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旅游景点

壶瓶山

壶瓶山景点照片

壶瓶山旅游景点介绍

常德市景观

  壶瓶山位于湖南石门县西北部,是湘鄂两省分界山,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主峰高达2098.7米,为湖南第二高峰。壶瓶山山顶四周高,中间低,形如壶口,故名壶瓶山。壶瓶山旅游区是全球二百个重点生态区之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被誉为“地球怪圈”(北纬三十度)上的“自然迷宫”,东半球上的“诺亚方舟”,古为遥望隘土司设寨固守之地。

  2012年7月,央视“远方的家《北纬30°·中国行》”摄制组来到壶瓶山,拍摄了第69集“常德壶瓶山夜行”一辑,向世人展示了壶瓶山的神奇与魅力。

  诗曰:

  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虎港流碧水,大胜耸丹霞。

壶瓶山基本概况

  壶瓶山,“新潇湘八景”之一、湖南十大山岳景观之一。位于湖南省常德石门县壶瓶山镇北端,为湖南极北之界山,神秘的北纬30度穿行而过。壶瓶山为湖南石门、湖北五峰、松滋、枝江、宜都等县诸山之祖。

  壶瓶山群山巍峨,奇峰挺拔,相传唐代诗人李白流放过此,写下了“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千古佳句;清乾隆皇帝有诗感慨“壶瓶好景看不足,来生有幸再重游”。

  壶瓶山旅游开发区域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自然保护区面积665.8平方公里,珍木异草遍野。木本植物83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树种28种,有药用植物1019种,野生动物350多种,生物专家誉为“内藏万金的绿色宝库”。

  在珍稀动物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金钱豹、华南虎、黑鹿、金猫等7种;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以及世界现存的最大两栖动物——大鲵(娃娃鱼)等41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钟萼木两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银杏、连香树、厚朴、鹅掌楸等29种。这些珍稀植物的大部分属于第三纪冰川期的古植物和第三纪以前的孑遗树种,有“活化石”之称。其中,湖南花楸、石门鹅耳枥、长果秤锤树为以前没有发现的新种,被誉为“天外来客”。中外植物学家证实,壶瓶山小溪一带的珙桐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珙桐群落集中地。

  壶瓶山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银行联合选定为全球200个重点生态区之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湖南省确定为重点生态旅游区。

壶瓶山发展历史

  1981年1月22日,石门县人民政府向省政府及省有关部门送交了《关于建立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的报告》。

  1994年4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字数有限更多请看参考资料)

壶瓶山地理环境

壶瓶山地理位置

  湖南壶瓶山其地理位置在东经110°29′~110°59′和北纬29°50′~30°09′之间,东、南、西三面分别与石门县的太平镇、所街乡、罗坪乡、东山峰管理区及南北镇接壤,北与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北省五峰县渔阳关镇、长乐坪镇、湾潭镇及鹤峰县五里坪乡毗邻。

壶瓶山地貌简介

  壶瓶山共有面积15平方公里,珍木异草遍野。现有原始森林4万亩,木本植物83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树种28种,有药用植物1019种,野生动物350多种,生物专家誉为“内藏万金的绿色宝库”,相传唐代诗人李白流放过此,写下了“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千古佳句。壶瓶山位于湘西北的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在区域地质上位于杨子地台的二级构造单元鄂黔对台褶带内。地层分布较全,主要有古生代的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和二迭纪的岩层出露,石灰岩、板岩和页岩为其主要成土母质。区内为云贵地洼湘西—黔东地穹之北缘,洞庭地洼之北隅,大巴穹东南角,其大地构造位置及性质,控制了区内地质、地貌的发展和演化。在晚元古代早期(距今约8亿年),保护区及附近地区被海水淹没,在晚元古代早期末,由于武陵运动的影响,地壳强烈上升,发生褶皱,出露水面。在燕山期和喜山期,地层再次发生强烈的褶皱,又有大规模的岩浆喷发和侵入,形成了一些背斜、向斜和断层,且地壳也在相对间歇性地不断抬升,而石门县的东部地区则相对下降,从而形成了壶瓶山的主体。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武陵山脉东北端,居云贵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过渡地带,属中山山地地貌和河谷地貌。境内群峰起伏、层峦迭嶂、地势陡峭、沟壑纵横,且多数山峰单面峻脊,具有半阴坡、半阳坡的多方向性。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有266座。海拔最低处石家河220m;壶瓶山主峰以海拔2098.7m的高度成为“湖南第一高峰”。相对高差1878.7m。

