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山心”摩崖石刻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字岩下村,原杖锡寺南面约1华里处。该摩崖石刻除了“四明山心”,四个隶体大字外,旁无落款,有关史书亦无其镌刻的确切年代的记载。。镌“四明山心”之石称“屏风岩”,该石高4.5米,阔1.95米,厚3.2米,东面直书“四明山心”,四个隶体大字,每字字径为.66.57米,字间距离为.1米。关于该摩崖石刻的镌刻时代,历来说法不一,明代诗人沈明臣有《四明山游记》,曰:“《志》谓出汉人手,诚然”,黄宗羲也说“乃汉隶也”。但今人研究,认为是宋时镌刻。25年5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详情 ▷
樟村四明山烈士墓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樟村,始建于1944年12月,是为了纪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由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四明特办和鄞奉县办共同发起,将李敏、徐婴、严培远等12位死难烈士安葬在现烈士陵园的右前方,并在墓前竖立“抗日反顽斗争死难烈士纪念碑奠基石”。1951年7月,浙江省第二军分区、宁波地区专署、鄞县人民政府在原址兴建烈士陵园,建起革命烈士纪念塔和一穴拱形圆墓,将12位烈士遗体重新移葬于墓内。后陵园及烈士墓陆续扩建、添建,现有拱形圆墓5座,长方形大墓1座,共安放有13余具英烈灵柩,现陵园占地面积达128,并开辟烈士事迹陈列室、烈士骨灰室和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大厅等纪念建筑。1963年3月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详情 ▷
鹿窠洞桥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杖锡村(原杖锡寺大门前),2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桥上未见其桥名及具体年份记载,有关史料亦无记载。该桥为高拱单孔平桥,整座桥梁用长块条石叠砌而成,总高5米,拱券高4米,桥面宽4米,跨度4.6米。南北向横跨于百步溪两岸,南通百步阶,北为原杖锡寺遗址。杖锡寺创建于唐,宋天圣四年(126)天童寺僧修已来山主寺,遂成禅林,现遗址周围留有许多宋代摩崖石刻及古迹。该桥地处杖锡寺山门之南,古时为杖锡寺的主要通道,经有关专家根据该桥的建筑风格及其周围地理环境的保存状况推断,疑该桥为宋代所建。25年5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详情 ▷
狗颈塘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石碶街道车何渡村北渡自然村,是它山堰下游配置工程,起着隔江河阴咸淡之作用,外受江潮之冲,内障大湖之流。因其形如狗颈,故曰“狗颈塘”。自建塘以来据“水利志”记载,历经康熙十年、乾隆二十五年、嘉庆十一年3次大修,现基石牢固。现存河塘长约645米,全用长条石堆砌,石条错落有致。每约2米有石钉紧扣,路面条石长约二米宽.5米,用凹凸形扣住。狗颈塘目前仍是紧要之地,因江河之距太狭,虽已有皎口水库,但江潮逼冲依然厉害,所以该塘仍有深远意义,27年8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详情 ▷
曲辕坊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石碶街道星光村庙桥东,牌坊坐南朝北,依河就势。东、南、西三面村庄民宅环绕,牌坊荫于其中。北面地势开宽,前约1米处为鄞州三大塘河之一的南塘河,樟柳成荫,碧水泛波。该牌坊为二柱一间一楼石牌坊,通高3.28米,通面阔2.7米。牌坊石料采自鄞州区西部鄞江产的小溪石。牌坊顶面现只剩整块长方形条石平铺的形式,石柱为正方抹角形式,断面2826厘米,其中抹角边长4厘米,比例粗壮,柱头无卷刹,其顶部直托牌坊屋顶。柱头用阑额并采用与下枋相连接的形式,屋顶、阑额及石坊三者的断面呈“”字形。阑额、下坊均无出头,用榫卯结构与石柱连接。下枋离地高约2.3米,阑额正中横书“曲辕”二字。上款“里人沈九畴题”,下款“清乾隆十三年众杞记重建”,文字漫漶不清,但依稀可辨。该牌坊历代志书均无记载,周围古建筑物荡然无存,但迄今为止完整无损,昂然挺立在四周民宅之中,27年8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详情 ▷
溪隐庄古遗址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水井底隔山土地堂。根据宁波出版社出版的《范钦评传》载,范正辂葬鄞西水井底溪隐庄,土名隔山。范钦《天一阁集》有“溪隐山庄”诗多首,庄后有范正辂墓,范正辂正是范钦的后裔,所以溪隐庄无疑是范钦官场失意后的隐居之地。现溪隐庄地面建筑已毁,但遗址仅存的地基遗存已足够证明这里曾是庄院。今可见遗址中有前后三个基址,且后挡土墙较高,墙下中心有水池,整个遗址占地面积约1365平方米,现遗址表面已改为竹林。《明实录8226世宗》卷四百八十九页载:“嘉靖三十九年十月壬子……吏部覆言:钦被劾,罪当行勘;伊志履任方新,当责其后功。得旨:伊志留用,钦回籍听勘。”那时范钦才55岁,而从兵部“副尚书”级别时被人诬陷落职,虽未正式定罪而“回籍听勘”。这是范钦在官场命运中已经受到足够的伤害,因其还是年富力强时期,在不甘心中找到了这处山中的隐居之所,后来又在城中建起了草堂并成为今日的天一阁藏书楼。又据《桃源乡志》记载,原溪隐庄是在南宋初期的臧氏将禅师庵改成溪隐庄,后来臧氏历以发迹,做官在外,由于臧、范历有交情,范钦就将臧氏的溪隐庄买下隐居。其后…详情 ▷
