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漕古镇旅游景点介绍
运漕镇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含山县城南40公里,总面积70.3平方公里,4.4万人口。近年来,被列为省重点建设中心镇之一。运漕镇自然条件优越,东进长江,西通巢湖。裕溪河、牛屯河将其环抱,水上运输发达,又扼巢湖出江咽喉,是上游合肥、舒城、六安、庐江、无为、巢湖等地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出江的必经之地,历来就是商业重地。运漕镇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镇,镇内名胜古迹较多。
运漕古镇经济发展
,凝心聚力,加快发展。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收购加工企业猛增,目前已发展到有裕丰、振华棉业有限公司等企业21家,年产值4亿元,利税1500万元。2004年,运漕镇社会总产值1.2亿元,人均3164元,财政收入775万元。不远的将来,古镇运漕,将会更加瑰丽多彩,以其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江淮大地上。“响石街上皆石响,关门镇里正门关。”这是含山县的一副特色对联,而对联中所说的响石街,就是有1500年历史的古镇运漕。为了恢复响石街的历史原貌,今年初,运漕镇投资30多万元,对上大街280米长的老街,恢复修建石板路。由此,运漕镇居民又看到了古镇保护的希望。
运漕镇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据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的《含山县志》记载:“运漕镇在县南八十里东七都,地临大河,上通巢湖,下接长江,居民稠密,商贾辐辏,旧设巡司”。长期居住在古镇的老居民陈维铨回忆:“过街木楼石板路,青砖小瓦马头街”是古镇典型的建筑风格。镇上原有三十六条大街、七十二条小巷和三台阁、万年台、东岳庙、西来庵、贞烈祠、正觉寺、藏书楼等名胜古迹。古往今来,商贾云集,贸易发达,是和县、含山、无为三县交界,方圆数十里的商品集散中心。白天,商船穿梭,商客不断;夜晚,渔火连绵,万家灯火,有小芜湖之美誉,明代以来便是安徽省江北八大重镇之一,含山县首镇。
这样一个名驰江淮的千年古镇,由于战争年代的破坏,和历史上数次溃堤水灾的侵袭,给古镇带来了无尽的创伤,千年古镇的历史原貌正在逐渐风化消失。当地居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保护古镇,恢复古镇的历史原貌,让千年古镇重现昔日繁华的风采,成为该县政协委员提案的焦点,也成为古镇居民的共同心声。
随着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古民居古建筑保护力度的逐步加大,千年古镇运漕的恢复保护工作也提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据运漕镇工会主席陈钧介绍:今年以来,运漕镇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古镇保护与恢复的力度,今年6月,请南京先锐城市规划设计咨询事务所帮助制订了《运漕镇镇区中心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成立老街历史整理工作组,抽调专人走访老人,根据他们对千年古镇运漕历史及重点古建筑情况的回忆和描述,形成文字材料,并绘制效果图,为今后老街恢复性建设打下基础。与此同时,聘请东南大学的专家学者制订《老街保护规划》,着手恢复西大街土地巷口到老砂轮厂的青石板路面,在条件成熟时,逐步恢复建设三台阁、万年台、西来庵、小北门牌坊、北子桥等被毁景点,让千年古镇重展昔日的雄风。
古镇恢复会有期。按照“保护老街,建设新街,拉开框架,提升档次”的新理念,运漕镇党委、政府正积极谋划着新的开发保护新高潮。相信一个集古镇风韵、现代文明、适宜人居、水乡特色的新型集镇在不久的将来将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运漕古镇历史悠久
