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庙飞来殿旅游景点介绍
飞来殿建于宋代,位于峨眉县城北五里的飞来岗上,原为道观,祀东岳大帝像,名为齐天五行庙。现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
飞来殿,2012年11月乐山市政府宗教局批准恢复峨眉山市大庙飞来殿为道教固定处所,并正式移交道教教职人员管理。
飞来殿历史由来
飞来殿俗称“大庙”,飞来殿正面的檐柱三开间,长达18.28米,内柱分成五开间、进深五开间。大殿平面上的柱子分布呈减柱造法,檐柱上还施以栏额和平板格,平板枋上置有斗拱,斗拱都为六铺作单秒双下昂,上昂向上卷成象鼻形,下昂雕刻成龙头,十分精美、华丽。
明间的左右两柱上通体塑有泥胎蟠龙,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具有典型的宋、元时期建筑风格。殿为歇山顶,顶上覆盖有小青瓦,是明、清时改建时铺砌的。
飞来殿传说故事
相传上古时这里是一马平川,在一个风雨交加,雷鸣电闪的夜晚,只听得惊天动地一声巨响,天亮以后,风停雨住,一殿巍峨壮观,出现在飞来岗上。自此风调雨顺,否去泰来,为祈求神灵,每年夏历正月初八,善男信女前往焚香化纸,络绎不绝。
据县志和《峨眉伽兰记》记载,飞来殿原名“家庆楼”,咸通二年(公元816年)唐懿宗敕建,高30米,宽40米,制作工巧,刻镂精细,装饰金碧,甚为华丽。楼上四壁皆为唐人名画,一壁绘海棠一树,花叶繁茂,枝干错综,其余画飞虫、鸟类最多,栩栩如生,极富情趣。庙门高悬“家庆楼”,乃著名理学家魏鹤山书。
飞来殿有悠久的历史,始建何时无可考据。相传是神所选择,神为了振救天下受苦受难的生灵,命两条金龙腾云驾雾,托着神殿飞落到这个山岗上。从此,民无疾苦,五谷丰登。
飞来殿地理位置
飞来殿,位于峨眉县城北五里的飞来岗上,峨眉县城北2公里。
飞来殿坐落在突兀的山岗上,地势高朗,土地干燥,空气流通。四周林木葱茏、岗峦起伏如城堞,云蒸霞蔚,气势磅礴。
大庙飞来殿其他介绍
大庙飞来殿坐落于四川省峨眉县城北2公里的飞来岗上,是中国古代道教建筑。
飞来殿俗称“大庙”,始建年代无考,重修于北宋淳化四年(993年),名天齐五行庙。元大德二年(1298年)重修,元泰定元年(1324年)始告落成,改名东岳庙。明万历三年(1575年)始供佛像。此后又增建山门等,佛、道杂居,称为大庙。现存宋元至明清等各代构成的建筑群,内有《宋淳化四年重修庙记》和《元泰定四年重修东岳庙记》碑,占地总面积约1988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940平方米。殿内原来还供有东岳大帝的神像,但早已毁弃不存。
飞来殿,坐西向东,正面的檐柱三开间,长达18.28米,内柱分成五开间、进深五开间。大殿平面上的柱子分布呈减柱造法,檐柱上还施以栏额和平板格,平板枋上置有斗拱,斗拱都为六铺作单秒双下昂,上昂向上卷成象鼻形,下昂雕刻成龙头,十分精美、华丽。明间的左右两柱上通体塑有泥胎蟠龙,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具有典型的宋、元时期建筑风格。殿为歇山顶,顶上覆盖有小青瓦,是明、清时改建时铺砌的。
1988年1月,大庙飞来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以距山门东侧30米为界,南至以距飞来殿南侧55米为界,西至以距西坡寺西侧20米为界,北至以距飞来殿北侧35米为界。占地面积2.047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陶瓷厂东侧乡道,南至虎头山山脚,西至距西坡寺西侧水平距离100米处,北至距飞来殿北侧水平距离150米处。占地面积10.916公顷。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大庙飞来殿”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