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太后之赞碑旅游景点介绍
先天太后之赞碑,是老子故里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景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通古碑刻,因系宋真宗“御书御制并篆额”,故亦称其为三御碑。
先天太后之赞碑传说
在鹿邑太清宫有一个通高大的石碑,上刻“先天太后赞”五个大字,意思是赞颂老子的母亲的,这通碑为宁朝时期所立,所以人们又称它宋碑。据传,在立这通碑时,出现过一件神奇的故事。
立碑开始,大家先把一丈七尺多高的碑身竖起来,然后把一千多斤重的碑帽抬到碑身的顶端去。碑身高,碑帽重,抬能抬上去吗?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累得汗水湿透了衣裳,一个白胡子老头儿从西边走来。领工的工头心里说:“年纪大的人经验多,问问这个老头儿,看他有没有办法。”想到这里就说:“老先生,这碑帽俺抬不上去,你能想个办法吗?”老头儿说:“我已经是半截儿入土的人了,能有啥办法呢?”说罢不见了。
大家正感到奇怪,忽然有个人说:“我知道了,这是老君爷(鹿邑人称老子为老君爷)来提醒咱们的,他说‘半截入土’,是叫咱用土把碑身埋半截。”
人们开始垒土埋碑身,时间不长把碑身埋得只露个头,成了一个大土堆。大家一起抬着碑帽从大土堆的坡上往上走,走到土堆上头,没费多大劲,就把碑帽放到碑顶上去了。他们再把土堆扒掉推平,一通高高的碑就立在那里了。
先天太后之赞碑特点
由宋真宗御笔御书并篆额。
即碑文(御笔)、书写(御书)、碑头设计(篆额)都是由皇帝一人完成的,所以价值极高。在仅存宋碑中为所仅见。
该碑由碑首、碑身、赑屃、石基座四部分组成,总高度在8米以上。宽2米,厚0.67米,重50余吨,圆形碑首,浮雕二龙蟠伏于上,首身二石,下为赑屃碑座,翘首瞪目,栩栩如生。据国内宋史专家说,国内仅存4块较大的宋碑,而此先天太后之赞碑为最大,故为国内外历史学界特别为国内外宋史专家关注。
1980年,日本历史学界在名古屋召开中国宋史研讨会,专门派人来鹿邑对这块宋碑搞了拓片回到日该国后进行了认真研究。该碑拓片仍存于日本。
这是宋真宗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老子是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的鼻祖,历朝历代称颂老子的居多。历史上皇帝中对李母大加尊崇称颂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男的,即宋真宗赵恒;一个是女的,女皇武则天。武则天贬低老子称颂李母是为了她篡国夺权和君临天下的需要。可宋真宗就不一样了,他是在为李母歌功颂德。
碑文中有“所以感流星而受气,指仙李而诞生,居楚国之灵封,宅历乡之名壤。七十二载,剖腋而见形”,“五千言之经,百世膺其佑,万灵归其尊”,“上以显天经,下以扬孝道”,“李氏之道,李母之迹”,“一刊乐石,永耀琳宫”,由此内容可见是既称颂李母,又称颂老子。
此碑文书法遒劲有力,极为精湛。《光绪鹿邑县志·艺文》载,该碑“额篆秀劲,镌刻极深”,并说“真宗善书,得晋人风度”,书法水平在大书法家蔡襄之上。
此碑的第五个特点是石质极坚。立碑千年,碑文除极少数几个字缺损外,绝大部分清晰如新,也为国内所仅见。大家看了前宫的有些碑刻,即便立碑时间晚于此碑,但大多或断裂,或碑文模糊不清。
此碑设计宏伟,寓意深刻,碑体宽大,厚实,额上雕九龙,同老子乃人中之龙之意吻合,碑身、碑额虽是两部分,但又似浑然一体。碑质极好,此碑采用的绝不是附近石材,而应是从很远地方运来,至于何地石材,尚需专家研究。由此石碑可以看出,宋真宗是北宋皇帝中文化水平比较高的皇帝。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此碑下面赑屃仅露一头,下面全埋在土中。解放初时,赑屃头尚无损毁,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农场职工准备把碑连同碑座赑屃一同烧石灰,在碑上拴上电线绳子,用一辆链轨拖拉机去拉,虽未能把石碑拉倒,但碑身上面却留下了用粗钢丝牵拉时留下的印痕,赑屃头部还被砸掉了一块。即便如此,此赑屃仍是气宇轩昂。
传说中赑屃是东海龙王的第九个儿子,以力量大能负重而闻名,而这块碑非常重,所以就用赑屃去驮这块石碑。据专家讲,大凡历史上正式和严肃的场合的石碑都是用赑屃去驮的。
