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水河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塔水河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城南约45公里的夺火乡塔水河的“葫芦坝”,处在塔水河上游左岸的“z”字拐弯处,发现的材料有人类颅骨化石碎片、石制品2000余件,动物化石多为角、零星的牙齿的破碎的肢骨以及一些化石碎片。根据对地层岩石性的观察、动物化石的分析和石制的初步研究,认为该遗址的时代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
塔水河遗址是一处岩洞类型的岩棚遗址,在岩棚下堆积着11米厚的文物遗存,发掘出土了1个人类头盖骨化石及大量的动物化石,以及各种石制品、烧骨等2000多件。塔水河遗址记录着旧石器时代“塔水河人”的生活信息,与同时期同类遗址相比具有重大特征和重要文物价值 。
2006年5月25日,塔水河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塔水河遗址历史沿革
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塔水河村发掘出塔水河遗址,由此将晋城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溯至旧石器时代。
1985年-1987年,陈哲英研究员对塔水河遗址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并于1989年发表了试掘报告,根据发掘者提供的骨化石标本测定的年代为26000年前。
1987年夏-1988年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塔水河遗址进行试掘,出土大量的打制石器、动物骨骼化石和人类头盖骨化石,塔水河遗址的文物性质被确定。
塔水河遗址历史文化
塔水河遗址和小南海遗址很可能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代表,属丁村文化,后期文化分布范围扩大,几乎遍布黄土高原,在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发现日益增多,还延伸到黑龙江、嫩江、青藏高原、华南地区、台湾。显著特点是形成了不同的技术风格。华北有明显的两大系统:以大型石器为特征的“河——丁村系”;以小型石器为特征的“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二者在打制技术和器型上各具特色,形成鲜明对照。蒙古高原上的水洞沟文化呈现出不同于中国传统,却类似于西欧旧石器文化的特点。华南的遗址则更多地表现出区域地方特色。这时旧石器文化进入了空前繁荣阶段。石器工艺进步,出现了典型的细石器文化;器型多样化,拥有各种各样的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锥、锯等,个别还出现箭头、复合工具;掌握了骨、角材料的特性,采用锯、切、削、磨、钻等专门工艺精心制作了骨针、鱼叉、骨锥、骨刀、角铲等;装饰品的出现,反映了先进的工艺水平和日益丰富的精神生活。中国旧石器文化以石片工具为主要工艺传统,但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起就已出现南北两个大的区域特征,并且又都呈现出多样性,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类型。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南、北方文化差别更明显,北方的石制品继续向着小型化方向发展,南方的石制品则一种是向小型化发展,另一种还保留了大型化的传统。
虎头梁型的细石器文化主要起源于西伯利亚一带,西伯利亚也是它的主要分布区域,在中国,其分布范围仅限于泥河湾盆地等少数地区;而下川型的细石器文化则可能起源于华北地区,分布范围遍及华北、华南甚至西南地区。
塔水河遗址遗址特点
塔水河遗址是一处岩洞类型的岩棚遗址,岩棚距地面约2-3米高,长约30多米,宽约10米,上部伸出,底部后缩,形如房屋的出檐,前面有山,下面是条河,在岩棚下堆积着11米厚的文物遗存。
塔水河遗址的石制品具有以下特点:石制品原料以燧石为主。基本采用锤击法,间或采用砸击法;石核、石片多不规则,而且体积都比较小;经石片石器为主;石器类型较简单,尖状器可以说是塔水河石制品中的代表性器物;加工以单边单向修理为主。塔水河石器文化的性质是明显的,它既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又有与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密切联系,从文化的总体面貌来说,塔水河与西候度、匼河等地点的关系似乎甚远,而与许家窑、峙峪、下川等地点的关系较为接近。塔水河与小南海相比,虽原料大致相同,类型和器形的大小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小南海文化中细小石核和窄长小石片,有类似细石器的遗存。而塔水河还未见到这类细小石核和窄长小石片。个别标本上虽有浅长条痕,但是没有理由说明塔水河的实制品中已使用了间接制作技术。并且在塔水河也没有见到有交互打击和修理台面的制品,更没有见到装饰品。由此,可推断塔水河的石器文化晚于峙峪、早于下川,可能和小南海下部底层(22150±500年)的年代相当。塔水河遗址和小南海遗填很可能是分属于太行山麓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
塔水河遗址其他介绍
塔水河遗址
塔水河遗址(第六批国保)
时代:旧石器时代
地址:陵川县夺火乡塔水河村
是一处岩洞型的岩棚遗址。遗址出土了人类头盖骨化石、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烧骨等,还发现有大量破碎骨片及灰烬层。石制品多为黑色燧石制成的各式刮削器、尖状器、锥钻等,尖状器制作细致规整。动物化石有犀、马、鹿、斑鹿、岩羊和绵羊等。据测定,遗址距今约2.6万年。塔水河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既有大量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又有人类化石及灰烬层、烧骨,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遗址。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塔水河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