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旅游景点

柘城故城

柘城故城景点照片

柘城故城旅游景点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柘城故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关镇,柘城故城层叠着从新石器时代至明代的文化遗存,总面积达288万平方米,是豫东地区文化内容最为丰富的遗址之一。

  2000年,柘城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柘城故城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8月至10月的最新考古成果表明,柘城故城的城墙为战国时期筑成,还发现有汉代建筑夯土台基、战国和汉代及明代的古井。像柘城故城这样完整、大规模的城池在中原地区并不多见。这座故城从战国时期一直使用至明代达千年之久,城池比较具有延续性。柘城故城的探明发现对研究中国古城池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柘城故城历史沿革

  柘城故城城址底层的龙山文化遗址说明,至少5000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栖息生存。

  远古时代,三皇之一的炎帝朱襄氏在此建都。

  夏代时,这里称“株野”,大概生长着茂密的株树植物。

  商代,又称这里为“秋地”,也是因为这里禾苗生长旺盛。

  周朝时期,属陈国。春秋时期为陈国的株野,战国时期为楚国的株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始在这里设置“柘县”。

  公元前209年9月,秦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不久就向西北发展,并攻克柘县。

  两汉,柘城境内的柘县、傿县并存。从西汉开始,人们在柘县城的四周夯筑高大坚固的城墙。其城墙周长十一里,高二丈,墙宽一丈八尺,城外濠池也为一丈八尺。北城是以夯土堆积而成,十分坚固。每至梅雨季节,城外水势高涨,城内虽地势低洼,但因城池坚固,大水也不至淹没县城。根据史志记载,西汉时期故城城墙多次修缮。

  西晋,柘县废,并入宁陵县。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恢复原县名,称“柘城县”。

  明成化元年(1465年),柘城县城墙坍塌。

  成化十三年(1477年),柘城知县甄儒将城墙修缮。

  明正德六年(1511年),农民军刘六、刘七等作乱,署衙同知韩补对城墙进行了维修。

  正德十一年(1516年)至嘉靖十七年(1538年)间,柘城历任知县胡世忠、于濠、高举、王瓒、艾景贤、冯钺等,都对城墙进行过维修。当时的城门有四处,东门叫瞻鲁门,南门叫永安门,西门叫仰京门,北门叫长乐门。四门均建有城楼、女墙(城墙上的矮墙)。女墙是以蓝砖砌成。

  据清光绪《柘城县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七月,因柘城居于黄泛区,随着黄河的屡次泛滥淤积,城墙外的地面被一次次的黄水尘沙越提越高,虽然柘城人民与洪水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但终于没能阻挡住洪水的侵袭。黄河自野鸡岗决口,河水沿着旧黄河从西北方向涌来,直冲县城,城墙坍塌,雨水夹杂着河水注入城内,官署民居被淹没殆尽,城内居民移居南关数十年。从此,古县城荒废,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北旧湖。柘城故城被淹没后,居民逃至城南的高岗地带避难,形成居民区。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鉴于师尚诏作乱,知县姜寿倡率众人在城南重建新城。城周长四里,高二丈,城墙宽一丈余,并在城外开凿了无水城壕,绕城一周,深一丈,宽三丈。建有四门,东为迎熙门,南为向明门,西为望汴门,北曰拱辰门。四门修筑城楼,旧南门处建县衙,用于署衙办公。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知县刘田重修四门城楼,将女墙改为砖墙。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知县冯榛重修东、西二门,建8处敌台,15处警备通道,并在四门城楼外用叠砖修建了吊桥,以防流寇入侵。

  明崇祯九年(1636年),知县冯鸣玉与县内知名人士杜齐芳、刘心乾等创修砖城,改南门外为向巽寅阳门,且将城壕挖深。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县城再次毁于流寇。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知县朱用溱进行了修缮。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知县张绎再次对城楼进行修复。在城墙上建敌楼12座,垛口997处,并加固了四门吊桥。

  虽然旧城废弃,无人居住,但坚固的城墙对于新城来说仍然起着防护的作用并仍然被修缮。《柘城县志》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北城圮于水。知县史鉴损资修葺。北门桥亦圮,并新之。”“旧城虽废,遗址尚存,土刚坚固,足御水患,况河水自西北来,新城实赖以保障。新城土弱易颓,卒不可守,若更砖甃旧城,亦一劳永逸之计也。”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柘城知县周梦龙同县内知名人士一道捐款修缮,城内居民的安全得到保障。

  清咸丰四年(1854年),城池被捻军摧毁。

  清咸丰五年(1855年)春,柘城知县王元绪对坍塌的城墙、城楼等进行了维修。

  民国之后,柘城城墙渐渐失去其保境安民的作用,再没有维修过,直至渐渐推平。如今,只剩下北旧湖西侧一段长500多米的故城西城墙。

  2015年8月至10月的最新考古成果表明,柘城故城的城墙为战国时期筑成,还发现有汉代建筑夯土台基、战国和汉代及明代的古井。像柘城故城这样从周代一直使用至明代达两千六百年之久的城池在中原地区并不多见,城池比较具有延续性。

柘城故城文化价值

  柘城故城虽然变成北旧湖,但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积淀丰富。清代邑人有“平湖风静浪花低,贴水双飞乳燕齐,矣乃一声烟日上,轻舟间放柳塘西”“溟接一天碧,霞连两岸红”的诗句。湖内及周边有夏姬墓、瓷神台、锦鸡园、朱襄王庙旧址、柘城故城遗址等。

  如今,残存的西城墙像一位受了伤的老者,躺在大地上,默默注视着柘城的沧桑变化,为这方古老的土地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柘城故城其他介绍

  柘城故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关镇北旧湖内,南到幸福街,北邻北环路,东靠黄山路,西到看守所,距柘睢公路约300米,距余河坡150米,叠压着从新石器时代至明代的文化遗存,总面积达288万平方米,是豫东地区文化内容最为丰富的遗址之一。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柘城故城的城池呈长方形,东西长1800米,南北长1600米。整个遗址低于周围地面约3—4米,最南部、西部部分、东部边沿均被城市建设及民居所覆压,北部较南部低洼,常年存有大量积水。

  遗址西部边沿上还存有南北长50米、高约5米的原始土城墙。保留下来的西城墙为夯土层,包含了不同时期的劳动人民为防御水患而付出的智慧。此段城墙夯窝显现清楚,夯层中夹杂有少许不同时期的遗物,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建筑城墙的方法和使用的筑造工具。为了保护仅存的这段城墙。柘城县文物管理所于2005年夏季,树立了保护标志牌。

  柘城故城遗址面积较大,未进行过发掘。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和商丘地区文管会对旧北门遗址进行考古调查,采集有蓝纹、方格纹、绳纹和附加堆纹泥质灰陶片,以及凿形足鼎、甗、甑、罐、盆、器盖等陶器残片。另外,还采集有少量骨器、蚌器、角器、纺轮、网坠、唐三彩等遗物。此外,在故城遗址北部的旧北门遗址上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有典型的岳石文化陶片。如:夹粗砂褐陶甗、陶罐、泥质灰陶碗形豆、榫口鼓腹罐等。2002年底,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旧北门遗址进行考古复查,采集有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晚商等时期的遗物,确认为新石器、龙山文化的早期遗存。

  据最新考古成果表明,柘城故城的城墙为战国时期筑成,还发现有汉代建筑夯土台基、战国和汉代及明代的古井。从战国时期一直使用至明代达千年之久,像柘城故城这样完整,具有延续性的大规模城池在中原地区并不多见,对研究中国古城池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柘城故城”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柘城故城”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