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介绍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是我国唯一的以贝壳堤、牡蛎礁珍稀古海岸遗迹和湿地自然环境及其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和管理对象的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三种不同类型地质体共存于同一个行政区划,这种特例在国内外实属罕见。
保护区位于渤海湾西岸,天津地区的东部,属于不连续、开放性类型,具有不同地质体共存的特征。保护区的范围涉及天津市的大港、津南、东丽、塘沽、汉沽、宁河六个区县的部分区域,其总面积约9. 9万公顷(990平方公里),约占天津市地域面积的1/10。
保护区东端有四道贝壳堤,它们和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贝壳堤、南美苏里南贝壳堤一起在地质界享有盛名,为世界三大著名贝壳堤。这四道贝壳堤是由潮汐、风浪将近海海底贝壳搬运、堆积、波筑而成。其走向基本平行于现在的海岸线。四道贝壳堤的总跨度约36公里,相邻两堤间最大距离约18公里,南北方向绵延长达约60公里。它们自西向东(即由陆向海)依次分别称为第Ⅳ道、第Ⅲ道、第Ⅱ道、第Ⅰ道贝壳堤,序数越高的,形成的年代越早;第Ⅰ道贝壳堤北起天津汉沽区蛏头沽,经天津开发区、驴驹河、高沙岭、白水头直到大港区马棚口一带,距今约700-500年;第Ⅱ道贝壳堤北起东丽区白沙岭,向南经津南区邓岑子、板桥农场三分场至大港区上古林一带,距今约2500年;第Ⅲ道贝壳堤北起东丽区荒草坨,向南经崔家码头、巨葛庄、中塘直至薛卫台一带,距今约4000年;第Ⅳ道贝壳堤从北向南分布在大港区甜水井、大苏庄、树园子直到河北省境内,距今约5000年。贝壳堤的年代标志着渤海湾西岸古海岸线的大致位置,是古海岸及海、陆变迁的重要佐证和珍贵遗迹,是沧海桑田的真实记录。
牡蛎礁是保护区另一地质遗迹,形成于天津滨海平原海河以北,宁河县、宝坻县境内潮白河与蓟运河下游地带,其分布集中在宝坻南部、宁河中部及东部地区,最典型地段是宁河县俵口村的牡蛎礁核心区。牡蛎礁是死的和活牡蛎的天然堆积体,牡蛎礁基本属于潮下带、半咸水泻湖河口环境的生物堆积体,形成于距今7000—3000年间。牡蛎礁由长重蛎和近江重蛎组成,剖面堆积层次清晰,最厚的可达5米,这在西太平洋各边缘滨海平原实属罕见。天津牡蛎礁规模,只有泰国曼谷以北帕秀美坦尼(Pathumtani)地区和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阿查法拉亚(Atchafalaya)湾,泡特费克斯(Point Au Fex)岛的牡蛎礁可与之相比,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其它类似天津厚达5米的牡蛎礁堆积层。牡蛎礁堆积掩埋的过程也反映了该地区的海、陆变迁史。牡蛎礁和贝壳堤一样是天津自然保护区独具特色的古海岸遗迹。
七里海湿地是天津自然保护区中的宝地,它位于宁河县西部,距渤海约15公里,是在约七千年前的古海湾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的古泻湖型湿地,占地面积约890平方公里。七里海湿地特色突出,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的带有古海岸特色的湿地,这里负氧离子极其丰富,其含量比大城市中心区高出几十倍到上百倍,具有京津“绿色肺叶”的美誉,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湿地名录。七里海湿地水面宽阔,空气清新,各种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为许多珍稀和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殖基地,尤其夏季植物生长茂盛,满目青翠,各种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有些珍稀候鸟在迁徙中也喜欢在此驻足停留,暂作休憩。七里海湿地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地区,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同时还具有泄洪、滞洪、抵御旱涝、调节小区域气候、沉积和降解毒物、涵养水分、保留养分、生物量输出、积蓄水分等功能,并可以使天津市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由于湿地的调节作用,改善了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为保护区内的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据不完全统计保护区现有鸟类18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0余种,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中的濒危鸟类6种,亚太地区具有特殊意义迁徙水鸟名录中的鸟类5种;爬行类动物6种;两栖类动物4种;甲壳类8种;环节类2种;哺乳类动物5目6科13种;软体类2纲19科28种;鱼类7目9科50种;昆虫类10目56科155属164种;植物种类44科114属165种。
保护区的保护对象贝壳堤、牡蛎滩珍稀古海岸遗迹和湿地的自然环境及其生态系统构成了一个极其珍贵的“天然博物馆”,它是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全新世时期渤海湾西部一线演化成陆的重要产物和遗迹,反映了近万年来天津滨海平原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的海陆变迁的过程。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对研究古地理、古气候、海洋生态、海陆变迁等学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是研究、教学、科研的基地,而且是不可再生的难得宝地。
《 红旗谱 》拍摄基地。8个院落,40间房屋。土炕,土院,土路,完全体现了昔日的农村风情。
最佳旅游时间:每年3-11月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