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造像碑旅游景点介绍
襄汾造像碑在山西襄汾县境内,原分布在善惠寺等五座寺庙中。
襄汾造像碑特点介绍
从所有造像碑上看,刻石书体奇谲变化,多数由方笔结体,以楷书为主,间有隶意,行笔多重顿轻提,大字结体宽博端正,能于稳健中见到行飞逸的神态,行笔轻重和谐,既不显得板滞,也不失飘浮,小字则圆润端秀,楷行兼作。从北魏正光二年开明主梁道造像碑中的发愿文看,许多北魏前、中期碑一样,用笔以方笔为主横画起止顿挫有力,捺脚出锋,尽势而去,偶见隶味,大小字形错落自然,另外还有一些异体字,组合字,增笔字,减笔字等,以前均不多见。
在造像题记中,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艺术非常明显,北魏正光年间,佛教传布极盛,造像者虔诚慷慨,刻制者精心细雕,使得这一时期的石刻图文俱佳,刻制细腻,神情逼真,文字书写刚劲有力,展现出了汉隶向楷书过渡的风貌。
襄汾造像碑历史介绍
北魏梁道造像碑原藏北膏腴村善惠寺,查《太平县志》善惠寺于北齐天统二年重修,何时建造不详,造像碑凿于北魏正光二年,寺院在开凿此碑后45年重修,就一般规律,始建时间至少应早于造碑若干年。同时可以明显的看出造像面形丰圆,头部前倾,颈细长,神态慈祥,均施无畏与愿印,衣褶厚重,佛衣下摆呈重叠弧形,披覆整个佛座,菩萨像裙底作羊肠式回曲纹,造型都在追求匀称的形式美,反映了北魏佛教的兴盛。佛、道为北朝宗教之大流,虽其斗争始未间断,然恭稷寺道人智藏寺佛,足以说明民间并崇佛道亦是由衷的。正如碑中发愿文所说:善建福者乃知重幽地狱之苦,真超悟者则知天堂之明乐。
襄汾造像碑简介
寺宇早毁,尚存造像石刻二十二通,形象秀美,刻工洗炼。造凿于魏、北齐、隋、唐四代。
碑高大者2.8米,小者1.5米,一般在2米左右。内容主要是佛、菩萨、弟子、胁侍、天王、供养人等。唐碑中还雕有屋形龛一间,内置卧一躯。时代不同,工艺均佳。另有唐代石塔一座,方形,三层,高2米,每层雕有塔檐,塔顶设有塔刹,塔身收刹甚急,各层四面雕有券拱形佛龛一区,总体轮廊与西安大雁塔近似,镂刻精湛,是我国唐代石雕艺术中的佳品。今存襄汾县博物馆。
襄汾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东临浮山、翼城,西傍乡宁,南毗曲沃、侯马、新绛,北连临汾。东有塔儿山(属太岳山脉),西有姑射山(属吕梁山脉),汾河纵贯县境中部,流程52.2千米。东西山麓逐渐向汾河谷地倾斜,形成东西高、中间低的槽状形态。河谷最低的永固乡西吉村海拔391米,山地最高的塔儿山,海拔1495.4米,高差1104.4米。除山脚、河谷外,一般地面高差不大,平地占全县总面积70%以上,基本属于平川地区。
襄汾造像碑其他介绍
介 绍: 襄汾造像碑在山西襄汾县境内。原分布在善惠寺等五座寺庙中。寺宇早毁,尚存造像石刻二十二通,形象秀美,刻工洗炼。造凿于魏、北齐、隋、唐四代。 碑高大者2.8米,小者1.5米,一般在2米左右。内容主要是佛、菩萨、弟子、胁侍、天王、供养人等。唐碑中还雕有屋形龛一间,内置卧一躯。时代不同,工艺均佳。另有唐代石塔一座,方形,三层,高2米,每层雕有塔檐,塔顶设有塔刹,塔身收刹甚急,各层四面雕有券拱形佛龛一区,总体轮廊与西安大雁塔近似,镂刻精湛,是我国唐代石雕艺术中的佳品。今存襄汾县博物馆。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襄汾造像碑”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