  壶瓶山群峰起伏,层峦迭嶂,所有的山岭均属武陵山脉北支的太清山系。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多达160余座,其中壶瓶山主峰及双尖子山海拔逾2000m,为湖南省境内地势最高处。境内山地主脉呈东西方向延伸,支脉走向与之近于垂直。西北为顶平山,向东经门坎岩、野猫尖、棋梁尖,主脉沿湘、鄂边界,止于北溪河西岸的雷打石,海拔由1900m,向东依次降至1000m。主要支脉金竹山、斤钣山、芦竹山、狮子脑、阳高山等,参差错落,主峰高度亦多在1000m以上。保护区西南,主脉起自湘、鄂边境的高家界,向东经西牛圈、阴坡、黄连棚、止于失妻河(金家河下游)西崖岸的梯儿岩,海拔由1700m,向东亦依次降至1000m。其支脉不明显,南侧多为古岩溶作用形成溶蚀剥夷平面,表现为四周陡立,顶部平坦,海拔1000m以上的山原。

壶瓶山山原地貌

  新构造运动是地质时期中最年轻的构造运动,通常指新第三纪以来的活动构造。壶瓶山保护区境内新构造运动较为强烈,其中主要表现为地壳的大幅度抬升,同时因抬升幅度的差异,还产生了一些由地块之间的断裂、错位所反映出来的活动断层。因山体抬升尚未止息,故以幼年期地貌最为普遍,主要表现为:

  由多级夷平面形成的高山陡岭:从多数山顶和山原面高度分布情况看,具有三至四级不同高度的山顶剥夷面。多级剥夷面的存在,反映了本区自燕山运动使地壳发生褶皱后,新生代以来地壳运动一直以抬升为主,而在抬升过程中上升强度曾发生过多次间歇性的变化。地壳运动形成三级剥夷面在由石碾子沟口经泉坪、葫芦隔至顶坪的途中均可看到,此外,在海拔700~750m处,尚可见到一级缓坡地带,高于石碾子沟河面以上约250m左右,但面积不大。

  河流下切,形成幽深峡谷:上、下深溪河、高桥河及其上游纸棚河的支流四蹬溪、石碾子沟、金家河的干流上、下游等,均为下切很深的峡谷深涧。谷底几乎全部为河床所占据,宽度不足100m,有时10~20m宽,两岸崇山夹峙,森然可怖。四蹬溪由神景洞经茅坡至冉家湾的东西两岸,纸棚河、高桥河自高家界经西牛圈、大坡至景观门以及李坪吴家缺一线的南岸,岩壁如墙,上接云端,下临谷底,沿河绝少人居,也难见可耕之地。就境内在多数山峰与附近河谷的高程对比,可知本区河流下切的深度已达700m以上。如纸棚河与石碾子沟汇合处现代河面高程仅485m,而其南岸上黄连棚灰岩山原面高程1200~380m,垂直切割深度达715~795m;高桥到失妻河汇合处现代河面高程295m,而东南岸洞上和大瓜溪一带高程达1100m左右,垂直切割深度超过800m;杨柳河与上深溪河汇合处河面高程457m,而其西北岸桐木山高程1242m,垂直切割深度达785m;云麓附近的深溪河面高程363m,而附近紫高山东南峰顶高程1158m,垂直切割深度795m。在一般情况下,河流的下切是随流域地壳抬升而加强的,故河流垂直深度反映了地壳抬升的幅度,根据以上的数据,可以推知保护区大部分地区在第四纪时期内(而且仅在现代河流形成之后)地壳抬升的总高度估计达800m。另外,由于境内多数河流的峡谷段,在现代河面以上400m内均为陡立的谷坡,所以地壳最近的抬升幅度即达400m。

