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旅游景点介绍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182号(中南民族大学校园内),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社会科学类民族学专题博物馆。
1955年,中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物陈列馆成立。“文革”期间,中南民族学院被撤销,陈列馆藏品也被转移至中央民族学院保管。1984年,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博物馆得以复建,并正式命名为“民族学博物馆”。2000年春,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民族学博物馆和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合并。 截至2019年末,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藏品有10480件(套)。
2013年5月2日,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历史沿革
1955年,中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物陈列馆成立。
“文革”期间,中南民族学院被撤销,陈列馆藏品也被转移至中央民族学院保管。
1984年,在著名学者吴泽霖的倡议、主持下,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博物馆得以复建,并正式命名为“民族学博物馆”,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亲笔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该馆是中国第一座以“民族学博物馆”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
1989年,在著名学者潘光旦之弟潘光迥的资助下,民族学博物馆征集了以三滴水床、雕花脸盆架为代表的一套珍贵土家族传统雕花家具。
2000年春,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民族学博物馆和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合并。
2006年6月,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再度单独建制。
2008年,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投入近千万元对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进行维修改展,
2009年底,工程基本完成。新展览突出民族特色,内容设计中民族志方法的运用,体现了民族学博物馆的学术特点。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文化活动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诸多新闻媒体曾用专题、专栏形式对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作过宣传介绍。
20世纪50年代,少数民族文物陈列馆创建之初,馆内专家学者在参加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和民族识别的工作中,就收集了大量的反映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民族文物,主办的展览接待了印度总理尼赫鲁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方面人士。
1986年下半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展》和《海南黎族传统文化展》,并向社会开放,面向广大观众,尤其是武汉市及其周边的广大中小学生,普及民族知识。
1990年3月,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应邀赴上海参加“1990中国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荣获收藏大奖,在上海展览的8天时间内。
2010年,初湖北省文物管理局开展的武汉城市圈博物馆纪念馆优秀陈列展览展示评选活动中,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重新布展的《多彩民族》展厅喜获“最佳创意奖”,成为武汉城市圈内唯一获奖的高校博物馆。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建馆初期,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工作人员就参加了当时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
上世纪80年代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重建时期,吴泽霖关于“民族学博物馆主要是为科学服务的,它是一种传播知识性的专业博物馆,是建立在民族学的基础上,同时也是依附于民族学而存在的”、“民族学与民族学博物馆的关系,正如化学或物理与它们的实验室的关系相似,是一体中的两个部分,相互依赖促进的。实际上民族学博物馆就是民族学的一种间接的田野调查的基地,双方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共生状态”的论述,既是该馆建馆的理论指导,同时也建立了民族学博物馆在学界的地位。
1984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新馆建立以来,该馆专业人员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并多次获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近20部,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场馆特色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武昌南湖之滨,馆舍建筑依山就势,随自然地貌高低分布。在空间处理上,以3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的内院为中心,利用不同尺度和长宽比及闭合、开敞等富有变化的组合方式精心构筑,既将庭院、走廊、大厅、内室连为一体,又科学地划分为展览、办公、库房三个功能相对独立的区域。屋上盖琉璃瓦,并缀以飞阁重檐,秀丽玲珑。整个建筑既庄重典雅,又和谐明快,融入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少数民族的建筑风貌。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场馆布局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有《美美与共》《记忆武陵》《工艺奇葩》《椰风海韵》《斑斓霓裳》《枫香树下》《锦上添花》等七个展厅。
基本陈列
《多彩民族》:展览以实物、照片、文字、图表等为主要陈列内容,注重采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动、静结合,平面、立体结合,开放、封闭结合等多种陈列形式,展示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概貌、中国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的民族政策以及民族文化。本展览共分三大部分:“民族识别和民族分布”、“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文化”。
《记忆武陵——土家族历史文化》:展览分为“悠久的历史”、“山地经济”、“灿烂的文化”三个部分。展览通过对武落钟离山土家族来源传说场景的塑造、土家族地区出土文物和传世土司官印等文物的展示、国宝级文物溪州铜柱的复制直观地梳理了土家族悠久的历史。展览设计注意融入土家族文化元素,比如吊脚楼风格、虎文化等。
《椰风海韵——黎族传统文化》:展览主要通过陈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海南黎族地区征集的珍贵的民族文物,配合以黎族传统代表性民居——船型屋的复原、黎族传统村落微缩景观以及文字说明、图片和反映黎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视人类学资料,向人们展示了黎族传统社会的自然环境、历史和文化。展览分为“环境与历史”、“方言与服饰”、“经济生产”、“风俗习惯”四个部分。展品中钻木取火、刻木记事的实物,以及露天烧陶、妇女纹身的图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苗族馆——苗族服饰文化展》: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苗族的服饰文化便是其中之一。苗族服饰被誉为中国服装服饰史的“活化石”,人类文明史的“精美标本”,“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的服装服饰种类繁多,可达180余种款式,大致可分为湘西型、黔东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海南型五大类,每一大类下又分为若干式。此展览为“中国苗族馆”的序展,所有展品均由凤凰山江苗族博物馆提供。
专题陈列
自1986年正式开放以来,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先后举办了《侗寨风情图片展》《土家族民俗展》《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南方少数民族手工艺术展》《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展》《馆藏文物精品展》等固定展览十几个。