赑屃下面的碑座比碑体下部大五倍,赑屃下面又有两块大巨石,去驮住赑屃。两块巨石的表面面积又比赑屃大二倍,整个碑体的重量先分解到赑屃身上,再分解到赑屃下面的石块身上,面积越来越大。石碑重量很大,具体到下面石块每平方厘米载重则并不大,由此也可见古代劳动人民对于重力的分解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也可见北宋时人们对一些物理问题的认识水平是比较高和科学的。
同赑屃下面两块巨石表面相齐的青砖为古时旧砖,西南角有一块青砖,上面有个“道”字,是同砖一起烧上去的,这说明这些砖是专为老子,为太清宫特制的。因为带“道”字的砖只有用在道教宫观,用在其它地方是不合适的。
该碑不但为太清宫历代诸多碑刻中最重要的碑刻之一,而且它的内容价值、历史价值及书法价值都非常之高,可以同前宫唐朝皇帝玄宗李隆基的“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媲美。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和北宋先天太后之赞碑,虽然都是皇帝所立的,但这两块碑也有不同,那就是这两块碑的基础高度不一样,宋碑比唐碑要高。因为唐王朝时,太清宫这个地方地势还比较低,北面的黄河每次泛滥时都携带大量的泥沙,造成太清官这个地方地表越来越高,所以到北宋时真宗建的先天太后之赞碑比唐碑要高了。所以说,最早的老子祠在最下面,中间是唐时的太清宫,再上面是宋时太清宫,再上面才是明清时的太清宫,和今天河南省的开封地下叠压着不同朝代的开封城一样,今天太清宫的地下叠压着不同朝代的太清宫。1997年,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河南省文物局挖掘的太清宫考古就在今天太清宫、洞霄宫地表以下发现了唐宋时期完整的太清宫基址。
先天太后之赞碑其他介绍
先天太后之赞碑,是太清宫景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通古碑刻,因系宋真宗“御书御制并篆额”,故亦称其为三御碑。
和前宫的宋碑一样,它也是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拜谒太清宫时留下来的,但是和前宫宋碑不同的是,这个石碑由真宗皇帝亲自撰文、亲自书丹、亲自题写碑名。该碑形体高大,气势恢弘,高8米,宽2米,厚0.67米,重50多吨。碑冠刻成盘龙状,碑座为赑屃(bixi),翘首瞪目,栩栩如生。碑身边饰阳刻菊花图案。碑文楷书21行,满行41字,内容是歌颂老子母亲的功德。作为真宗皇帝,认为其较李母至高至大的降圣功德而言,自愧不如。该碑石质极坚,虽历经千年,至今保存完好,仅蚀数字。2000年,中国考古学会原会长徐苹芳在实地考察过这通石碑后,对其综合价值,留下“河南第一,全国罕见”八个字的评价。(附碑文)
先天太后赞并序
御制御书并篆额
若夫元气本无,尚存其祖,高旻至大,亦有其先。斯盖本于自然,生乎太极。灵期所始,虽表异而靡详,人理攸同,谅显亲而斯尚。洪惟(以下空二十九个字)教父首此
圣阶,降迹于清都,炳灵于历代,时隐时见,如彼应龙。或或彰,同兹杲日。爱自太皥,讫于宗周。或居世而含真,或宾天而影。仰观神化,虽则无方;俯协人伦,故将有自。所以感流星而受气,指仙李而诞生。居楚国之灵封,宅厉乡之名壤。七十二载,剖腋而见形。三百余年,常守藏而混俗。及夫指流沙而高蹈,悟可化者胡人。度崤函而逆知,得先觉者关令。七百篇之法,所以役使鬼神;五千言之经,所以遹宣道德。百世膺其祐,万灵归其尊。由于涡曲神区,实存于恭馆;皇唐令典,缅想于邃源。怀硕复于厥初,追劬劳于极。大明圣善之德,别建密清之庭。奉先天之名,所以崇徽侢;葺洞霄之宇,所以法元都。上以显天经,下以扬孝道。至于体凝寂之气,分柔顺之精,飞翔以彰神,静嘿以凝性,岂止姜嫄履武纪,彼周篇含始吞珠,存乎汉录者哉!国家介祉,穷昊协德,神明,政本于希夷,治归于清静。经天纬地太祖金铖而靖八紘。返本还淳,太宗调玉烛而齐七政。俾中区之大定,由至道之降,康粤以眇冲膺斯命历元符申锡大礼,绍成接飚歘于禁围□□福于县眷,惟景亳之耆旧□□,象魏之绅,述款谒之令仪,举省方之旧典,羽旄协吉遵夷路而届殊庭。苹藻致虔,奉精心而修嘉荐。瞻淑灵别宇,想茂躅于前闻。升彼帝车,既传于密记;兹遗服,尚覩于高丘。励乾之至诚,答混茫之鸿应。金石之刻,昭述于凝祯;亿万之祥,永期于濬发。赞曰:老氏之德协符昊穹李母之迹
章显灵通仰居霄极俯运丕功
权舆至道资始真风式扬神化用致时雍
眈眈秘馆穆穆睟容和銮顺辙
圭壁致恭允祈多福大庇区中储灵不测
昭感有融一刊乐石永耀琳宫
大中祥符七年正月二十二日
御书院奉敕勤刻石
(注:“□”为文中残损之字。)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先天太后之赞碑”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