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天阁旅游景点介绍
壶天阁位于泰山中路回马岭下,明嘉靖年间称升仙阁,乾隆十二年拓建改名壶天阁,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1979年重建阁楼。壶天阁跨盘道而建,为城门楼式。门洞上镶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
壶天阁景区介绍
壶天阁位于四槐树北,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壶天阁系明代建筑,原名升天阁,取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这里西有九峰山,东有十峰岭,北临山峦,四周拥翠接天,脚下仅一席之地,恰似壶中窥天。名壶天,恰应了道家之说。
壶天阁位于斗母宫北,始建于明代,原名升仙阁,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拓建后改为今名,因道家称仙境为“壶天”而得名。清嘉庆年间崔映辰题联:“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又清嘉庆间泰安知府廷璐于阁上题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门洞上双柏横生,盘结向上,奇伟壮观。
壶天阁西北是回马岭坊。泰山登至此处,山势陡峭,峰回路转,马不能继续前行,故名。回马岭坊后有马蹄盘,因盘路陡绝岌岌,东南上而西北折,状如马蹄而名。
壶天阁地理概况
壶天阁位于泰山中路回马岭下,明嘉靖年间称升仙阁,乾隆十二年拓建改名壶天阁,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1979年重建阁楼。
壶天阁跨盘道而建,为城门楼式。门洞上镶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
清嘉庆年间崔映辰题联“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
廷路又题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
壶天阁历史记载
壶天阁位于于泰山中路四槐树北,回马岭下,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明代称升仙阁,乾隆十二年(1747年)拓建改名壶天阁,1979年重建,门洞上镶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阁楼建于高台之上,是跨道式门楼建筑,九脊歇山黄琉璃瓦顶,前廊式。
清嘉庆六年即公元1801年泰安太守崔映辰题联:“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嘉庆二十一年即公元1816年泰安府事廷璐又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这里海拔为800米,大致是泰山高度的一半,门洞有双柏自墙中横生,东西对峙,盘旋而上,宛如守护山门的雷祖、真武二将军,堪称奇景。
壶天阁
壶天阁建筑特点
壶天阁跨盘道而建,为城门楼式。下层为石筑,由12层条石砌成,东西宽14.5米,高4.75米。跨道拱形门洞,高3.1米,宽3.5米,总进深7.95米,其中北面2.4米系后拓展而成。拱脚角上施仰覆莲墀头石,东西有石阶通上层。台上建殿阁3楹,面阔10米,进深5.4米,通高5.9米,三柱五架梁,七檩前廊式,重梁起架,黄琉璃瓦九脊歇山顶。柱下施覆盆式柱础,柱子、檩梁及檐子、扒砖等均为水泥预制件。正间开门,装六抹隔扇门四扉,次间开窗装四隔扉窗,其上装支窗(上亮窗)。正间后面开一拱形门,两次间后面各开一拱形窗。
门洞的上面是1993年重修的三清殿,殿内供奉着三尊天神:元始天尊是道教的第一大神,左手虚拈,右手握棒,象征着混沌世界的无极状态;灵宝天尊手捧半黑半白的圆形阴阳镜,象征着从无极状态延伸到太极;道德天尊手持一把阴阳鱼扇子,象征着从太极生化出来的两仪。这便是一幅道教的宇宙演化图。
阁北有元君殿3间,内置元君铜像建在高0.8米的台基上,坐北朝南,面阔11.5米,进深7.2米,高7.46米,四柱五架梁,七檩前后廊式。正间柱下有石鼓柱础,前面檐柱和老檐柱下覆莲式柱础,筒瓦五脊硬山顶,檐檩、阑额上饰墨线小点金彩绘。正间开门,装四扇六抹隔窗;次间装四扇四抹隔扇窗。正间内须弥座神台上供元君铜坐像。
西北是回马岭坊;西为依山亭;东有乾隆皇帝御制摩崖诗刻3首《壶天阁诗》。
