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湖桥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跨湖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城区西南约4千米的城厢街道湘湖村,因古湘湖的上湘湖和下湘湖之间有一座跨湖桥而命名。
跨湖桥遗址面积3万余平方米, 已发掘1030平方米。跨湖桥遗址埋藏于古湘湖湖底,底层略低于现在的海平面,文化层分为9层,堆积最厚处仅12米,但上部覆盖的青灰色湖泥淤积层厚达46米,因此遗址的动植物遗骸及骨、木器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经过1990年和2001年两度发掘,遗址被考古专家证实,其存在的时间距今已有8000年,是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中的一个重要发现。
2006年5月25日,跨湖桥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跨湖桥遗址历史沿革
1990年,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曾作发掘,所取标本的碳14测定年代距今七八千年,超过著名的河姆渡遗址,这在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2001年5-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区博物馆对跨湖桥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陶、石、骨、木器,其中陶器复原器近150件,器物形态及其组合迥异于河姆渡、罗家角等附近地区发现的早期文化遗址,可明确为一个新的、独立的考古学文化类型。
2002年11月又发现了独木舟及相关遗迹,独木舟标本经碳14测定,其年代达8000年左右。这是目前发现的国内最早的独木舟相关遗迹。遗址内的文物保存比较完整,现存于湘湖边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跨湖桥遗址遗址特色
跨湖桥遗址位于萧山区城厢街道湘湖村,因古湘湖的上湘湖和下湘湖之间有一座跨湖桥而命名。据碳-14测定,年代距今7000-8000年。出土遗物有稻谷米及形制别致的各种陶器,另有堪称“中华第一舟”的7500年前的独木舟。其有机质文物保存良好,遗存的茎枝类草药对研究中国中草药的起源尤其是煎药起源具有重要价值。除了独木舟外,跨湖桥遗址还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漆弓、中国最早的“草药罐”、中国最早的慢轮制陶技术、中国最早的水平踞织机、中国最早的甄、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栽培稻、江南地区最早的席状编织物、南中国地区最早的彩陶、南中国地区最早的家猪——所有这些赋予萧山的是漫长八千年的人文历史底蕴,当然,也让浙江的文明史整整提前了一千年。
跨湖桥遗址其他介绍
跨湖桥遗址位于浙江省萧山城区西南约4公里的城厢街道湘湖村。
遗址西南约3公里为钱塘江、富春江与浦阳江三江的交汇处,在此形成曲折之形,往北再折向东流入东海。遗址南北均为低矮的山丘,往北越过山岭可见钱塘江,南面为东西向连绵不断的会稽山余脉。跨湖桥遗址,是由古湘湖的上湘湖和下湘湖之间有一座跨湖桥而命名。由于长期的湖底淤泥沉积,遗址的表土厚达3、4米,从而使遗址内的文物保存比较完整。
跨湖桥遗址原有面积数万平方米,经过1990年、2001年和2002年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030平方米左右。遗址堆积厚2-3米,文化内涵丰富,面貌独特,碳14测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有大量的陶器、骨器、木器、石器以及人工栽培水稻等文物,经碳14测定和热释光测定,其年代在8000-7000年之间。釜、豆、盆、钵、甑、罐为常见的陶器群,形制别致,彩陶较多,分内彩和外彩两种。发现千余粒栽培稻谷米,出土7500年前的独木舟。
跨湖桥遗址文化内涵不同于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出土的栽培稻实物将浙江的栽培稻历史提前1000年;出土的独木舟是迄今我国年代最早的。
跨湖桥文化遗址要早于河姆渡遗址1000年,是当时发现的浙江省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跨湖桥遗址的文化面貌非常独特,它的发现把浙江的文明史提前到了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是浙江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证据,它也再次有力地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002年跨湖桥遗址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跨湖桥遗址作为新石器时期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跨湖桥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