《工艺奇葩——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展览共分为“奇异瑰丽的织锦艺术”、“神秘华丽的刺绣艺术”、“灿若群星的蜡染艺术”、“匠心独运的木雕工艺”、“巧夺天工的竹编工艺”、“彝族漆器”、“精美繁复的银饰艺术”。展出的每件文物,均由少数民族民间艺人手工制作。集民族学、民俗学、艺术学等研究价值为一身,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斑斓霓裳——少数民族服饰》:展览共展出了该馆收藏的我国东南地区壮、侗、苗、备、瑶、仫佬、毛南、京、高山、仡佬等10个主要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带有本民族特点的服饰,是该民族历史的活化石,有些民族服饰的花纹图案记载了他们的古老传说及历史迁徙路程,其民族服饰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所获荣誉
1995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成为武汉市首批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8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被武汉市有关部门认定为“武汉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2000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荣获“湖北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2006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获得武汉市“年度博物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1年09月10日,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被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授予“武汉市科普教育基地”。
2013年5月2日,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其他介绍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的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中南民族学院民族文物陈列馆,文革期间,中南民族学院被撤销,陈列馆藏品也被转移至中央民族学院保管。1984年,在著名学者吴泽霖先生的倡议、主持下,博物馆得以复建,并正式命名为“民族学博物馆”,国家副主席-同志亲笔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她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座以“民族学博物馆”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武昌南湖之滨,展馆面积2600多平方米,馆舍建筑依山就势,随自然地貌高低分布。在空间处理上,以3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的内院为中心,利用不同尺度和长宽比及闭合、开敞等富有变化的组合方式精心构筑,将庭院、走廊、大厅、内室连为一体。屋上盖琉璃瓦,并缀以飞阁重檐,秀丽玲珑。整个建筑既庄重典雅,又和谐明快,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融入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少数民族的建筑风貌,显示了炎黄子孙的独特匠心。观展之余,若有兴登楼临远,江南之白云蓝天,画山秀水,朝阳夕晖,荷-色,可尽情欣赏。
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民族学博物馆,经过几十年几代博物馆人的不断努力积累,目前已收藏我国中南、华东、西南等地区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文物一万余件,包括少数民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服饰、文史档案、宗教器物、书画等方面的内容。她们或古朴粗犷,或玲珑典雅,或装饰华丽,或构图冼练,其中不少堪称珍品、孤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象京族的“绣花彩”宗教服装、仫佬族的对襟绣花女服、黎族的刻木记事实物等在各民族地区民间早已失传,甚至不见于当地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成为国内唯一。2000年6月,由国家民委和云南省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民族服饰博览”会上,我馆即受湖北、广西等省区的邀请,派人携有关民族服饰代表相关民族参展,弥补了该民族传统服饰的缺撼!象不用一颗铁钉、采用中国传统木作工艺榫卯衔接、结构巧妙、做工精致的土家族传统雕花家俱,代表了土家族传统民间手工艺的极高水准。豪华的土家族三滴水床,床花板上用浮雕和镂空等手法雕刻有土家族服饰、兵器、乐器、狩猎工具以及反映人类生殖崇拜的瓜果、花卉等。还有反映土家山寨艳阳高照,皓月当空,河上跨桥、河中行船等几十幅文化内涵丰富的图案,表达了土家族人民对“人杰地灵,人寿年丰”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土家族洗脸盆架虽无三滴水床的气势,但盆架上细致的图案,高超的雕刻技艺则更胜一筹。此外,古朴雅致的蜡染;色泽鲜艳的壮锦、土家锦、黎锦、侗锦;形象生动、花中有花、情趣横生的剪纸;世界面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化的产物——傩面具;中国南方古代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物——铜鼓等藏品都令到这里参观的人叹为观止。
在搞好民族文物收藏、保护的同时,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也非常重视文物的陈列展示工作。自1986年新馆落成开放以来,根据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民族学博物馆先后在馆内以及上海、洛阳等地主办了定期及临时性的展览十几次。目前在馆内主办的展览有“馆藏文物集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艺术”、“土家族民间传统工艺”、“黎族传统文化”、“南方少数民族造型艺术”等。展览以实物为主,配以适当的图片和文字说明。举步之间,便能让广大观众领略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民情,有志于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者,更可登堂入室,寻根本、溯源流,探究我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真谛。
作为专业性很强的文化教育机构,民族学博物馆不仅在中南民族大学和武汉有关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还是武汉市重要的社会教育资源。
民族学博物馆是建立在民族学学科基础之上的专业博物馆,它与民族学的关系,正如化学和物理与它们的实验室的关系似的,是一体中的两个部分,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实际上民族学博物馆就是民族学的一个间接的田野调查基地,双方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共生状态。每种学科负有两种使命:一是使本学科的知识理论不断深化更新;二是把已有的知识广为传播。在民族学学科总的范围内,民族学主要承担了第一使命,第二种使命则由民族学博物馆来肩负。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一向重视为民族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服务。民族学博物馆不仅是我校民族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实习基地,而且还成为武汉市有关高校社会学、人类学、建筑学、工艺美术等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高校相关学科的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早在1966年之前,民族文物陈列馆作为当时武汉市有特色的文化部门就曾接待了包括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内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各方面人士,为宣传我党和我国的民族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1986年新馆落成后,即向社会开放。面向广大观众,尤其是武汉市及其周边的广大中小学生普及民族知识。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求,民族学博物馆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达数万人次,成了武汉市科教旅游线路的重要景点之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许多国际友人参观后都题辞留念。党和国家领导人、学术界人士、同行专家也曾多次到博物馆视察交流、参观指导。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诸多新闻媒体用专题、专栏形式对民族学博物馆作过宣传介绍。由于宣传教育工作成绩突出,1995年,民族学博物馆成为武汉市首批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0年荣获“湖北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获得武汉市“2005年度博物馆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在弘扬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武汉市重要的外宣窗口之一。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182号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