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旅游景点

二王庙

二王庙景点照片

二王庙旅游景点介绍

成都市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王庙古建筑群坐落在今都江堰西门外的玉垒山麓,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庙是为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而修建的。二王庙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末民初所建,山门“二王庙”3个金字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手笔。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后殿右侧有画家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碑刻。园中植满各种名贵花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是四川的游览观光胜地。

二王庙古迹介绍

  二王庙原为望帝祠,齐明帝时,益州剌史刘季连将望帝祠迁往郫县。齐明帝建武元年(494),为纪念中国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修建都江堰的崇伟功德,将原望帝祠加以改建,更名为崇德庙。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因此又改称为二王庙。临岷江,后依翠岭,南望青城,西连岷山,远近风光十分绮丽,故有“玉垒仙都”的美誉。

  庙门前壁上有清代末年绘制的《都江堰灌溉区域图》,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庙内观澜亭下,一排丹墙石壁上镌刻着两则治水《三字经》。一则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灌县知县胡圻依据历代都江堰治水经验编成的《三字经》,文曰:“六字传,千秋鉴。挖河心,堆堤岸。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笼编密,石装健。砌角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遵旧制,复古埝。”另一则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府知文焕对原《三字经》作修改,又重刻于二王庙石壁上。内容是:“深掏滩,低作埝。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擅变。”后人总结的治水《八字经》:“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具湾截角,逢正抽心”被认为是饱含哲理的治水真谛,至今广为传颂。

  二王庙

二王庙历史沿革

  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初建于东汉,时为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朝齐明帝建武年间(494—498),益州刺吏刘季连迁“望帝祠”于郫县,改祀李冰父子于此,称名“崇德庙”,后亦有“江渎庙”,“李公庙”、“王庙”、“秦太守李公祠”、“真常道院”、“川主庙”、“显英王庙”、“二王宫”之称,清乾隆时之《灌县志》中称“二郎庙”,后遂称之曰“二王庙”。唐、宋、元、明、清、民国年间均有修葺。

  明嘉靖以前二王庙的规模,已不可考。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二王庙重修后,史称“砖瓦尽碧璃可鉴”,“轮焉奂焉,壮丽倍昔”,约在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全真龙门派道士赵一炳入住二王庙。

  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建戏楼。

  雍正九年至乾隆三年(公元1731—1738年),全真龙门派道士王来通重修前后大殿、娘娘大殿、戏楼、牌坊、两廊”等,花费五千多两银子。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张来翕接任二王庙当家,二王庙又有所增修。

  公元1852年,28岁的贾教政任二王庙住持。他于咸丰乙卯(公元1855年)建修斋堂一所。

  公元1862年,即同治壬戌,又培建山门、石梯、石坎等。

  公元1873年,修送子殿、乐楼廊舍。

  公元1874年,彩绘王祠、乐楼楹殿。

  公元1876年,修灌澜、镇澜、疏江三亭。

  公元1883年,即光绪癸未,修文武夫子楹殿。

  公元1884年,四川督抚丁宝桢倡捐巨款,礼饬督修通祐老王内殿(即二殿)。

  公元1890年,山水暴作,冲塌前殿西廊,及庙前官衢。因松茂古道为交通要道,府县请款三千多两银子维修。随后多次冲毁,又多次维修。经五代龙门派住持的增修,二王庙建筑格局已经大致确定下来。

  至清末民国初年,二王庙除本庙外,还有脚庙(即下属庙宇)多座,1925年农历二月十九,二王庙发生火灾。此次火灾,将二王庙核心部位烧毁,计有大殿、二殿、堰功堂、斋堂、客堂、戏楼、中山门左右庑等。灵官殿及其前面建筑、老君殿及其后面建筑因离火较远而得以保存。同年,住持李明治(云岩)卖田伐树,募集资金,据说花了三十万银元,费工十年,才将烧毁的建筑重新修建完成。

