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鄯善县旅游景点

吐峪沟麻扎村

吐峪沟麻扎村景点照片

吐峪沟麻扎村旅游景点介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吐峪沟乡下辖自然村

  麻扎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鄯善县吐峪沟乡下辖自然村,中国传统村落,地处火焰山南麓吐峪沟南沟口,村域面积12平方千米。

  麻扎村属于火焰山以南气候区,是一座融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佛教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历史文化古村,已有2600多年历史,是反映新疆东部伊斯兰文化背景下村落格局形态的典型代表,展现出“古村、古民居、古巷、古树”的维吾尔族传统风貌。麻扎村北部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吐峪沟石窟,西部为霍加木麻扎,村中保存了大量生土建造的传统民居,是新疆生土建筑的典范,被誉为“中国第一土庄”。

  2012年12月17日,麻扎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麻扎村村落历史

  西汉时期,麻扎村为车师都尉国所在地,后被车师国吞并。车师国分裂为车师前国和车师后国后,麻扎村属车师前国。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前凉张骏于高昌故地置高昌郡,下设高昌县、田地县,麻扎村属高昌县。

  北凉玄始十年(421年),沮渠蒙逊的北凉政权灭西凉,车师前部隶属北凉,麻扎村随北凉。

  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北凉残余势力重占高昌,在当地大力弘扬佛教,并开始在麻扎村所在的吐峪沟沟谷内开凿石窟,兴建佛教寺院。太和五年(481年),高昌王组织工匠和佛教徒在丁谷口(即麻扎村)山崖更大规模地开凿佛教石窟。景明二年(501年),建立高昌国后,麻扎村属高昌国。

  唐代,麻扎村属西州高昌县。贞元八年(792年),西州为吐蕃所破,麻扎村随属吐蕃。威通七年(866年),北庭一带回鹘人在首领固俊的带领下击败吐蕃攻克西州,建立高昌回鹘王国,麻扎村随属高昌回鹘王国。

  辽代,麻扎村随高昌回鹘国,属辽。宋兴,又向宋称臣。蒙元立国,又隶属之。元末,伊斯兰教开始向麻扎村所在的吐鲁番盆地传播。

  明洪武二年(1392年)前后,东察合台汗国黑的儿火者汗以武力攻占吐鲁番盆地,强制当地居民皈依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在麻扎村发生了惨烈的撞击。最终,佛教僧侣或亡或败走,伊斯兰教从此在麻扎村扎根。

  清雍正十年(1732年),麻扎村居民随额敏和卓东迁瓜州,被安排在四堡。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秋收后,麻扎村居民又迁回吐峪沟,归鲁克沁郡王管辖,直到光绪十年(1884年)“改土归流”废除王权,废除伯克制。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鄯善建县后,实行台站制,全县设八台,麻扎村属吐峪沟台,由乡约和农官管理民事和政务。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取消乡约制,改区村制,鄯善县辖3个区,麻扎村属第二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推行乡镇保甲制,鄯善县设3镇、5乡,麻扎村属惠悟乡,为保建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鄯善县3镇、5乡合并为2镇、1乡,麻扎村属鲁克沁镇。

  1950年,摧毁保甲制,在鄯善县建立4区、16乡、76村,麻扎村属四区(即吐峪沟区)的吐峪沟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麻扎村属红星人民公社一大队。

  1978年,鄯善县各公社取消政治色彩名称,以原地名命名,麻扎村属吐峪沟人民公社。

  1984年,恢复乡镇村建置,麻扎村作为一个小组隶属于吐峪沟乡吐峪沟村。

  2004年5月,麻扎村开始对外进行旅游接待。麻扎村全景图

麻扎村历史文化

麻扎村地名由来

  “麻扎”是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圣地”“圣徒墓”,主要指伊斯兰教显贵的陵墓。

  麻扎村全称“麻扎阿勒迪村(MazarAldi)”,本意为“圣墓前的村庄”,因该村坐落在艾苏哈卜·凯赫夫麻扎的前方而得名,村中人多为圣地守墓人的后代。

麻扎村节庆活动

  肉孜节

  肉孜节又叫开斋节,节前封斋一个月。在封斋期间,天亮以后和日落以前不吃任何食物,封斋期满的那一天谓之开斋,开斋节时,所有村落人员集体庆贺。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即宰牲节,凡维吾尔族都将该节视为大年,时间在每年肉孜节后第70天。节日中,生活条件好的家庭都要宰羊,生活条件差的也要购买羊肉。古尔邦节一般要庆贺5天。

  努如孜节

  努如孜节又称为萨拉节,意为迎春节,在每年春天杏花开放时庆祝。节日里,男女老幼着新装,互访和聚会。

  桑葚节

  麻扎村的桑葚因含糖量高而闻名,每年村中都会举办桑葚节。

麻扎村巴扎集市

  维吾尔族的集市称为“巴扎”,维吾尔族农民把赴集市称为“赶巴扎”。“巴扎”定期举行,一般以七日为期。巴扎是维吾尔族农民民间自发形成,是整个维吾尔社会方方面面的缩影。大巴扎经营项目繁多,商品琳琅满目,如民族服饰、地毯、皮具、刀具、乐器和各类工艺品,还有各类干果、水果等。

