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灞桥遗址,地处隋大兴唐长安城通往关东要道的灞河上,建于隋开皇三年(583年),唐至宋代沿用,元废,是中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拱桥。由于长安至关东三条要道在灞河至长安城之间并为一路,中间以灞桥连通,故地位十分重要。程大昌有言:“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面入崤、潼关者,路必由之。”因此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灞桥的维护,唐代还特置了勋官、散官各一人专门管理。
灞桥作为京城通往中原和江南的交通要道,长安人送客东行多在此折柳赠别,故又名消魂桥。李白有"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的名句。每逢春季团团柳絮随风飞舞,如风卷雪花,"灞柳风雪"成为关中八景之一。
灞桥遗址历史人物
秦穆公,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灞河“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秦穆公为了显示称霸西戎的武功,连河名也带上了霸权色彩。然而后世的地理学家似乎不愿承认这个事实,不经意地在霸字前加了一个三点水,而成了灞水。从此,长安东部就形成了一种“灞”字文化,如“灞城”、“灞上”、“灞陵”、“灞头”、“灞桥折柳”、“灞柳风雪”、“灞桥伤别”等等,都与灞水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
汉文帝,《史记》上说:“帝治灞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就其水名以为陵号。”汉文帝刘恒是汉朝的第三代皇帝。吕后死,周勃等人平定了诸吕之乱,刘恒在汉惠帝绝嗣的情况下迎立为汉家天子。他在位二十三年,崇尚节俭,体恤民苦,致使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较长时间的太平盛世局面,史家称为“文景之治”。灞陵原正是他的无字碑。作家陈忠实写过的“白鹿原”,古来是称作“灞上”的,还叫“灞陵原”,以汉文帝的陵墓而得名。
王翦,公元前225年,为秦统一中国立下大功的大将王翦就是从这里挥师东进的,《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说:“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霸上。”
项羽,秦朝末年,刘邦率军率先进入关中,攻下秦都咸阳后一无所取,“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随后项羽强行入关,在霸上附近的新丰鸿门驻军。有名的历史事件“鸿门宴”就发生在这里。
王莽,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二月,灞桥遭火灾,整整烧了一天,“桥尽火灭”,王莽立即下令重修,更名为长存桥。
隋文帝,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面积达84平方公里的新都大兴城建成,为了和都城的通化门相对应,以便利交通,把灞桥向东南移十里,并改建成石桥。
唐中宗,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长安城,人口剧增,灞桥位于潼关、蒲津关、蓝田关三条道路的交会处,交通十分拥挤,于是就在隋代石桥之南另建一木桥,形成南灞桥和北灞桥。
宋哲宗,宋哲宗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4年),为重修灞桥,专门拆毁唐代石碑700多通作桥基。上个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旧桥遗址发现一通唐碑,上书“扶风郡王赠司徒马府君神道碑”等字样,证明宋代用唐碑修桥的事是确实的。
元世祖,元世祖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在大一统的元帝国里,作为西北重镇,长安一直就是陕西行省的首府,它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和欧亚大陆商道上的枢纽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恢复,这就迫切需要交通跟上去,这时由制车匠起家的商人刘斌捐资重修灞桥,桥长130米,宽8米,在新桥的两端还筑堤2.5公里。
灞桥遗址其他介绍
灞桥遗址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灞桥街道灞桥街村南侧,灞河河床内,属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灞河,古代原名滋水。春秋时期秦穆公(公元前7世纪)称霸西戎,为了炫耀武功,才把这条河流改名灞水。
灞桥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巨型桥梁之一。它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200多年前,在古代科技史上地位独特。
灞桥位于西安向东的交通要道。灞桥东岸的灞桥镇一带,古代有潼关路、蒲津关路和蓝田路三条要道交汇,潼关以东大半个中国的-百姓都要通过这座桥梁进入长安。灞桥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控制交通的重要关卡。桥头建有驿亭,设置亭尉盘查过往行人.夜间断绝交通以保证安全。灞河,古代原名滋水。春秋时期秦穆公(公元前7世纪)称霸西戎,为了炫耀武功,才把这条河流改名灞水。
灞桥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巨型桥梁之一。它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200多年前,在古代科技史上地位独特。
灞桥位于西安向东的交通要道。灞桥东岸的灞桥镇一带,古代有潼关路、蒲津关路和蓝田路三条要道交汇,潼关以东大半个中国的-百姓都要通过这座桥梁进入长安。灞桥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控制交通的重要关卡。桥头建有驿亭,设置亭尉盘查过往行人.夜间断绝交通以保证安全。
灞桥成为官方无限权威的象征。中国占代封建社会对百姓的控制极为严格,出门旅行必须持官方发给的专门文书“过所”(通行证),否则便被视
为非法予以扣留。这也加大了它的知名度。西汉名将李广就曾在灞桥驿亭被扣留过。这位高级将领一度没有任职,一次狩猎归来,天色已晚,路过灞桥,喝醉了酒的灞陵尉盘查再三,还是阻止通过,虽经随从人员再三说明身份,但那位醉汉硬是不买账,“飞将军”李广也只好忍气吞声在驿亭呆了一夜。
灞桥的出名也与“长安八景”之一的“灞桥风雪”有关.灞桥两岸,河滩宽阔,长桥跨河,垂柳依依,碧水蓝天,一望无垠。暮春时:节,风吹柳絮,漫天飞舞,宛如雪花,这就是历代诗人咏赞不已的“灞柳风雪”.汉唐时节,长安人有亲戚朋友东行时,常常要三十里相送到灞桥驿(滋水驿)折柳赠别,以“柳”与“留”二字谐音,表示留恋不舍之情,久而久之,灞柳、灞桥竟成为乡思与离愁的代名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灞桥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