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古城墙旅游景点介绍
茶陵古城墙,位于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洣江乡解放街 。始建于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 ,南宋知县刘子迈筑城,城墙周长2500米,宽5米,高8米,“东南因江为险,西北以为濠”,濠深3.03米,宽21.6米。城原开五门即东门、大西门、小西门,南门,北门。明代,知县李士谦将城墙加宽至8米,城门上建起重楼,清顺治年间,修葺了五道城门。清康熙年间,又新开一门,命名为“大城门” 。
茶陵古城墙,古城墙内还有150余栋保持相对完好的古民居、古院落,以及南宋州衙、文庙、千年铁犀、笔支塔、紫薇们、迎熏门、角楼、状元桥、青云观、莲花庵、城隍庙等古迹遗址。 茶陵古城墙总遗址为3353米。茶陵古城内现有城墙共4段,长约1536米,城门2座,马道1处,南宋防洪堤约700米,镇堤铁犀1座。现存600余米的古城墙是湖南省境内唯一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头墙。
2013年7月12日,茶陵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茶陵古城墙历史沿革
茶陵古城墙始建于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是湖南省至今唯一保存较好的宋代石头城墙。知县刘子迈筑城,城墙周长2500米,宽5米,高8米,“东南因江为险,西北以为濠”,濠深3.03米,宽21.6米。城原开五门即东门、大西门、小西门,南门,北门。
明代,知县李士谦将城墙加宽至8米,城门上建起重楼,城墙上环建“敌楼”8个,“角楼”4个,“更楼”22个,绕城城堞2366个。
清顺治年间,修葺了五道城门,并给城门正式命名:东门为“聚星门”大西门为“紫薇门”,小西门为“迎湘门”,南门为“迎薰门”,北门为“朝天门”。
清康熙年间,又新开一门,命名为“大城门”。城墙内外系用大条石、生豆浆拌石灰作粘合剂垒砌而成,中间填黄土夯实。
茶陵古城墙历史文化
茶陵南宋古城墙,自古以来是一个防敌御寇的工程。古城西边是高耸入云的云阳山,城墙脚下的南边是宽阔清澈的洣江河,东边有千年笔支塔,有山有水有古城。
古人作诗云:洣水青罗带,云山碧玉簪。城墙固巍峨,云阳峰迭起。
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茶陵县令刘子迈奉湖南安抚余嵘之命,建造茶陵防御城墙,至今已八百余年。茶陵历来物产丰富,地处吴头楚尾,素有“三路禁喉”吴粤通道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当年茶陵近邻有一股山寇土匪盘踞,常常潜入城中扰民抢掠,又加上茶陵是一个交通要道、军事重地,所以湖南安抚余嵘认为,茶陵县城非筑城墙不可,于是号令茶陵人民修筑了这座城墙。
茶陵古城城墙内约4平方公里的开阔区域,是茶陵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贸易中心。政府衙门坐落在城内东面,也是南宋时期的皇城,是全县政治指挥中心。城墙是战争防御工事,肩负着保护茶陵城内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在茶陵保卫战中,城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迫使日本鬼子在城外丢盔弃甲,伤亡惨重。
茶陵古城墙其他介绍
茶陵古城墙
时代为宋—清代。位于湖南省茶陵县城关镇,此城墙融合了宋、明、清三个时代城墙建筑技术和建筑风格。
城墙始建于南宋绍定四年(1231),周长2522米,底宽4.33米,高8.33米,城门5座。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进行了大修,周长增至3353米,新建月城4座。清乾隆十九年(1784)、道光六年(1826)、咸丰二年(1852)均进行了维修。现存城墙4段共1536米,城门(含月城)两座(紫薇门、迎熏门)、马道一条,沿江护城堤700余米,宋代镇堤铁犀1座。这些地面遗存主体建筑基本完好,其余城基遗址尚存。城墙墙体表层为丹崖条石浆砌,内为泥土、碎石垫层。城门系特型青砖拱砌,月城一般建在城门外。
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50-9。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茶陵古城墙”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