟练匀称的纹饰。陶质有泥质灰陶、夹砂红陶、夹砂灰陶及素面磨光陶等,也有少量的彩陶片。
该遗址系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其大体年代相当赵宝沟或不晚于红山文化,既包含中原文化因素,又有北方的文化特点,是原始文化的一种新的地方类型,为探求我国北方文化与中原仰韶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线索。
安新庄遗址与轩辕国的关系的考证,大量史料、出土文物、当地传说可以证明,燕山之侧、滦河岸边的迁安市安新庄遗址正是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轩辕国。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安新庄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