麻扎村民族服饰

  麻扎村的男子普遍头戴各种帽子,既有富有维吾尔族特色的各色小花帽以及颜色单一的小白帽、小黑帽,也有冬季戴的圆顶卷边黑绒帽,其中小花帽的样式又有圆形和四角形之分。职业宗教人士一般以白布缠头,村干部或中年人有些则头戴鸭舌帽。结婚的时候,新郎头上戴一种用红布(红绸)绕成环形的帽子,帽子正中一般还佩戴一朵红绢彩花。

  麻扎村女子服饰在样式和色彩上则显得比较多样,各年龄段之间也有明显差别。青年女子一般头戴红色和绿色的头巾,有的也戴各色艳丽的小花帽,身穿长裙,其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是用鲜艳的艾德莱斯绸制作的长裙。中年女子通常头戴白色、蓝色或黑色的头巾,下身穿紧身长裤或者长袜,外着长裙;上身穿绣花坎肩或者对襟毛衣或外衣。老年女子则大都头戴白色头巾,身穿紧身长裤或长袜,外着碎花长裙。麻扎村妇女普遍喜欢穿着丝绸面料的衣服,佩戴金质耳环、戒指和项链。

麻扎村地方语言

  麻扎村普遍使用维吾尔族语言,年长者大部分不通汉语,青年和年幼者上学后都能使用汉语进行交流沟通。

麻扎村村落特色

麻扎村选址理念

  麻扎村四面环山,逐绿洲而建,苏贝希河穿村而过,串联六个聚落组团。村落耕地近水分布,民居与耕地相依,临水而居。民居建在坡间台地上,随地形起伏三五成组,高低错落,融于环境,选址暗合适应坡谷地形和向阳背风的沙漠戈壁地形气候的合理结果。

麻扎村空间布局

  麻扎村是以清真寺为中心,环绕若干居住组团而构成的典型维吾尔村落。该村最突出的特点是由村中心清真寺、宗教会所与七圣人墓所形成的宗教景观空间轴,统摄全村格局。麻扎墓葬于村落西北处高地,高出村落中心50余米,可俯瞰全村,是全村的一个标志性区域。

  麻扎村的整体布局和建筑形制无任何规律可循,古民居都分散在谷口处,近70户人家错落有致、相互排序地沿山势河势居住在一起,村里的巷道四通八达,所有民居都是家家相连、户户相通,每户居民又自成单元,远远望去整个建筑浑然一体,特点鲜明。

麻扎村营造技艺

  麻扎村内建筑多以土木结构的二层黄粘土及生土建筑为主,上层为平房,下层为掏山挖地而成的窑洞。窑洞还能抵御夏季的酷暑。麻扎村的先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存需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巧妙地利用黄黏土造房,并采用砌、垒、挖、掏、拱、糊、搭(棚)等多种形式,集生土建筑之大成。

麻扎村主要景点

麻扎村吐峪沟石窟

  吐峪沟石窟,古称“丁谷窟”,开凿于两晋十六国时期,是高昌国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寺,共有洞窟94个,有编号的46个,其中10个洞窟保留了壁画及其痕迹。吐峪沟石窟内出土了西晋元康六年(296年)佛经抄本《诸佛要集经》残叶,还发现了北凉沮渠安周所写的供养经《持世纪》《佛说菩萨藏经》《菩萨藏经》《十住经》《华严经》等。斯坦因在吐峪沟盗走了高昌延昌二十九年(589年)麴乾固抄写的《般若婆罗蜜经》。

  吐峪沟石窟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主要绘有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图、因缘故事图、比丘禅观图、立佛、千佛、供养图等,绘画风格独特,用笔粗犷有力,有些壁画内容和风格受中原、印度等地影响颇深。

  2006年5月,吐峪沟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麻扎村霍加木麻扎

  霍加木麻扎,全称为“艾斯哈布·凯海夫麻扎”,俗称“圣人墓”,相传已有1300多年历史。传说公元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其弟子、古也门国传教士叶木乃哈带5名弟子最早来中国传教,历尽艰辛,终于东行来到吐峪沟。在携犬的当地牧羊人的帮助下,叶木乃哈等六人便长住此地继续传教,伊斯兰教开始在吐峪沟盛行。叶木乃哈等六人和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人(牧羊人)去世后,被埋在山洞里,即吐峪沟麻扎。

麻扎村大清真寺

  麻扎村大清真寺修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占地2000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0人做礼拜,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艺术与维吾尔族传统建筑方法相结合的古清真寺,有别于中国内地传统的清真寺建筑方法。大清真寺由唤经塔、棒课楼、礼拜殿、讲经堂、阿訇居室、净身房及其它一些附属建筑物组成。

