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后土庙旅游景点介绍
介休后土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庙底街145号, 现存建筑多为明洪武至清道光年间历代修葺,占地面积9196平方米。
2001年6月25日,介休后土庙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介休后土庙历史沿革
据《重修后土庙碑记》记载,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及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皆重修之。由此可以推测,早在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就有了后土庙,看到的这个格局是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时所置,而后不断重修扩建,形成今日格局。
“后土”的来历有些含混。有的把后土作为人名,有的当成神名,还有的说成官名。这也是自然神演化为人格神的必然现象。《国语·鲁语》说:“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说是共工的儿子,能平定九州,成为地神。
介休后土庙文化意义
“后土”一词,就其本原来说,正是指“大地母亲之神”——地母。所谓“地母至尊”,正如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丁山在《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中说:后土是自初民社会所祭的“地母”神演化而来。因为地母能生殖五谷,五谷由野生培植为人工生产,是由妇女创造的,在女性中心社会时代,即称地母为后土。
土地崇拜属于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在上古时期,即开始了对土地的祭祀。秦汉以后,历代帝王为了极天地之恩泽、祈社稷之安泰,每年均要祭祀后土。清·嘉庆版《介休县志》记载,在清雍正以前,介休已有专门祭祀社稷的坛庙,并且还有了统一的规制和祭祀的时间。对后土神的祭祀,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精神和心理冀求的一种圣举,而更重要的是一种对土地的崇拜和期待,对丰收的企盼与渴望。
介休后土庙民间传说
《礼记·月令》郑注则说:“后土亦颛顼(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之子,曰犁,兼为土官。”神话传说中甚至说他是那位追赶太阳的夸父的爷爷(《山海经·大荒北经》)。
但这些后土均为男性,他何以又成为女性了呢?中国古代阴阳哲学中,认为天阳地阴,所以后土由最初的男神,到隋朝以后逐渐变为女神,以皇帝配享。考“后土”一词本义,应以女神为是。“后”字的初义,是指女性,就是全族之尊母。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上古母系社会中,生育了本族全部子孙的高母,乃是理所当然的领袖和权威,而其名称就是“后”。再看“土”字,从字义说,《释名·译天》:“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所以生人者称母,生万物之母,可称“土”。照古人的说法,叫“地为母”(《后汉书·隗嚣传》)。
介休后土庙其他介绍
介休后土庙(第五批国保)
时代:明、清
地址:介休市庙底街
后土庙始建年代无考,据明正德十四年重建碑记载: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皆重修之。可见后土庙之创建当早于北魏,历经各代重修,现存规模为明正德年间扩建。三清观系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增建,明清重修,余皆为明清建筑。
后土庙坐北朝南,总占地9196平方米。主要建筑有:三清殿、后土庙、吕祖庙、关帝庙、土神殿等。主体建筑献楼、戏楼与三清楼组合联结为一体,结构精巧,堪称明清楼阁式建筑中罕见之精品,而庙西区吕祖、关帝、土神三庙和三连台之建筑形制,更为国内所罕见。三清观内保存有明代《万圣朝元》千尊彩塑,阵容浩繁,蔚为大观,是一部匠心独运群雕壁塑完美结合的道教神祗体系。后土庙所有建筑均饰以精致华美之琉璃,烧造技术和造型艺术俱臻完美。
介休后土庙,是一处道教庙宇,位于介休县城西北角,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介休后土庙,是一处包括五进院落并配有楼台殿阁的庞大建筑群。这个建筑群里,有影壁、山门、过殿、东西廊房、三清楼、钟鼓楼、后大殿等。
后土庙内的主体建筑是三重檐十字歇山转顶结构的大楼。楼顶,龙吻高耸;狮饰、琉璃楼阁、莲花脊筒、兽头角神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生动壮观的琉璃制品的图画。后土庙之内,有反映道教内容的近千尊悬壁彩塑。这些塑像,塑造手法极高,达到了相当的艺术境界。这些彩塑,形象逼真,姿态各异、衣纹线条流畅、形象丰满而神情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彩塑艺术佳作。据明代万历年间金妆圣像碑记载,这些彩塑可能是明代早期的作品。
地址:介休县城西北角
类型:城市公园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介休后土庙”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