  当然,由于境内各处的汇水条件与岩性、构造等自然因素不同,河流下切的强度并非到处一致。顶坪、黄连棚、六里荒顶等处,因古岩溶作用形成的地下水通道较为发育,故现代流水侵蚀作用表现微弱,因而保存了许多尚未受河流切割的原始剥夷面;而其它多数地区,如门坎岩以东的松林堡、棋梁尖、土峰垭、双尖子、壶瓶山、鹰子尖、云雾山等,分水岭高地已遭河流的强烈切割,分离为众多的山峰及狭窄的分水山脊。

  河流下切作用的发展不平衡,还呈现于主支流切割深度的差异上。毛竹河、深溪河、金家河、北溪河、高桥河等干流,因水量大,河流下切能力强,河流下切达四百多米,但它们的许多小支流溪沟,则因水量太小,下切能力大为减弱,因此不能保持同样的速度下切,因而形成主河谷深切而支流河谷高悬的不配套情况。许多支流的上游尚保持着早先塑造的宽谷,宽谷以下的以瀑布或跌水转入为现代河流下切形成的峡谷,形成支流河床纵剖面上的“裂点”。有些支流或因水量稍多,或因岩性较为软弱,已由溯源侵蚀作用将“裂点”推进到支流的上游。如南坪支流苏铺河,其上游在苏铺以上的后池湾一带仍为发育在灰岩台地中的宽谷,海拔700~900m,苏铺以下形成跌水。该裂点位于河口以上的2km,高于所汇入的南坪河现代河面约400m。又如北溪河支流鄢家河,其上游在山茶圆、惜粮坪、山羊溪一带均为宽谷,海拔1100~1200m,其下游则形成垂直陡落的河流裂点。北溪河另一支流西河,现代河流下切形成的峡谷已切入其上游的花子台、芦家湾、熊家湾一带的宽谷中,形成典型的“谷中谷”地形;而另一些支流,则因水量较小或因岩性坚硬,根本赶不上主流下切速度,使河流“裂点”仍保留在干支汇合口附近,从而形成悬挂在主河谷陡坡上的一系列“瀑布”和“悬谷口”。这种“瀑布”和“悬谷口”在深溪河、毛竹河、高桥河、纸棚河沿岸,到处可见。其中尤以深溪河上的香车潭瀑布和纸棚河上的隔人潭瀑布最为著名,落差均在30m以上,临河倾泻而下。

  此外,高桥河支流石碾子沟、上深溪河在庙湾以下的锅铲湾、大棚以下的弯把潭以及云麓附近的后山溪下游、回打坡以南的黄连河等,均以蜿蜓曲折的曲流形成切入由各种岩层组成的基岩中,两岸山咀层层交替,横亘谷中,形成“交锁山咀”。这种原先在夷平面上业已形成的曲流,迭置地刻切到基岩中而形成“深切曲流”,也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的重要标志之一。

  由差异性抬升所派出来的断层在地貌上有明显反映:壶瓶山岩层的整体性、连续性较好,地史时期似未发生巨大断裂。据地质部门的调查,境内仅发现两条延伸不太远的高角度断层,因为这两条断层,使夷平面明显错位,故其形成时代仍属夷平面形成之后,为由新构造运动使地块抬高幅度表现出差异性时所产生的,因而这些断层在地貌上的反映仍然很明显。

  一条断层贯穿南坪北部,西起二屋场,由风口跨过唐家河,向东经观音岩南麓、彭家沟、茶圆坪、过古树垭、板桥湾、东至九姊妹西北,并延伸到湖北五峰县境内。另一条断层沿小木料以北陡崖,向东北经后峪至李坪西北的陡坡。此断层仅在保护区西南,延伸不远,断层走向70°,断层面近于直立,向西可能延伸为由龙洞流出的后河峡谷。断层南盘下降,北盘上升,沿断层线两侧地面的垂直断距达300m以上。后河深窄峡谷及后峡谷地即顺应此断层发育。在后河北岸,万人井、阴睛山南坡,形成高达300m以上的断层陡崖,同时使黄连棚、万人井与小木料、李坪等处原应同属一级的灰岩剥夷面错断,形成相对高差300m以上的两级山原面。

