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尊阁旅游景点介绍
天尊阁,又名太乙观,坐落于宁河区丰台镇南部,自成院落,座北面南,建筑面积240平方米,占地6000平方米,为天津唐山滨海地区具有明代建筑特点的三层木结构楼阁,是全国唯一一家以阐教鼻祖命名的道家禅院。
天尊阁始建于唐朝贞观十九年(645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复建,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修。咸丰八年(1858年)曾进行过油漆、彩塑。 是天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重点保护等级)、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尊阁历史沿革
唐贞观十九年,兴建天尊阁。
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修天尊阁。
清康熙九年(1670年),天尊阁重修。咸丰八年(1858年),彩绘重修天尊阁。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丰台镇天尊阁开设初等学堂。
1976年至1984年,实施天尊阁维修、彩绘工程,增添消防设施、避雷装置,并重建围墙。
1989年,修建天尊阁配房水晶宫。
1996年,天尊阁再获修缮、并重建文昌宫。
1998年,揭瓦重修天尊阁主体前后坡。
1999年,重建西配殿。
2001年,完善天尊阁前广场和配殿。
2006年5月,对天尊阁实施保护性修建。
2006年9月15日至11月15日,阁顶后坡揭瓦重修,主体框架拨正,整体木结构油饰,东西山柱卯接。
2009年,天尊阁一、二层山檐墙体拆除砌筑,二、三层室内木地板更换,室内整体木结构油饰,一、二层山檐柱(16根)卯接等十个项目。
天尊阁建筑特色
天尊阁,有文昌宫、灵官殿,又有楼房三叠,上为紫微殿,中为王母殿,下为天尊阁,形势壮丽,高八丈余。为全国道教供奉元始天尊的主道场。
天尊阁建筑群原有三套院落,西院为药王庙,主要供奉药王孙思邈,共有正殿及配房十余间;东院有正房、配房十余间,为道士起居、存放杂物之所;中间院落为主体院落,除天尊阁外,还建有文昌宫、十殿阎君殿、灵官殿等建筑。三套院落各自建有正门,院落间又有月亮门彼此连通。
天尊阁建造在高大砖石台基之上,为三层楼阁式,通高17.4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阁内以八根12米长的大柱通连三层楼板,大柱之外又辅以檐柱、山柱、廊柱,并用3种斗拱和不同规格的榫卯,把木构件连成一体,结构紧密牢固。下层称天尊阁,面阔5间,进深4间前出廊;中层为王母殿,面阔5间,进深4间;上层名紫微殿,面阔5间,进深2间前出廊。阁顶为青瓦九脊歇山式。阁内分布8根均长12米、直径0.6米的通柱为支撑,通柱外侧又辅以檐柱、山柱和廊柱,并通过斗拱、榫卯与三层纵横梁枋和两层楼板连接。
天尊阁结构造型也十分考究,各层出檐之下和木柱额枋之上,均有各式斗拱为饰。阁顶为青瓦九脊歇山式,正脊砖雕二龙戏珠和双凤牡丹。两侧脊头、大吻相对,各垂脊头及各层四外的飞檐上均站有各种走兽,每层檐下四角都挂有惊鸟铃。阁内设有8根通天柱,由一层地面直达阁顶。阁内东侧有楼梯通往各层。三层前檐下楼板伸出露台,并设有木栏杆,可登临远眺。
天尊阁其他介绍
天尊阁在宁河县丰台镇,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是一座供奉元始天尊的道观。原由山门、配殿和大阁组成,后多数建筑在地震中被毁,现仅存大阁。大阁建造在高大的台基之上,通高14.7米,是三层木结构建筑,最下层是天尊阁,中层为王母殿,上层名紫微殿。
楼阁结构严密合理,装饰美观大方,在唐山大地震中居然安然无恙,这一经历,使其为研究京津唐地区房屋的抗震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
天尊阁是供奉原始天尊的道教宫观。原由山门、配殿和大阁组成,现仅存大阁。阁建造在高大的台基之上,上、中、下三层,通高17.40米。下层称天尊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前出廊;中层为王母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上层名紫微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前出廊,可凭栏远眺。青瓦九脊歇山顶。阁为木框架结构,明、次间共用八根长12米的木柱纵贯两层楼板,直达五架梁下,通柱之外侧又辅以檐柱、山柱和廊柱,并与三层纵横梁枋和两层楼板通过斗拱、榫卯连接,构成完整的结构体系。1976年唐山大地震,此阁安然无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秀作品。
2013年5月,天尊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天尊阁”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