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开寺旅游景点介绍
灵开寺,原名拈花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淮口镇覆莲山(炮台山)之巅。海拔863米,四周绿树成荫。
灵开寺初建于南宋末年,有史记载已有上千年历史。虽不幸屡次毁于战火,但它仍然生生不息,值此太平盛世,更焕发出不凡的魅力与生机。灵开寺占地面积120余亩,现寺院建筑保留清代风格,有僧人30余人,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古刹。1988年,灵开寺被列为金堂县文物保护单位。
灵开寺人文历史
灵开寺不仅历代高僧辈出,更有全国佛教界有史以来罕见的英雄主义史迹。
相传宋朝末年,元军入侵,灵开寺住持释海春方丈率领全寺武僧协同宋军英勇抗敌。因寡不敌众,被敌军围困在炮台山七天七夜。眼看就要攻入,海春方丈让幸存的和尚带领众生从后门逃走往山中,自己则孤身御敌。元军攻入后欲捉拿他时,海春方丈飞身纵下悬崖,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爱教的英雄颂歌。人们为了纪念他,立碑以志。至今,灵开寺仍然有“飞身岩”遗址及碑文记载这个英雄的僧侣。
清代咸丰初年,从大云顶(金堂县云顶山)过来一位老和尚,法名海春,在炮台山缘化一片荒地,修建茅棚,取名“拈花寺”。想在此修炼心性,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可后来不知何故,老和尚隐迹无人,不知所终。
同治初年,本山杜姓族人又从外地介绍两个出家人来山,以继香火。二人法名了念、了让,此时海春和尚已无讯多时,所建茅棚拈花寺自其走后虽有人前往祭拜,怎奈无人照管,已破败冷落。见此情景,二人心生凄凉。二人到时钱粮空无,不过他们并未放弃延续香火之信念,恪尽职责,苦心经营。一边接待香客,一边自耕自作,省吃俭用,常以野菜充饥。
光绪初年,杜姓族人又请海奎和尚上山。这海奎和尚七岁就出家为云顶山和尚,后在淮口湖广馆看庙。他文墨颇高,精书写,为乡邻所信服。他一上山即做了拈花寺的主持,从此
香火渐盛,寺中积蓄慢慢多了起来。于是他便把寺中积蓄连同他自己的积蓄用来在炮台和天台山各买耕地六十亩。同时带领弟子在炮台山置地内植树八万株,后来弟子连年植树不断,到解放前夕,山上存树达三十万株,以前杂草丛生,乱石嶙峋的荒山变得葱郁有了生气。海奎在圆寂之时便把天台山耕地交与了让管理,炮台山耕地交与了念管理。了让于民国初年新修了寺庙名叫天台寺,其死后弟子不务正业,将寺庙耕地全给败了。
了念为人忠厚,在分得的耕地上辛勤劳作经营,后来又招了悟道和尚作徒弟。师徒二人艰苦创业,光绪二十二年始建大雄宝殿,落成后,呈请批准开山立庙朝拜,将寺院命名为灵开寺。改炮台山为灵台山,系取“灵开寺”之“灵”,“炮台山”之“台”而为此名。可是很多人不知晓灵台山,僧人出去化缘时不大为人信任,因此所收甚少,不得不又把“灵台山”改为“炮台山”。后来在悟道和尚的亲自经营下,先后又修建了观音殿,送子殿,五观堂,弥勒殿。1936年悟道和尚圆寂,肉身不化,时人都说他修成了正果,就因他建殿供佛功德无量。后来主持真宽又经三年努力修成藏经楼。至此,灵开寺已具规模,香火旺盛,山上每日钟鼓之声不绝于耳,四里八方来此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
在文革期间,千年古刹灵开寺遭受严重的破坏,神像、经书均被毁,仅存大雄宝殿和残破的观音殿。直到党的宗教政策落实后,灵开寺才得以全面复兴。
灵开寺其他介绍
灵开寺,清代,位于淮口街道华兴村,该寺座东向西,四合院布局,总占地面积8080平方米,保存完好,1988年金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灵开寺”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