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山西会馆旅游景点介绍
海城山西会馆位于辽宁省海城市内,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海城县志》记载,山西会馆始建于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后来经在海城的山西商人捐资修缮,作为山西会馆。
海城山西会馆景观历史
山西会馆的整个建筑由山门、钟鼓楼、前殿、后殿、东西配房及戏楼组成,集悬山式、歇山式、硬山式建筑风格于一体。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古朴的山门前有立体石雕大狮子两尊,三楹的建筑结构为歇山式。悬顶的屋檐下绘制有六幅古代传说故事,从东分别为:宁戚饭牛、巢父洗耳、仙人引鹤、王贾烂柯、采薇绘图、伯牙抚琴。两边的角门上分建有钟、鼓二楼,使整个山门看起来更加肃穆壮观。前殿是山西会馆的点睛之笔,它建在石基的高台上,采用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正门额上有“关帝殿”三个大字,两侧各有“千秋正气”“万古英灵”的匾额。四根朱色圆柱上书有两副对联:外联为“亘古一人,大义参天”;内联为“赤兔青龙,忠义千秋”。房顶正脊上建有一座小庙,脊中间插有“穿天戟”三根,脊两端是龙形大吻。斜脊上蹲着砖雕跑兽:最前面叫“走投无路”,后面叫“坐地分赃”,中间叫“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旅居异乡的山西商人不但以自己的经济实力,更以自己的匠心独运,使山西会馆在海城这方土地展示着晋商独有的魅力与风采。“先盖庙,后唱戏,钱庄当铺开满地;请镖局,插黄旗,大个元宝拉回去。”这是在当地流传甚广的一首民谣。这首民谣不仅生动地反映了山西商人在东北的生活,而且形象地展示了商业与戏曲的依存关系。当年的海城,由于晋商的喜好与支持,曾有过固定的山西梆子戏班。会馆不仅是山西商人聚会议事、处理事务的中心,而且成为当时东北传播关内戏剧文化的重要场所。相传,著名的海城高跷、喇叭戏等,就是吸收了山西梆子等外来艺术演变而成的。坐落于山西会馆路南的戏楼(乐楼)为单檐歇山式砖木结构,琉璃瓦盖顶,与关帝庙正殿相对应,中间庭院可容纳千余观众看戏。从乾隆年间起,每逢庙会,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秦腔、昆曲等都在乐楼演出。1946年后,戏楼因年久失修逐渐损毁。
在殿前的一块铺地石上,刻有“同治十一年六月六日立(1872),山西会馆建,石匠张名扬刊”的字样。这说明关帝庙是同治年间才改作山西会馆的。民国三年重修后又改为关帝庙。1987年划归海城市文物保管所使用,并开始全面维修和重建,现仍有戏台尚未恢复。1988年12月20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海城博物馆。
面对这座历经百年沧桑、风骨犹存的山西会馆,而今寂静的庙院,铜质的香炉,仿佛都在无言诠释着晋商昔日的辉煌。
海城山西会馆位置
“山西会馆”。位于兴海管理区东侧,“三学寺”的西侧,南约1.5华里为海城河,方位:座北朝南。
山西会馆原为清代庙宇建筑,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修扩建后改为山西会馆。民国三年重修后又改为关帝庙。一九八七年划规海城市文物保管所使用并开始维修。由于受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该建筑东西配房、戏台等破损严重。一九八八年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海城山西会馆其他介绍
海城山西会馆位于辽宁省海城市内,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海城县志》记载,山西会馆始建于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后来经在海城的山西商人捐资修缮,作为山西会馆。
"山西会馆"。位于兴海管理区东侧,"三学寺"的西侧,南约1.5华里为海城河,方位:座北朝南。山西会馆原为清代庙宇建筑,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修扩建后改为山西会馆。民国三年重修后又改为关帝庙。一九八七年划规海城市文物保管所使用并开始维修。由于受自然灾害和"文革-"的破坏,该建筑东西配房、戏台等破损严重。一九八九年公布为"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海城山西会馆”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