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旅游景点

小秦岭保护区

小秦岭保护区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小秦岭保护区景点照片

小秦岭保护区旅游景点介绍

河南省灵宝市景点

  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豫、陕两省交界的灵宝市西部,介于北纬34°23′至34°31′,东经110°23′至110°44′之间。它是河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以山地混合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总面积15160公顷。保护区内的老鸦岔海拔2413.8米,是河南省最高峰,被誉为“中原之巅”。保护区有国家级保护动物27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13种, 如豹、林麝、金雕、黑鹳、红豆杉、银杏等。

  1982年,河南小秦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200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史沿革

  1956年,河西森林经管所始建。

  1963年1月,河西与文峪两森林经营所合并为河南河西实验林场,直属国家林业部。

  1966年,下放到省,同年又下放到洛阳地区。

  1960年,下放到灵宝县。

  1975年,洛阳地区收回直属。

  1984年,再次下放到灵宝县,名称为国营灵宝河西林场,为事业单位。

  1988年,场内设办公室、生产科、财务科、派出所四个职能科室,下辖大湖林区、枣香林区、泉家峪林区、文峪林区四个林区,建有宋峪园艺场、三门峡城建苗圃。

  1992年,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收归市属,名称为国有三门峡河西林场。

  1982年,河南省批准建立小秦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6年,晋升为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0年,保护区管理局成立,正处级建制。

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环境

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

  小秦岭自然保护区位于豫、陕两省交界的灵宝市西部,秦岭北麓;东接崤山丘陵,西连秦岭主脉,南倚莽莽群山,北濒涛涛黄河;位于北纬34度23分至34度31分,东经110度23分至110度44分;南北宽12千米,东西长31千米,总面积151.6平方千米。

  老鸦岔

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

  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地处中结度内陆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冬季受西风环流影响,寒冷少雨雪;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温热多降水;春秋季处于环流交替阶段,温度、降水均居中。冬季和秋末、春初受热带高压季凤天气影响,以西北风为主;夏季和春末、秋初受热带高压季风天气影响,以东南风为主。冬季最冷,夏季最热;冬季降水最少,复季降水最多;冬季日照时数最短,夏季日照时数最长。同时,小秦岭自然保护区通离海洋,境内多丘陵山地,致使全境气候差算大,但总的特征是: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长;春季干操多大凤,秋季炎热多雨水,秋季温和湿滴,冬季雨雪少且冷;光热和水量集中,季节分配不均匀,早象出现频率高,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貌

  小秦岭地形复杂,地势陡峻,一般坡度为30-500。老鸦岔海拔2413.8米,为河南省最高岭。境内超过2000米的高峰有19座,相对高度达1202米。土壤主要为山地棕壤,山坡下部有一部分褐土,山顶为高山草甸土或为裸露的岩甘。

  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华北地台南缘,属华北地台南部边缘豫西断隆的组成部分,南邻秦岭地槽褶皱系。其发生发展主要受华北地台基底的控制,并受秦岭古海槽和中生代滨太平洋构造活动的强烈影响。

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文

  该区属于黄河水系。黄河由陕西省潼关县境流来,沿灵宝市北边缘东流,保护区的河流均流入黄河。发源于小秦岭的河流主要有沙河、阳平河、枣香河、十二里河和双桥河。

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

  保护区地层属太古界太华群,岩石为岩浆岩类,如石墨石云变粒岩、石英片岩花岗岩、磷质石、石英石等。土壤为薄层酸性岩褐土、薄层酸性岩粗骨棕壤,PH值为6.2-7.0,表层为腐殖层,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质地轻,土层厚度不一。保护区海拔780~1100米分布着淋溶褐土和褐土性土,1100米以上分布着棕壤与棕壤性土,老鸦岔垴分布有小面积的山地草甸土。

小秦岭保护区其他介绍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河西林场)位于灵宝市西部,总面积15160公顷,森林覆盖率74.5%,活立木蓄积量85.9万立方米。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类型保护区。2010年7月,三门峡市编委批准设立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留国有三门峡河西林场牌子,机构规格正处级。2012年10月,被批准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现有正式职工323人,内设6个职能科室,下设10个二级机构。目前建设有鸟类环志站、动植物标本馆、生态监测站、科考中心等,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保护区周边与2省3县8个乡镇为邻,其中直接相连的有豫灵、故县、阳平、朱阳四个乡镇,133个行政村,1128个村民小组。周边社区是传统的农业区,主要经济来源以粮食、经济林为主,经济林近年来是当地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仅苹果种植面积已达到10万余亩,其它还有大枣、葡萄等,经济状况相对较好。