麻扎村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麻扎村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西南部的吐峪沟乡,火焰山南麓吐峪沟南沟口,地理坐标为东经89°41.5′,北纬42°51.5′,村域面积12平方千米。吐峪沟麻扎村

  地形地貌

  麻扎村地处火焰山东段吐峪沟大峡谷南端,坐落在由二塘沟河水系作用于火焰山而形成的冲积扇型绿洲上,最高海拔为831.7米,最低海拔为-145米。

  气候特征

  火焰山将吐裕沟乡分为山北山南两块自然气候区,麻扎村属于山南气候区。地势低而闭塞,造成增温迅速、散热不易的气候特征。春季升温快,春来早,但有回寒;夏季高温炎热,时间长达160天;秋季短,降温迅速;冬季寒冷期短,风小雪稀。冬冷夏热,年平均温度为14.4℃,极端最高气温48℃,极端最低气温-29.9℃,年均降水量17.6毫米,年均蒸量3216.6毫米,最大积雪厚度18厘米,最大冻土深度117厘米,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957.7小时,无霜期平均192—224天。该地区热量丰富,日照充足,降水极少,气候燥热,是典型的“火洲气候”。

  水文条件

  麻扎村中由北而南穿村而过的溪水属吐鲁番二塘沟河水系,人称苏贝希河,年径流量约为800—900万立方米,不仅是该村最重要的水源,亦浇灌着吐峪沟绿洲,余水注入戈壁滩。

麻扎村荣誉称号

  时间

  荣誉称号

  授予单位

  2005年9月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建设部、国家文物局

  2012年12月

  中国传统村落

  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

吐峪沟麻扎村其他介绍

  麻扎村位于新疆吐峪沟大峡谷南沟谷,村子掩映在白杨和桑树之中,一条不宽的河从北向南穿村而过,沿河两边,建着零散的维吾尔族民居,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维吾尔族传统和民俗风情。

  根据麻扎村西南约五、六公里的戈壁滩上发现的打制石器可以推定,最晚在新石器时期,麻扎村已是当地土著民族的聚居地。再根据该地沙丘下发掘的古代吐峪沟居民的墓地等多种文物,已证实在距今二千六七百午前,吐峪沟南沟口人丁兴旺,文明程度很高,是吐鲁番地区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且在发展过程中兼融了流行于原苏联境内米努辛斯盆地塔加尔文化。

  在南北朝时,麻扎村称丁古口。在西汉时期,麻扎村为车师都尉国所在地,后被车师国吞并。车师国0为车师前国和车师后国后,现麻扎村属车师前国。在早于车师前国时代,佛教已成为车师国的国教。西晋时期,麻扎村开始成为佛教圣地。日本大谷探险队在麻扎村的千佛洞发现的《诸法要集经》,写于晋元康六年(296),是西域发展最早有纪年的佛教写本。

  在麻扎村内保存有大量维吾尔民族的传统民居,全是黄黏土生土建筑,均是土木结构,有的是窑洞,有的是二层楼房结构,底层为窑洞,上层为平房,屋顶留方形天窗;有的窑洞是依山依坡掏挖而成,有的窑洞是用黄黏土土块建成。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家家户户由弯曲和深浅不一的小巷相连,即使从屋顶走也可达到串门的目的。

  古老民居的门窗都很古朴,但又蕴藏了深厚的文化。门框上刻有各种纹样的木雕门铛,有花卉形状、几何形状和果实形状。窗框窗格上的纹样也是多种多样,都反映了个人的喜好,甚至从门窗的不同制作中,让人推测出房屋主人过去的职业、爱好或地位。

  漫步在村子的小路上,看不到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只有毛驴车慢悠悠地在小路上穿行;一条从坎儿井引出的小河穿行在村子的中央,河边绿树成荫,孩子们在那里嬉戏打闹。村子很安静,居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逢节日,他们穿上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衣服,齐聚街头,跳着维吾尔族最古老的“麦西来甫”舞蹈,相互表达节日的问候。

  麻扎村人们使用古老的维吾尔语交际,穿着最具民族特色的服饰,走亲访友依然是古典的驴车代步。在这里生活的老人、青年、儿童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平静、自足、幸福的神情,给人以纯朴、悠闲、与世无争的美好印象。

  旅游交通

  1、从鄯善到吐峪沟约70公里,有班车往返。12:00、13:00、14:00从鄯善县客运车站发车。

  2、从吐鲁番到吐峪沟60公里,也有班车往返。12:00-18:00之间,每2小时从客运站发一班车。从吐鲁番市包车前往约150元。

  3、坐班车只到吐峪沟乡,去麻扎村还有几公里路,可坐摩托车或徒步1小时左右到达。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吐峪沟麻扎村”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吐峪沟麻扎村”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