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烈士墓旅游景点介绍
六十二烈士墓位于冠县东古城镇后田庄村东南100米。
后田庄村处在山东省与河北省的交界处,在抗战时期战略地位非常重要。1938年,这里就成立了党支部,组织了一支11人的小游击队——“东临支队”。不久,游击队发展到100多人,改名“长迩支队”,1939年编入卫河支队,1940年初编为八路军129师先遣纵队1团3营10连。1940年2月7日,10连奉命开往南宫,参加打击顽军石友三部的战斗。经过13天激战之后,乘胜追击时,10连与来自河北省邯郸的3000余名日伪军遭遇。日军将10连战士包围在馆陶县赵官寨村的一座民楼内。全连62位战士在教导员孙树声、连长王德林指挥下与日伪军血战一天一夜,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歼敌100余名。凶残的敌人调用飞机轰炸并纵火焚楼。22日,十连战士仅剩16人。在弹尽粮绝,又无外援的情况下,战士们砸烂枪支,跳楼自焚,壮烈殉国。62位战士殉难的消息传开后,《新华日报》发表了歌颂英雄的文章,129师师长刘伯承也给予了表彰。由于当时处在战乱时期,暂时将战士的遗体在当地埋葬。
1946年,人民政府重修了坟茔,将62位烈士的忠骨由赵官寨移葬至10连的诞生地——东古城镇后田庄村。原冀南第七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于笑虹撰写了碑文,记述了这次战斗的始末。
1992年4月,六十二烈士墓被冠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4月,被聊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2月,被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聊城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六十二烈士墓历史背景
六十二烈士墓62martyr”sgraves
1940年2月16日(正月十二日),我抗日先遣队1团3营10连王德林、孙树生等62人在馆陶县赵官寨遭遇威县、临清、曲周、丘县、邯郸、馆陶等数处敌人的围攻,敌众我寡,兵力悬殊,经过10余小时的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战后,当地群众为死难烈士收殓,同穴埋葬。62烈士的英雄壮举,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同志曾予以表彰,《新华日报》当时也发表了歌颂文章。
1946年,当地人民政府将62烈士遗骸由赵官寨迁葬于支队的诞生地后田庄村,树立墓碑,永久纪念。墓地坐西朝东,墓为圆形,直径8.3米,高1.7米。四周翠柏环绕,绿荫掩映。墓上封土为圆丘形,前有砌砖封门墙及高台,北去数米建有烈士纪念碑楼。碑楼内石碑通高3.1米,由碑冠、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冠高0.6米,宽0.68米,厚0.2米,上面刻有双龙戏珠,中间有“民族英雄”四个大字。碑身阴面刻有云朵花纹,中间有“碑阴题名”四个大字。碑身高2米,宽0.67米,厚0.20米。碑文为阴刻楷书,阴面题62烈士的英名。碑座为方石,高0.50米,宽0.80米,厚0.55米。碑两侧有青砖镶裱,上顶覆有青灰瓦,起脊四角攒顶,形为亭楼。碑文由冀南军区七分区政治部主任于笑虹撰写,详细记述了62烈士的壮举。
六十二烈士墓其他介绍
六十二烈士墓位于冠县杨召乡后田庄村东南200米处,此墓是1946年为纪念与日寇作战而壮烈牺牲的62名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0年2月16日(正月十二日),我抗日先遣队1团3营10连王德林、孙树生等62人在馆陶县赵官寨遭遇威县、临清、曲周、丘县、邯郸、馆陶等数处敌人的围攻,敌众我寡,兵力悬殊,经过10余小时的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战后,当地群众为死难烈士收殓,同穴埋葬。62烈士的英雄壮举,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同志曾予以表彰,《新华日报》当时也发表了歌颂文章。
1946年,当地人民政府将62烈士遗骸由赵官寨迁葬于支队的诞生地后田庄村,树立墓碑,永久纪念。墓地座西朝东,墓为圆形,直径8.3米,高1.7米。四周翠柏环绕,绿荫掩映。墓上封土为圆丘形,前有砌砖封门墙及高台,北去数米建有烈士纪念碑楼。碑楼内石碑通高3.1米,由碑冠、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冠高0.6米,宽0.68米,厚0.2米,上面刻有双龙戏珠,中间有“民族英雄”四个大字。碑身阴面刻有云朵花纹,中间有“碑阴题名”四个大字。碑身高2米,宽0.67米,厚0.20米。碑文为阴刻楷书,阴面题62烈士的英名。碑座为方石,高0.50米,宽0.80米,厚0.55米。碑两侧有青砖镶裱,上顶覆有青灰瓦,起脊四角攒顶,形为亭楼。碑文由冀南军区七分区政治部主任于笑虹撰写,详细记述了62烈士的壮举。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六十二烈士墓”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