壶瓶山河谷地貌

  按河流流向与岩层走向的关系,境内的河谷常见为两种类型:纵向谷和横向谷。前者为河流顺岩层走向或岩层走向形成较小交角流动时所发生的河谷,后者为河流流向与岩层走向垂直或以较大角度相交时所发育的河谷。此外,由于本区地壳抬升强烈,河流下切中还常形成套谷及深切曲流。水系平面形态因受构造因素控制,保护区境内的水系从总体上看,东部南坪河境内大体上不平行岭谷区,主要河流和山岭地作东西向排列,支流又大致作南北方向汇入主流;西部江坪河及中岭一部分的水系,大致组成扇状辐合水系,主要河流均向江码桥以下的江坪段汇集;而其中流域的大部分属高桥河水系,其支流又多作南北平行排列。由于东西向山岭的南北坡降水量差异及坡向坡度差异,保护区境内河流还有一显著特点:即河流北岸,也即来自阳坡的支流多而长,而南岸,即来自阴坡的支流一般短而少,在多数河流的左右岸流域面积均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高桥河、深溪河及黄连河的主要支流均在北岸,它们大致平行地由南汇入主流,故就保护区全境看,平行状水系显然占据主体地位。但因各河流经地的构造、岩性、地势和坡度等差异,还有其他多种水系格局。

壶瓶山岩溶地貌

  保护区境内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的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60%以上,因气候温暖,降雨充沛,岩溶地下水交替强烈,故在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发育了若干岩溶地貌形态,其中以地下形态为主,地表形态则主要由于古岩溶作用而残留的,亦以负向形态为主,正向形态发育不充分或不典型。现代河谷坡上许多地表岩溶形态,则不仅由于岩溶作用,很大程度上也是地表流水侵蚀切割及重力崩坠作用的结果。现将保护区境内岩溶地貌的主要形态类型,分述如下:

  溶蚀台地:为古代溶蚀准平原经地壳抬升而成的较高夷平面,通常形成顶面平坦却高耸在周围地区之上的山原面。因所处构造的地形部位不同,这些溶蚀台地所处的高度在900~1900m范围内。顶坪、黄连棚及六里荒山顶等地保存较好。

  溶蚀盆地:由古岩溶准平原经地壳差异性抬升、或原先即为古溶蚀盆地面而经抬升形成,通常中间低平或向下侧敞开,周围为高耸的山峰或陡坡包围,呈盆状地形。分布范围在海拔700~1700m之间,面积多在1km2上下,低洼处通常堆积着很厚的第四系洪坡积物及古代风化残积物。境内这类溶蚀地有李坪(海拔650~700m),大洞坪(海拔1000~1100m)、寒池坪(海拔1100~1300m),大小黄连坪(海拔1400~1500m)、鸦雀坪(海拔1700~1900m)。这些溶蚀盆地除鸦雀坪因地高天寒而寂无人居外,其余均为民居和农田分布较为集中之地。

  峰林和峰丛:境内峰林的发育较为分散,通常形成于岩层产状较为平缓的地段,又常位于河谷两岸,因为这里受河流侵蚀、溪沟切割强,重力崩坠作用较易发生。由灰岩组成的陡立谷坡上常常保留着一些孤立的岩柱,它们受水流的冲刷和溶蚀后,形成各种奇特的孤峰和林峰。鸡公咀附近的毛竹河东岸,悬崖顶部发育了圆筒状峰林,海拔高度约600m,柱高约40m,直径25m,顶部呈穹状突起,侧壁近于直立,由层面缓倾的寒武系厚层灰岩经流水作用雕琢而成。附近灰岩陡壁上尚可见到受流水切割已初步分离,但一侧又与陡壁相连的雏形岩柱。鸡公咀以南、毛竹河东岸的观音山,为一耸立于灰岩平台上的尖塔状孤峰,海拔高度500m,柱高约30m,基底直径约10m,亭亭玉立于毛竹河拐弯处的凸岸上部。它是灰岩块沿两组节理面逐次崩坍剥落后残留部分,溶蚀作用尚未深入地进行,故侧面棱角分明,与索溪浴一带的砂岩峰林有些相似。

