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文庙旅游景点介绍
大理的文庙始建于明代初期,旧址在现大理一中校本部大门东,大理文庙的建筑几经变迁和拆毁,2014年12月11日,大理文庙恢复重建工程正式开工,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文庙已经竣工
大理文庙历史渊源
历史上,大理曾经是云南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是闻名遐迩的文献名邦,明清时期在大理地区文庙多达16座,大理市境内曾有大理文庙、凤仪文庙、太和文庙、下关文庙、挖色文庙。长期以来,以大理文庙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丰厚内涵,对大理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大理文庙是大理古代兼具府、县双重身份的先师庙,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大理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献名邦”的历史见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建筑价值。
大理文庙历史沿革
历史上的大理文庙始建于元代,原址位于大理古城米市街东(既今大理一中校本部大门东)。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因火灾,多数殿宇被毁,存留的古建筑也破损严重。
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同知金标、土知府左世瑞重建乡贤祠、名宦祠、养士坊等。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知杨天眷认为明伦堂与崇圣祠布局不符文庙要求,因而调换左右位置另建,并在明伦堂前设射圃。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同知蒋旭捐资重修尊经阁。
清咸同年间因棂星门前方寸之地,视野不宽,杜文秀起义军守蒙城大参军马国忠、大翼长李芳园,将棂星门前十余户居民房屋拆除,改变西街行道,于南面设置照壁。
清同治癸酉年(公元1873年),经士绅合议,将大理府、县先师庙合并,迁至报国寺,即今址(现大理文化馆、大理市图书馆所在地),并改报国寺为文庙。
历史上为州学,州升府后称府学,又称庙学、学宫。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由云贵总督岑毓英首倡,经各方合议,在报国寺原址上又重建大理文庙。重建后的大理文庙,规制完整,规模宏大,建筑群座西向东,整体为中轴线对称、合院逐台递进式平面布局,是当时大理古城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落。
民国初设劝学所,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蒙化县立中学由文昌书院搬迁至文庙。
解放初期,大理文庙大部分建筑尚有保存,但由于历史原因。
1973年后,文庙大成殿、两庑、照壁等建筑先后被拆除,原址被改建为大理文化馆、图书馆办公场馆及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原文庙建筑仅存大成门,是清代老文庙建筑的唯一遗存,为五间单檐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面阔14.35米,进深9.4米,近年经过维修,现状保存完好。
1985年被公布为大理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12月11日,大理文庙恢复重建工程正式开工,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日前文庙已经竣工,一起去先睹为快
大理文庙历史上的文庙
大理原来南边有,北边有文庙,在文庙与武庙之间有一个吉利坡,武庙和文庙在大理人的心目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原来大理文庙的格局比较大,市图书馆的这个位置就是文庙的大成殿,大成殿前的天子台基本上就是这个位置,以前天子台的大理石板比石板还要大三四倍,周围都是大理石栏杆;大成门原先是报国寺,建成文庙后就是大成门。大成门的历史比文庙大成殿还要早一点,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经考察过,他认为这个大成门是明代建筑,而原来的大殿是清同治年间的建筑。据梁思成说,大成门前就是棂星门,建得相当好,有斗拱、翘脚;棂星门前面就是泮池,再前是大照壁。从文庙的中轴线上来说就是这种样子,两侧(市文化馆活动室)是七十二贤和两个小院,每个小院有两道月宫门,另外一边作为孔庙厨房。
大理文化园
大理文庙建筑规模
文庙主要建筑完成于明洪武年间,后经天顺、成化、弘治、嘉靖多年修葺,扩建,形成了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光绪十一年(1885年),直隶厅同知卞庶凝向南移位棂星门和畔池,照壁上镶“万仞宫墙”四个大字。文庙大门向东,门旁立一块“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石碑。文庙中轴线为南北向,自南为照壁,前为泮池,上有石拱桥,池四周以石围栏,前为一高两低三跨式石牌坊,曰棂星门,石坊左侧有门曰礼门,右侧曰义路,坊后右侧为名宦祠、兴贤祠,左为乡贤祠、承祭祠,中为甬道至大成门,门上挂一大匾书“大成”二字,院中四角植柏树,大成门后中为甬道,两侧为东西两厢,院以方砖铺砌,四角植柏树,甬道直达大成殿拜台,俗称天子台,台高约1米,三周环以汉白玉石栏,后为大成殿,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15.6米,高11米,规模宏伟,庄严大方,内供孔子牌位,中间的两棵立柱上雕刻两条盘龙。大成殿后为雁塔坊,重檐歇山顶牌楼式建筑,檐下四面设斗拱,八个翼角飞展,中间以圆门贯通,后为崇圣祠,祠后为尊经阁,阁内祀仓圣,曾藏古籍千余册。崇圣祠左为明伦堂,堂内有八扇格子门,镂空雕刻是艺术精品,工艺价值最高。堂下设射圃,旁立一小巧石坊,原书“佳径”(嘉晋谐音),1982年改为“柏苑”。崇圣祠右为兴贤、育才二斋。整个文庙占地10000余平方米,共有大小十三个院落。大理文庙的建筑几经变迁和拆毁,只余大成门后古建筑保存完好。2003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大理文庙其他介绍
大理文庙位于大理古城一塔路42号大理古城内。始建于元代,清同治年间重建,是大理“文献名邦”浓厚文化内涵的见证和载体,是历史文化的象征和地方文化的地标。
大理文庙坐西朝东,整体中轴线对称,呈合院逐台递进式布局,建筑风格以古色古香的木结构为主,体现了大理白族精湛的建筑技艺。大理文庙是大理古代兼具府、县双重身份的先师庙,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建筑价值。
弘道门为文庙大门,“弘道门”取自《论语》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句,是明洪武十年时孔庙的大门,清雍正七年钦定命名,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人能弘道”,意为人能发扬光大前人思想之意,说明了人在历史发展、历史创造中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也寓意孔子就是集古人之大成,而成为至圣先师的。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风光秀丽、文风兴盛,儒学在大理的盛行不仅仅是封建王朝强力推行的结果,这也和大理自古崇文尚教、文风沉淀深厚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儒学在大理更多的起到了一种民风教化和文风导向的重要作用。
大理文庙原建于大理城米市街东,现大理一中校本部附近,清代焚毁后改报国寺为文庙,原文庙建筑有大成殿、大成门、棂星门、泮池、照壁等。现仅存大成门。
大成门属清代建筑,为单檐歇山顶木结构,呈亭式,四周为回廊。大成门,又称仪门、戟门。仪门表示凡是入此门者必衣冠整洁,仪表堂堂,以示对孔子的尊敬。戟门则以--严,同时也能显出较高的规格,用以表示显贵之家的大门。“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赞扬孔子达到了集古圣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
2016年,经大理市人民政府批准投资完成大理文庙修复重建。大理文庙大成门是集历史文化、群众文艺展演和市民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物古迹场所。园内古树成荫,鲜花盛开,园内的静谧和园外的喧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向外来旅游者展示着大理古城浪漫与闲适。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大理文庙”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