  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华北地台南缘,属华北地台南部边缘豫西断隆的组成部分,南邻秦岭地槽褶皱系。其发生发展主要受华北地台基底的控制,并受秦岭古海槽和中生代滨太平洋构造活动的强烈影响。

  保护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但由于复杂的地形和黄河水面的影响,在气候上形成了一些鲜明特点:秋冬季多为西北风,春夏季多为东南风,冬长寒冷雨雪少,春短干旱大风多,夏末温热暴雨集,秋至晴和日照长。

  保护区地层属太古界太华群,岩石为岩浆岩类,如石墨石云变粒岩、石英片岩花岗岩、磷质石、石英石等。土壤为薄层酸性岩褐土、薄层酸性岩粗骨棕壤,PH值为6.2-7.0,表层为腐殖层,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质地轻,土层厚度不一。保护区海拔780~1100m分布着淋溶褐土和褐土性土,1100m以上分布着棕壤与棕壤性土,老鸦岔垴分布有小面积的山地草甸土。

  该区属于黄河水系。黄河由陕西省潼关县境流来,沿灵宝市北边缘东流,保护区的河流均流入黄河。发源于小秦岭的河流主要有沙河、阳平河、枣香河、十二里河和双桥河。

  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据调查,保护区内种子植物共计有134科710属1997种及变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9属11种,被子植物129科701属1986种。 本区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13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银杏和红豆杉,国家Ⅱ级保护区植物11种,包括秦岭冷杉、油麦吊云杉、水曲柳、香果树、连香树、杜仲、榉树、野大豆、天麻、中华结缕草、华山新麦草。另外分布于本区的特有种还有灵宝杜鹃、灵宝翠雀等。

  据调查,保护区内昆虫有15目153科1060种, 两栖动物有2目5科11种, 鸟类有16目39科156种,兽类有6目20科51种和亚种。 分布于本区的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19种, 其中Ⅰ级保护鸟类2种,即金雕、黑鹳;Ⅱ级保护鸟类17种,包括鹰科的鸢、苍鹰、雀鹰、松雀鹰、赤腹鹰、大鵟、普通鵟和鹊鹞,隼科的红脚隼、红隼,雉科的勺鸡、红腹锦鸡,鸱鸮科的红角鸮、雕鸮、纵纹腹小鸮、长耳鸮、短耳鸮等。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兽类有7种, 其中Ⅰ级保护动物2种,即豹和林麝;Ⅱ级保护动物5种,即金猫、豺、黄喉貂、鬣羚和斑羚,金猫和斑羚同时被列入易危物种名录。大鲵为爬行类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保护区属于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景观保护完整,具有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性、多样性、完整性和自然性等特点。其地处我国黄河上中游国家天然林保护区,位于秦岭山脉的东端。秦岭山脉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天然屏障,也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自然地理条件独特。本区大的气候环境基本保持了比较湿润、温暖的条件,因而保留了许多第三纪植物区系成分。中国特有、残遗属种众多,它们是第三纪植物区系的直接后裔,使本区植物区系在起源上具有一定的古老性。根据Albert C. Smith对原始被子植物的研究,本区有原始被子植物16科46属112种,也反映出本区植物区系的古老性。另外本区有中国特有属30个,单种属50个,如青檀、领春木、蕺菜、山白树、鸡麻、刺楸、棣棠、猬实、香果树、山拐枣、翼蓼等都是分类上孤立、系统发育上相对原始的古老种类。本区保留有不少的第三纪以前的古残遗植物种群,除蕨类植物外,还有银杏、连香树、三尖杉、水青树、领春木等;起源于第三纪的植物区系种类众多,如各种栎类、栗、桦、榆、榉、槭、构等乔木树种,荆条、黄栌、酸枣等灌木。

  本区植物群落垂直带谱清晰,植物替代明显。 自低向高依次分布有山杨林、白桦林、棘皮桦林、亮叶桦林、红桦林、坚桦林;栎类则为栓皮栎林、短柄枹林、槲栎林、锐齿栎林、蒙古栎林、辽东栎林;松柏类为侧柏林、油松林、华山松林、秦岭冷杉林、高山柏林。因此,该区是研究过渡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垂直分布的理想场所。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小秦岭保护区”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小秦岭保护区”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