相传,夏禹治水“凿东关石梁为渡漕”时,这里就有了自然的河流,当时只不过是一片汪洋中的土墩,几经流砂淤积变化,逐步形成为“蓼花洲”。因此,运漕镇曾有“蓼花洲”、“中闸”、“漕川”的古称。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吴头暮楚”(先为吴地,吴亡入越,越亡归楚),原镇西大街(现运漕中学东大门处)的闸圈上曾有青铜镌刻的“吴楚名区”四个大字,1954年因遭洪水的洗劫,闸毁字失。据《舆地胜纪》和《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运漕镇始于东晋,原为漕运,明末清初改为运漕,沿用至今。由于运漕镇位于裕溪河咽喉要段,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东汉末年(建安十七至二十二年),北魏曹操伐吴,“四越巢湖”,曾屯兵于无、巢、肥江淮一带,为了便于行军作战,运输粮秣军需,曹兵即开濡须水(又称漕河),帆船往来穿梭其间。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东吴孙权派人筑关拒曹,卡住濡须河口,形成东关,以遏巢湖。运漕河就成了吴兵进退必经之路。明朝朱元璋亦在此镇迎战过元军。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曾派兵驻守运漕、铜闸。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军在运漕设营。肖卯在《太平军东关之战》一文中记载:“清咸丰三年(1853年)10月初,太平军为了筹办军饷,从天京(今南京)派六、七百只战船,向驻在巢湖地区的清兵发动进攻,经裕溪河、三汊河攻克东关、运漕”,载运漕所存大米16万担运赴江宁。忠王李秀成的部将洪仁达、何亚林率8000人马驻扎镇中,现镇四周仍留有大小濠沟遗迹。
镇内名胜古迹较多,有万年台、东岳庙、三台阁、正觉寺、西徕庵、圆通庵、水阁冰亭、明代巢国公华高墓、藏书楼、百子桥、晏家桥(北魏曹操部将点兵桥)等。此外,还有天主堂、福音堂、同善堂、清真寺、无极道等宗教活动场所。这些文物古迹除正觉古寺为唐贞观二年(628年)所建,其余均建于明末、清朝和民国初年。
万年台建于辛亥革命后的1917年,位于镇大北门外(今运漕镇医院大院内)。民国初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这一伟大革命,由运漕镇各商号店铺捐资建造这座戏台,以纪念民国昌盛万年。金碧辉煌的万年台高10余丈,上下两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台顶为青铜所铸,四角风铃。台正中青龙抢珠空悬,投以金属币物即可滚动,活龙活现。台两旁对联镶嵌,台上方“现身说法”4个大字的横匾,为著名书法家鲍洁所书。万年台建筑规模是省内集镇戏台之最,每逢节日或重大****,镇民乡邻皆蜂拥而来,台上或戏或歌,台下其乐融融。此台因年久失修,已于1963年拆毁。其它名胜古迹,也几经沧桑,除少数外,绝大部分已荡然无存。
镇西街和上大街的孝子坊、翰林坊、贞烈坊、贞节坊等牌坊,气势恢宏可惜多已拆毁。镇中10多家宗祠和多处两层砖木结构瓦顶的明、清徽派民居,古朴典雅,透出沧桑古韵。
运漕古镇地理环境
位于安徽含山县城南40公里,总面积70.3平方公里(集镇面积0.49平方公里,街道总长7.66公里),4.4万人口。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含山县志》载:“运漕镇在县南八十里东七都,地临大河,上通巢湖,下接长江,居民稠密,商贾辐辏,旧设巡司”。明代以来便是安徽省江北八大重镇之一,含山县首镇。近年来,被列为省重点建设中心镇之一。集镇地处杨柳圩,四面环水,形似出水的荷花,秀丽动人。
运漕古镇其他介绍
运漕镇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含山县城南40公里,总面积70.3平方公里,4.4万人口。近年来,被列为省重点建设中心镇之一。运漕镇自然条件优越,东进长江,西通巢湖。裕溪河、牛屯河将其环抱,水上运输发达,又扼巢湖出江咽喉,是上游合肥、舒城、六安、庐江、无为、巢湖等地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出江的必经之地,历来就是商业重地。运漕镇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镇,镇内名胜古迹较多。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运漕古镇”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