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旅游景点

宣风楼

宣风楼景点照片

宣风楼旅游景点介绍

湖南武冈境内旅游景区

  武冈古城宣风楼,武冈永远的地标。国家级重点保护区文物。武冈风雨历史的见证,坐落于都梁路。历史悠久,巍峨肃穆。气势磅礴。是武冈人心中的圣地。是外来旅游商贸者膜拜的天堂。以其博大深蕴的内涵福泽着武冈即湖南湘西南县区的人民。

宣风楼发展历史

  古城武冈历史悠久,底蕴雄厚。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自己的象征,一个人们心中的圣地,宣风楼于武冈就像天安门于中国人民。那是提起谁都心中自豪敬仰的。宣风楼,原名宣风雪霁楼,坐落在济川门(老南门)城墙上,是古代观赏雪景的胜地。登楼,州城雪景尽收眼底,橘光隐翠,四瞩莹然。唐王昌龄吟《宣风雪霁》诗:“升旭欲移丹阙影,玉光未倒翠选迎。”宋理宗赵昀任邵州防御使时,书“宣风雪霁”四大字,匾悬于楼,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二年知州吴从谦重建,光绪元年复建,民国塌废。1994年得以重建,面积708平方米,仿宋式建筑风格,上下两层,回转式走廊,气势恢宏,雄伟壮观。

  武冈城墙始建于宋代,夯士结构,全长约9公里,宋元之后,仅余垣垒。明洪武初,江阴倭吴良(建筑家、曾主修明十三陵)主修武冈城墙,采用方形青石垒筑,周长746丈,高2丈,宽8尺,东西南北各有城门,东曰宣恩门,西曰定远门,南曰济川门、北曰迎祥门,明正德三十年(1518)知州龚震于治前凿城为门,上建谯楼,以便民出入,称新南门。明嘉靖29年(1550年),岷康王奏添东北城1里6分,增设东南北三门。明隆庆元年(1552年)上命宝庆同知段有学,计费砌,建城门三、南曰薰和门,东曰迎恩门,西曰庆委门,城墙长736丈7尺9寸,上广8尺,垛头高4尺,明崇祯12年(1639年)岷王朱企丰将城墙增高拓宽,并再展北,计七里三分。清乾隆年间,南门城垣毁,北门闭塞,宣恩、定远变塞,仅留8处城门。清咸丰十年(1860年)补修州城四门,于正北、东北各建造大炮台一座,又筑小炮台52座,城垣共863丈7尺5寸,民国31年(1942年)辟复兴让等新城门4处,自明代至民国时期,城垣屡经修补,全长1870丈,计12里。城墙分城垣、城碟,内外壁有青石两层,中夯填沙石,砌碟垛,城门上建有城楼。城外分两层,外层为铁闸门,内导为轴铁门。一九九三年县人民政府筹资一百万元复建,武冈城墙长5874米,宽3米,高6.6米,分小皇城、内城、外城、均为青石砌成,坚固雄伟。享有“武冈城墙盖天下”之誉。

宣风楼其他介绍

  位于武冈市,是古代观雪景的胜地,登楼望远,雪景尽收眼底,宋朝赵均任邵州防御使时定下“宣风雪霁”四个大字,制成匾额,悬挂在城楼上,明末毁于战火。

  宣风楼,原名宣风雪霁楼,坐落在济川门(老南门)城墙上,是古代观赏雪景的胜地。登楼,州城雪景尽收眼底,橘光隐翠,四瞩莹然。唐王昌龄吟《宣风雪霁》诗:“升旭欲移丹阙影,玉光未倒翠选迎。”宋理宗赵昀任邵州防御使时,书“宣风雪霁”四大字,匾悬于楼,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二年知州吴从谦重建,光绪元年复建,民国塌废。1994年得以重建,面积708平方米,仿宋式建筑风格,上下两层,回转式走廊,气势恢宏,雄伟壮观。

  宣风楼整体以石木为主,雕梁画栋,大气磅礴,坚固且美观大气。楼两边连着有几百年历史的明清古城墙。几十步外是护城河环绕。作为武冈历史文化名城的城门楼。宣风楼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商贾云集。从古开始一直做为武冈对外印象宣传的名片。近年来,作为武冈的淘源盛地,随着武冈的发展,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的奠定,名气俱增。凡有外来游客到此,必会幕名前来参观留影。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宣风楼”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宣风楼”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