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山古建筑群旅游景点介绍
兴隆山古建筑群(俗称东老爷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庆阳市环县境内,它是庆阳市境内古建筑中规模最大、艺术成就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落,也是陇东现代革命圣地之一。
兴隆山古建筑群简介
兴隆山,又称东老爷山,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东北部四合原乡,北接宁夏盐池,东临陕西定边,自古有“鸡鸣听三省”之美誉,距县城75公里,海拔1774米。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森林公园。东老爷山古建筑群,是庆阳境内古建筑中规模最大、艺术成就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落,是颇负盛名的道教名山。
作为陇东现代革命圣地之一,1935年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二、三纵队在此地宿营,司令部和电台办公室就设在祖师殿内,叶剑英、邓发、蔡树藩、张经武等领导在神龛下过夜。
兴隆山属于子午岭山脉的北部余脉,海拔1774米,位于环县四合塬乡以东六公里处,距县城75公里。北与宁夏盐池相望,东与陕西定边毗邻,素有"鸡鸣听三省"之称。
兴隆山古建筑群历史沿革
兴隆山古建筑群位于环县四合原乡四合原村东北四合塬以东6千米处,现存14座建筑,始建于明,清康熙、道光年间曾两次修复和扩建,总建筑面积569.8平方米。该建筑群分为三个区域:一是东南峰外围建筑区域,现存有牛、马王庙,城隍庙;二是中峰东南坡上分布的建筑群,它们不规则地分布在许多小平台上,由下而上依次有前门楼、碑坊、中门楼、三进门楼、关帝庙等建筑;最高处为中峰峰顶主建筑群,以无量祖师大殿、献殿和山门为中轴线,旁有佛殿、菩萨殿、钟楼、鼓楼,共同构成了对称规整布局。现存建筑布局疏密有致,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貌,呈不规则分布。庙宇楼阁以砖木结构和纯砖结构为主,单体建筑大部分为歇山顶,每座建筑檐下都有三至五层砖雕,手法多样,造像逼真,部分建筑内有精美壁画。1935年10月间,中央红军长征曾在此宿营。
兴隆山古建筑群历史悬疑
东老爷山是否始建于北魏(386—534年)
至今仍完整矗立在岳灵官楼后院牌坊之内的《无量祖师庙记》碑,可算是探究东老爷山历史的“活教材”。碑置砖砌顶部为圆拱形的碑龛内,龛高225厘米,宽71厘米,进深61厘米,龛内镶有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孟夏四月初一日立石碑,黑青石材质,雕工精美。据作者近期翻阅大量资料,特别是仔细研读《无量祖师庙记》碑文后,关于东老爷山的建造时间和历史上的重修扩建,认为有着详尽的记述。该碑撰文结构严谨,文采超然,堪称迄今为止研究东老爷山,特别是研究确定其修建史实的基本资料。撰文者张毓秀,清代吏部候选官、环县拔贡、尊为教谕、道家弟子。从作者的经历与学识来看,《无量祖师庙记》所记载的东老爷山足可采信。碑文如下:
兴隆山,盖延庆重镇也。其岭□□,亘数余里,上结山峰,势若捧笏,众山缭绕,累累如贯珠;两旁幽谷窈然,而深谷中有泉翁然而出,泉水南北分流如往而复陡;其巅蔚然深秀,峰回路转,往来行旅不绝。
朔方地脉之灵,莫胜于此山之中峰。祖师庙在正殿,旁有佛庙、观音菩萨庙、百子阁、韦陀庙。山门之外有黑虎庙、灵官庙,左有关帝庙、药王洞,右有三官虫王庙,前门有灵官楼,北峰则玉皇庙,南峰则马王牛王、城隍、土地庙也。追溯所自,不知创于何时?