  1951年,灌县人民政府派人进驻二王庙。同年,修建灌茂公路,路经二王庙后山,拆除了魁星阁。1952年土改,二王庙土地充公,遂使大部分道士离庙还俗。1962年,蒋信平调任当家。1966年,陈兴全任当家进行管理,蒋信平调到青城山。“文化大革命”初期,二王庙道士被改俗装,庙内神像30余尊悉数被毁。1973年,四川省文化局拨款,对二王庙建筑进行维修、粉刷,并改建东客堂,重修大照壁,于庙后建观景台(原名幸福台,今名秦堰楼)。1973年,灌县政府将二王庙作为文物旅游点对外开放,由县文化局管理。1974年,在大殿塑李冰像,二殿塑李二郎像。1976年秋,灌县文化局正式成立二王庙文管所,对二王庙实行事业单位管理,将尚在的4名道士改为文管所职工。1979年,拆活佛堂,改建为外宾接待室。1982年,二王庙与都江堰一起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后二王庙道士开始争取合法权益,于1983年起争取将二王庙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并重塑老君像、灵祖像。1985年,道士实际管理的有大殿、二殿、老君殿、观音殿四个殿堂。这种重点寺观部分由僧道管理、部分由文物部门管理的局面,在当时环境中并不少见。1993年,包至清宗师羽化,由邹理慧道长继任当家。1995年道众按照“文革”前照片重塑二殿李冰夫妇神像,但直到1998年才对外开放。

  2000年,都江堰、二王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同年,在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圆天、副会长唐诚青、二王庙当家邹理慧等道长的力争下,在国务院李瑞环、四川省委统战部王勇策等领导的支持下,二王庙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庙宇交回道士管理。因多方原因,二王庙道士实际管理的只有殿宇区,东西两苑属于都江堰景区

  现存建筑多为民国十四年(1925)遭火灾焚毁后住持李云岩募资重建:从乐楼(正山门)起,庙内建筑分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主殿二王殿内奉三眼二郎神,配祀木雕杨二郎;老王殿供奉李冰夫妇;老君殿因祀老子,故名,左右配建青龙、白虎两殿;三官殿中祀天、地、水三官大帝;灵官殿上下层,上祀道教护法神王灵官,下祀太白金星;另有城隍殿、土地殿、玉皇殿、娘娘殿、祈子宫、丁公祠、圣母殿、魁星阁、龙神殿等。该庙占地面积10,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50余平方米,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整个建筑布局不受中轴线的束缚,而在纵横方向上依山就势,叠落而筑,层层楼台,起伏有序,曲折幽深,梯回壁转,而又主次分明,负山面水,极为幽静。

  二王庙前后殿分别塑李冰及其子二郎像。前殿李冰像身着袍服,正襟危坐,手拿着半裹的绢图,凝神沉思治水方案;后殿二郎像草履便服,手执铁锸,英姿勃勃,充满青春豪迈激情。二王庙内匾额、对联、诗文、石碑甚鑫,有清果亲王手书“功垂不朽”、光绪帝御笔“功昭蜀道”,以及“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等,都是对李冰父子治水功绩的赞颂。李冰殿后陈列商代古木、明代铁花瓶、铁蜡台,以及近代画家徐悲鸿、张大千、关山月的绘画碑刻,都有很高的考古和艺术价值。

二王庙其他介绍

  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公元494年)仅塑李冰石像一尊。

  宋开宝五年(972),成都平原五谷丰登,人们怀念李冰疏江导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

  明朝末年(1644),二王庙毁于战乱,清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年至1908年),相继修复。本世纪三十年代二王庙主体建筑毁于火灾,再次重建。“十年浩劫”中,李冰父子塑像又遭劫难,经重塑金身,才为今日之所见。

  宋代以后李冰父子-为王,改称二王庙。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自五代王建踞蜀后,因李冰父子相继赦封为王,更称今名。庙内梯回壁转,亭殿交错,飞檐叠阁,雄伟庄严。漫步其间,似入“先都”。壁间刊刻的“深淘滩,低作堰”等许多治水格言,是我国古代治水经验的种结。彩塑的李冰父子及历代“堰功”像,雕刻生动,技艺精湛。

  新建的李冰纪念馆,系统的展示了李冰这位杰出的水利工程专家、地方官的生平事迹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古今慨貌。庙前横跨内外二江的安澜索桥,被誉为我国古代五大桥梁;蹬庙后在新建观景楼上,古堰雄姿尽收眼底。

  二王庙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上下重叠交错。宏伟秀丽,环境幽美。大殿及后殿内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庙内石壁有李冰治的口诀:“深掏摊,低作堰”。

  用时参考

  30分钟

  交通

  在都江堰景区内步行可达

  门票

  含在都江堰景区门票内(90元)

  景区观光车车票:往返15元,单程10元(碑亭至鱼嘴)

  开放时间

  12月1日-3月1日:8:00-17:30;3月2日-11月30日:8:00-18:00

  景点位置

  四川省都江堰市都江堰景区内(岷江东岸)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二王庙”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二王庙”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