  四蹬溪上游的铜人岩,亦为发育于下寒武统灰岩中的尖塔状峰林。位于西岸陡崖上部的“观音”石柱,形如石笋,尖部尖削,高约20m,径5m,东岸在神景洞下方的童子,形状较为低矮,大小共3座、高者15m,低者约5m,它们都位于河流下切形成套谷的岸坡转折部分,悬崖上部的坚硬灰岩两侧受溪沟切割,后方又沿节理发生分割、崩落成后形成的,溶蚀作用似乎也不起主要作用。高桥河南的景观门、鱼鸟山一趟神及药铺河南岸的吴家缺一带,陡立的谷坡因受支流溪沟切割,沿河分离出一座座尖峭的锥状峰林,顶部已经分离,但基部实际上仍连在一起,峰顶高度也由外侧向河谷渐渐降低。

  棋梁尖一带岩层向北倾斜,在湖南境内的一侧正为陡峻的剥蚀坡。现代河及沟谷使这个地处湘鄂边界的分水山脊受切割,而成为一系列耸立于陡峭基座上的峰林,尖峰连袂而起,形如九迭屏风,山色苍黛斑驳,与漓江“九马画山”类似,属灰岩峰丛地貌。又称“七娘尖”,清代朱焕春描写这里景色是:“仙子何年下九霄,七娘分列逞容妖。随时折屐深惆怅,雨洗烟鬓黛未消”。可见秀丽媚人的峰林景色在古代即已著名。

  溶沟与石芽:溶沟和石芽是地表流水对可溶性岩石表面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在保护区境内许多灰岩类分布地区均可见到,尤其是在各溶蚀盆地中,可以见到发育比较充分的溶沟和石芽,它们乃是古岩溶作用和现代地表水溶蚀作用而成的遗传形态,大多属于半裸露型。

  溶洞:溶洞属地下岩溶地貌形态。原先发育于溶蚀基准面附近的水平洞穴,因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被抬升到不同的高度。以神景洞;深溪河西的滴水潭溶洞、月亮洞、猪娘洞;毛竹河、下深溪河东岸的谷坡溶洞群以及管山和窝坑一带的群仙洞(笮背洞)和水屋坑洞等为代表。

壶瓶山自然环境

壶瓶山气候

  本区受太平洋暖流气候的影响,属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为亚热带山地气候。全区年均气温9.2℃,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为-15℃,年平均日照1509.9h,年降水量1898.5mm,年均雪日42.2d,海拔1200m以上地带每年都会出现-10℃的低温及冰冻(雨淞、雾凇)。具有气温偏低、春迟冬早、盛夏不暑、隆冬严寒、雨量充沛、湿度较大的特点。

壶瓶山土壤

  壶瓶山大地构造属武陵山脉背斜的一部分。由于境内地貌复杂,有低山、中山直至高山之分,地形起伏较大,悬崖陡壁,具有显著的山地岩溶地貌特征,山体最高海拔2098.7m,相对高差大,气候复杂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多,可分为6个土类,12个亚类,22个土属。据历史资料和实地调查,壶瓶山土壤地带大致划分如下:海拔550m以下为红壤、红色石灰土、旱耕土和水稻土;550~800m地段,土壤发育程度低,地带性不明显;800~1500m为山地黄壤、黄色石灰土、旱耕土;1500~2000m为山地黄棕壤、黑色石灰土;2000m以上为山地草甸土。

壶瓶山水文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年径流量19亿m3,最大落差达1329m。保护区内河谷深切,金家河、药铺河、北溪河、龙池河、黄连河、深溪河、上延河、相恋河等主要河流,分别汇入江坪河、平洞河和毛竹河后注入渫水,经澧水入洞庭湖,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经检测,区内水质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区内有21处可建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可达8850kW,年发电量可达5000万度。

壶瓶山其他介绍

  壶瓶山位于湖南西北边陲的石门境内,主峰海拔2098.7米,为湖南第一高峰,故有“湖南屋脊”之称。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665.7平方公里。