洎乎国朝顺治年间,仙人林公修炼此山,重为建造,颇壮观瞻。至康熙时,即得圣果,因建庙在山,邑民李天柱等捐割,环县祥集里一甲佃地百余亩。□其所入,以招道流,供香火,鸣钟磬。每岁春朔秋望,诸人士之祈福而来者,莫不感斯应昭其灵也。第以峰峦高耸,风雨易于飘零,且历年既久,庙宇见圮,登献者以为叹。
丁酉岁,主持孙吉宁暨五官司事诸公,目击凋零,毅然欲恢复之,而窃虑其艰也。夫执事贵敬,能敬必有德,有德故人和,人和则功易,成而神必享。诸公乃倾城募缘,估得七百余金,以储木材,征工役,重修祖师正殿,改修灵官楼,创修钟鼓楼二座、山门一座,上下右路并起,丹漆黝垩,焕然聿新。若左右南北峰诸庙,虽乃夫旧,则有待于修之司事者也。其工肇于戊戌春,中越己亥秋季告竣。
诸公属余为记,余为之其登山,沐手焚香谒神,牵牲捧帑,朝者如云。佥曰:山之灵以神也,又曰:神之灵以山也。仰知神有阴翊,斯人之功。人有肃事,其神之礼。惟赖司事者至诚感神,而神乃灵应如斯。司事者谁?安化县武生周殿福、环县生员南丹穴、邑民李含章、县学廪生敬尔位、武生韩中元、定邑生员赵玉德、环县居士孙吉财,主持孙吉宁、马和顺、苏万和、何明、司事墙功监生□明是也。
碑文首句“兴隆山,盖延庆重镇也”。笔者认为反映的是东老爷山庙宇始建的时间问题。“延庆”是我国北朝时期建于庆阳的县名。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延庆县,中南至州40里。天宝元年(742年),改名延庆县”。《元和郡县图志》写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当时正处于藩镇割据的混乱时期。“庆州,都督府,古西戎地春秋及战国时为义渠戎国,秦厉公伐义渠并之,虏其王。至始皇时属北地郡。后魏文帝大统十一年置朔州,周武帝保定元年废朔州为周武防,隋文帝十六年割宁州归德县置庆州,义宁元年为弘化郡,天宝元年改为安化郡,至德元年改为顺化郡,乾元元年复为庆州。州境:东西二百五十二里。南北四百七十二里”。“管县十:顺化,乐蟠,马领,合水,华池,同川,洛原,延庆,方渠,怀安”。又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7记载:“延庆城,府城东北三十里,本汉郁郅县地,后魏尝置延庆县,旋废。刘咰曰:唐武德六年,分合水县置白马县。天宝元年,改为延庆县。宝历初废。”
可见,北魏时期在今庆城置延庆县,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年)置朔州,乾元元年复为庆州。州境包括东西252里,南北472里,下管十个县,延庆、方渠是其中之一。据1985年修《环县志》记载,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前,环属庆州方渠县辖(《唐书》)。由此推断,兴隆山(东老爷山)在北魏时期就是“延庆重镇”。
庙宇建筑群包括“祖师庙在正殿,旁有佛庙、观音菩萨庙、百子阁、韦陀庙。山门之外有黑虎庙、灵官庙,左有关帝庙、药王洞,右有三官虫王庙,前门有灵官楼,北峰则玉皇庙,南峰则马王牛王、城隍、土地庙也。追溯所自,不知创于何时?”碑文撰写于道光二十年,撰者对上述建筑群的起始年代提出了质疑。但这里提供了一个信息,就是释老同山而居。这与北朝时期崇佛、崇道的政治生态分不开的。据《册府元龟》卷五十三载:“后魏道武帝(拓跋珪)好黄老之言,诵咏不倦,数召诸王及朝臣亲为说之”。大兴道法,皇帝都要登坛受簶。“[始光间]崇尚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魏书·释老志》第8册第3049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期望政权巩固,皇帝康强。北魏拓跋氏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其统治者对神仙方术兴趣颇隆,还把道教定位国教,对道教极度尊崇。修道讲究环境清静,自然优美,在这样一个山势奇特,天造地设,“鸡鸣听三省”的地方,天时地利人和,尊神修庙,正合时宜。佛学在没有传入华夏之时,本土的宗教就是道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佛道曾经相争,但又互相包容,和谐共生。这也是解释东老爷山建筑和塑像为什么是以道教为主,又兼容佛教内容的缘故了。
由此,从区域设置、历史背景,以及自然形态分析,我们能否由此推断:东老爷山始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距今约1600多年,比元明时期早约900年。但由于现存可查证的资料并不多,留待史学家去进一步去考证。
兴隆山古建筑群其他介绍
兴隆山古建筑群位于环县四合原乡四合原村东北四合塬以东6千米处,现存14座建筑,始建于明,清康熙、道光年间曾两次修复和扩建,总建筑面积569.8平方米。
该建筑群分为三个区域:一是东南峰外围建筑区域,现存有牛、马王庙,城隍庙;二是中峰东南坡上分布的建筑群,它们不规则地分布在许多小平台上,由下而上依次有前门楼、碑坊、中门楼、三进门楼、关帝庙等建筑;最高处为中峰峰顶主建筑群,以无量祖师大殿、献殿和山门为中轴线,旁有佛殿、菩萨殿、钟楼、鼓楼,共同构成了对称规整布局。现存建筑布局疏密有致,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貌,呈不规则分布。庙宇楼阁以砖木结构和纯砖结构为主,单体建筑大部分为歇山顶,每座建筑檐下都有三至五层砖雕,手法多样,造像逼真,部分建筑内有精美壁画。1935年10月间,中央红军长征曾在此宿营。
兴隆山古建筑群为研究清代环庆地区建筑和砖雕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兴隆山古建筑群”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