中天门位于壶天阁北,又名二天门。此处高岭拦壑,土色黄赤,名黄岘岭,为中溪发源地。
壶天阁主要景点
阁北有元君殿,内置元君铜像;西北是回马岭坊;西为依山亭;东有乾隆皇帝御制摩崖诗刻3首。
回马岭古名石关,又名瑞仙岩。此地山势陡峭,峰回路转,马至此不能登,故名。石坊后盘路岌岌陡绝,东南上而西北折,形似马蹄,故称马蹄盘。崖壁题“勒马回看岱岭云”。
岭东为十峰岭,峰峦重沓,夏多奇云,古称云岩;西南有云头埠,奇岩突起,烟云中若人立,似兽蹲;西为九峰山,重山横亘。
岭巅有金星亭,又名药王殿,其西为三大士殿。
岭西北是鹰石涧,涧东有巨石高耸如鹰而名。跨涧有步天桥,桥北为十二连盘,盘西有集《兰亭贴》题刻。
中天门位于壶天阁北,又名二天门。此处高岭拦壑,土色黄赤,名黄岘岭,为中溪发源地。岭巅有中天门石坊。旧传泰山多虎,古人遂在坊东建二虎庙,祀黑虎神,以镇山兽,后殿毁。1972年拆除小庙扩建回廊式售货亭;1989年恢复二虎庙名,内塑财神赵公元帅手持铁鞭、身跨黑虎,并绘壁画。
坊北有虎阜石,如虎卧伏。吴大在其北侧篆书“虎”字。坊西南原有清末德国人所建别墅,后为韩复榘别墅,建国后废。1979年在此建中天门宾馆,1989年改造重建,易名中溪宾馆。
1983年,在黄岘岭北侧建泰山索道中天门站;在西南侧建索道公司宾馆。1989年,台湾省陈英杰捐资在岭东中溪山巅建慈恩亭。亭内置台湾省澎湖县同胞捐赠的澎湖石,上书碑文,希冀海峡两岸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中溪山北侧为东溪,俗称大直沟,为古帝王登岱东路,后废。黄岘岭为泰山主峰的屏障,既是中、西两溪的分水岭,又是登山东、西两路的交汇点,上下游人多聚于此。
壶天阁相临景点
黑龙潭
大观峰
普照寺
经石峪
碧霞祠
南天门
王母池
孔子登临处
岱庙
大汶口遗址
壶天阁
岱宗坊
冯玉祥墓
红门
斗母宫
高山流水亭
后石坞
泰山佛光
旭日东升
桃花源
徂徕山
秦泰山刻石
玉皇顶
瞻鲁台
天街
日观峰
升仙坊
月观峰
五大夫松
云步桥
壶天阁其他介绍
壶天阁位于泰山中路回马岭下,明嘉靖年间称升仙阁,乾隆十二年拓建改名壶天阁,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1979年重建0。壶天阁跨盘道而建,为城门楼式。门洞上镶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
壶天阁位于斗母宫北,始建于明代,原名升仙阁,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拓建后改为今名,因道家称仙境为“壶天”而得名。清嘉庆年间崔映辰题联:“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又清嘉庆间泰安知府廷璐于阁上题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门洞上双柏横生,盘结向上,奇伟壮观。
壶天阁西北是回马岭坊。泰山登至此处,山势陡峭,峰回路转,马不能继续前行,故名。回马岭坊后有马蹄盘,因盘路陡绝岌岌,东南上而西北折,状如马蹄而名。
壶天阁跨盘道而建,为城门楼式。下层为石筑,由12层条石砌成,东西宽14.5米,高4.75米。跨道拱形门洞,高3.1米,宽3.5米,总进深7.95米,其中北面2.4米系后拓展而成。拱脚角上施仰覆莲墀头石,东西有石阶通上层。台上建殿阁3楹,面阔10米,进深5.4米,通高5.9米,三柱五架梁,七檩前廊式,重梁起架,黄琉璃瓦九脊歇山顶。柱下施覆盆式柱础,柱子、檩梁及檐子、扒砖等均为水泥预制件。正间开门,装六抹隔扇门四扉,次间开窗装四隔扉窗,其上装支窗(上亮窗)。正间后面开一拱形门,两次间后面各开一拱形窗。
门洞的上面是1993年重修的三清殿,殿内供奉着三尊天神:元始天尊是道教的第一大神,左手虚拈,右手握棒,象征着混沌世界的无极状态;灵宝天尊手捧半黑半白的圆形阴阳镜,象征着从无极状态延伸到太极;道德天尊手持一把阴阳鱼扇子,象征着从太极生化出来的两仪。这便是一幅道教的宇宙演化图。
阁北有元君殿3间,内置元君铜像建在高0.8米的台基上,坐北朝南,面阔11.5米,进深7.2米,高7.46米,四柱五架梁,七檩前后廊式。正间柱下有石鼓柱础,前面檐柱和老檐柱下覆莲式柱础,筒瓦五脊硬山顶,檐檩、阑额上饰墨线小点金彩绘。正间开门,装四扇六抹隔窗;次间装四扇四抹隔扇窗。正间内须弥座神台上供元君铜坐像。
景点位置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泰山景区-母宫北上即到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壶天阁”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