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文物保护单位-P2
明清的漕运总督部院位于淮安府城中心,与南面的北宋镇淮楼、迎熏门(南门),和北面的淮安府署在同一条中轴线上。规模宏伟,占地约2万平方米,有房213间,牌坊3座,中曰重臣经理,东西分别曰总共上国、中原。依中轴线设大门、二门、大堂、二堂、大观楼、淮河节楼、后院等东侧有官…详情 ▷
郑文英墓,在淮阴县王营镇,县图书馆院内。郑文英,祖籍福建长乐县,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其祖郑义才与闽地人共36户,东渡琉球,拓荒谋生。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郑文英为琉球国进贡使团朝京都通事,偕同正使毛国栋、副使毛廷柱等2人来中国通使,途中染病,卒于王家…详情 ▷
青莲岗遗址,位于淮安县东北35公里的青莲岗,北临废黄河,面积2平方米。1951年华东文物工作队发现,1951年至1958年南京博物院进行过4次调查和一次发掘。遗址发现红烧土建筑残迹,居住址墙壁是用植物秆涂泥后,经烤干,质地坚硬,表面平整。石器有扁平穿孔石斧、长方、…详情 ▷
关天培墓在淮安城东乡南窑村三里塘。关天培祠在淮安城镇淮楼东侧县东街32号。关天培,字仲因。号滋圃,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人,清代爱国将领。青年时从军,道光十四年(1834)升任广东水督。增修了南山、横档、芦湾诸炮台,增建重炮数百门,更建虎门台守,设铁索排,并认真…详情 ▷
古泗州始建于15年前。当年,隋文帝开凿洛渠,引黄河水,经开封、商丘、灵壁、夏丘至临淮(今盱眙县城淮河对岸)入淮。唐开元年间,徙泗州府于临淮县。从泗州通过淮河、运河、汴河和长江,可抵南京、开封、洛阳等重要都市,因此,泗州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漕运中心,商贾云集,辎铢喧…详情 ▷
介绍盱眙东阳城是经勘察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城遗址,土筑城垣,内外城东西相连,总面积达15平方公里。始建于秦,两汉延用。城内曾出土丰富的秦汉时期遗物,刻秦始皇廿六年诏书的铜权、半两钱、五铢钱、花纹方砖、卷云纹、兽面纹瓦当,板瓦以及大量的陶制器皿,反映出当时该城址的繁华程…详情 ▷
镇淮楼是楚州城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宋代。原为镇江都统司酒楼,明时曾置“铜壶刻漏”,用以报时。后又因其扼于城中,楼下拱门为南北交通要道,故有“南北枢机”之称;清同治年间改称“镇淮楼”,因淮水经常泛滥,“镇淮”之名,取其镇压水患之意。民国年间又改称“中山楼”。解放后,…详情 ▷
时代:宋地址: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唐集又名石橛塔、法济塔,在今唐集镇月塔村。据《雍正安东县志》记载法济寺去治75里。法济塔在法济寺山门外,塔有三:左藏佛牙,右藏佛骨,西南大者藏舍利。高七级,有门可登。万历三十四年重修。寺东有通济桥,石刻”神智大师”四字。””由此…详情 ▷
第一山题刻盱眙县城第一山公园内因在淮水之南,古称南山。后来北宋书画家米芾从开封南来,舟行千里,一路平原,直至汴河中才隔淮望见南山,于是赋诗:“京路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衡霍撞天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并题“第一山”三字。之后历代都有文人来游,在“第一山”赋…详情 ▷
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文通塔唐景龙二年(78)淮安市楚州区原淮安市内文通塔旧称尊胜塔,又称文峰塔。在淮安市内勺湖公园内,城西北角的运河之畔。始建于东晋大兴二年(319年),多次重修。文通塔是一座具有佛教传统的古建筑,全部是砖结构,无…详情 ▷
洪泽湖大堤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迄洪泽县蒋坝镇,全长67公里,全部用石料人工砌成。大堤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至清乾隆年间方建成。洪泽湖大堤的筑堤成库规划和直立条式防浪墙坝工程技术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洪泽湖大堤始建于18多年前,有着“水上长城”的美誉。据史料记载,…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