  登临峰巅,北望三峡神景,南眺洞庭湖光,东和荆沙古风,西映武陵奇峰。正动工修建的皂市水库把五颗珍珠“花山鸟岛蒙泉湖”、“古刹王陵夹山寺”、“溶岩奇石龙王洞”、“梅坡温泉热水溪”、“峡谷飞瀑壶瓶山”连成一串,组成石门特有的自然风光。

  壶瓶山奇。原始生态奇:壶瓶山是华中地区“不可多得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已查明的动植物近6500余种。森林茂密,走进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青苔如海,古藤似龙,高等植物2200多种,有4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34种,特别是生存有国内海拔最低面积最大的原始珙桐群落,石门鹅耳枥等4种植物在地球上为壶瓶山独有,被誉为“天外来客”,还有热带雨林中才能见到的大板根群落,最高的板根露出地面1.2米以上,为华中地区所罕见。珍稀濒危动物种类繁多,已查明的有53种。如华南虎、金钱豹、黑熊、猕猴、苏门羚、金雕、红腹角雉、短嘴金丝燕、大鲵(娃娃鱼)、五步蛇等。到壶瓶山生态游如入神仙境界。

  壶瓶山奇。峡谷奇: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内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266座,山峰陡峭,翠峦流彩,可谓山的王国;金家河、北溪河、南坪河、龙池河、黄虎港等7条深涧湍流汇入澧水一级支流渫水,清澈碧绿。急流险滩近100个,南坪河长25000米,落差达1000米,峡谷漂流,激流回旋,令人心旷神怡。

  壶瓶山奇。瀑布奇:壶瓶山数十个瀑布,壮观神奇,有“飞瀑”、“线瀑”、“帘瀑”、“雾瀑”、“喷瀑”;壶瓶山泉清香甘甜,有喊泉(随人的喊声而涨落)、奶泉(泉水如乳汁)、鱼泉(雷雨时鱼群从泉眼中喷出)、浑清泉(一会儿浑水、一会儿清水);壶瓶山还有奇异的鱼洞、冰洞、风洞、蝙蝠洞、金丝燕洞(神景洞)。在壶瓶山观瀑布尝清泉使人尝心悦目,当年李白流放夜郎,曾到壶瓶山游览,留下了“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诗句。

  壶瓶山奇。地质风貌奇:壶瓶山有多处裸露的地质纪年剖面。化石极为丰富。特别是鹦鹉螺化石和三叶虫化石(燕子石)。壶瓶山的燕子石比山东泰安、陕西半坡的燕子石质地更坚韧、手感更光润、色泽更明快、图案更清晰、生动。壶瓶山是一座地质科学园。

  壶瓶山奇。土家风俗奇:壶瓶山是土家族人聚居地,历史上是添平土司统治的中心区域,民俗浓郁、民风淳朴。哭嫁歌、跳丧舞、摆手舞、对山歌、土地戏、打溜子、九子鞭、嫁儿招婿、赶年过节等风俗习惯,仍在民间流传。山寨趣、土家乐多姿多彩。

  传统当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到过壶瓶山后曾感慨万分:“壶瓶山好景看不足,来生有幸再重游”。

  “莫以壶瓶远,江山多神游”。

  壶瓶山现已开发四个景区:黄虎港景区(张家渡─黄虎港─剩头),游峡谷、探溶洞、荡吊桥;南坪河景区(壶瓶山镇─南坪─太白草堂─壶瓶山顶)登屋脊,观日出,览仙境;东山峰景区(壶瓶山镇─中岭─东山

  门票

  50元

  开放时间

  07:00~18:00

  景点位置

  湖南省石门县壶瓶山镇江坪河村一组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壶瓶山”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壶瓶山镇——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石门县境内,距石门县城110公里。壶瓶山属武陵山脉北支的太青山系,地处湘西北和鄂西南鹤峰、五峰交界地带,主峰海拔2098.7米,为湖南第一高峰,被称为“湖南屋脊”。壶瓶山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区位优势。这里,北望滚滚东去的长江,南临烟波浩渺的洞庭,西连万壑千山的武陵源,东临三国名城荆州,壶瓶山正处于中心大本营的位置,使长江三峡、石城荆州、世外桃源夹山寺、张家界形成众星捧月的格局,从而形…壶瓶山镇详细介绍

我要对“壶瓶山”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