天兴庙碑记保存于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洞桥村上段自然村天兴庙内,刻于元大德三年。该碑全高1.8米,宽1.3米,厚.13米,由礼部尚书王应麟攥。碑额为“庙记”两字,撰书,字高与宽均为.12米,整篇碑文均为行楷书就,字高.25米,宽.24米,共16行,记述天兴庙建庙缘故。该碑记历史悠久,由我县名人宋礼部尚王应麟书就,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7年8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详情 ▷
陈君墓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应山村朱家庄自然村,菩萨山的半山腰,系陈辛耕与陈志贤的合葬之墓。根据墓碑记载,为一座民国墓葬。墓坐北朝南,墓室成半圆,封土高约2米。墓室前墓碑有2块,左右并列,上面阴刻墓主人的名字。墓志铭位于2块墓碑之间,梅园石雕刻而成,全碑高1米,宽.6米,楷书阴刻字体,全篇共3行,16列,431个字,详述陈辛耕与陈志贤生平事迹,落款为中华民国十四年沙文若书。陈君墓志铭保存完好,碑文作者沙孟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历史、文化价值较高。27年8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详情 ▷
金朴墓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金庵基山之南坡,墓建于明代。该墓及墓前石刻破坏严重,但墓道及墓葬型置保存程度相对来说较完整。根据遗迹实地调查情况来看,遗存墓葬共为三穴,墓后围墙保存完整,东西长7.8米,高1.65米,墓葬三面的石柱、石板均用荷叶纹装饰,雕刻精湛清晰。墓道内遗有二道牌坊和三个拜台,二道牌坊均残,各存牌坊柱二根,柱形为方形抹角,上留有卯口。三个拜台的长度由前至后,分别为6米,5米,4米。八字墙门台基保存依旧,前为放置石像生的神道,该神道长约8余米,宽约15米,在神道附近的坎上,仍能见到遗存的墓前石羊、石狮、石马、坤石、石栏板等残件。该组石像生神态生动,形象真实,雕刻精致,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25年5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详情 ▷
严嵩山墓道石刻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山下庄村潘岙水库内,系南宋墓前石刻。该墓道坐北朝南,墓穴已毁,墓道内尚遗有文臣、武将、石虎各二件,石马(头部)一件。文臣高冠长袍,手捧笏板,恣态肃穆持重。武将戴盔披甲,双手握剑,形象端严威武。该组石刻造像雕琢细致古朴,身体比例匀称,形态逼真传神,显示出古代工匠精湛的技巧和独到的艺术风格,是我区境内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的精品。25年5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详情 ▷
茅镬()村原来四周茅草丛生,潭水清澈,山上有形似镬盖,由此而得茅镬村村名。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却有着“浙东第一古树村”的美誉。这里生长着9株4年以上的古树,那一片古树的根,拱出地面,盘根错节,似是诉说着历史沧桑,生命变迁。茅镬,一个很生僻的名字,也许好多人还不知道镬字的读音,辞海里对其的解释是我国古代炊具,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而又有一种说法镬是一种古代使用的农具。古村位于宁波市鄞州区章水镇西部的四明山上,与天雷坑村、低坪村相邻,过低坪村就是四明山山心——杖锡了。据《四明严氏宗谱》记载:余家相去十里许,有茅镬严氏者,其先世本姓庄,因避汉明帝讳,改姓严。后裔由杖锡迁居茅镬,数百年来子孙繁衍。翻山越岭来到茅镬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村口那一片郁郁葱葱、荫可蔽日的参天古树群。这些古树有松树、枫树、香榧和银杏树等众多树种,虽说年龄最大的已经风吹日晒了6余年,可依然枝繁叶茂、保存完好,树高均可达到四五十米左右,每棵树都需要三四名成年男子才能抱拢。最神奇当属村口一株不知名的古树(树直径大约1米),别看树…详情 ▷
启明小学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崔岙村,为革命烈士崔真吾于1929年创建。校舍主楼为五开间二层楼建筑,占地面积153.9平方米,上下各有四个教室,正中为校门。门面屋顶呈三角形,正中塑圆形校徽,徽面下为奔流的樟溪,中为挺拔的高山,上面是红色五角星,象征红星启明大地山河,以下横书“鄞县启明小学”五个篆体大字。主楼的右侧有前后两排平房,分别为教师寝室和办公室。崔真吾烈士(192一1937),参加过五四运动,曾在鲁迅先生支持下,与崔绍立、柔石等先后创办了“樟溪学社”、“泱泱社”。编印“朝花旬刊”等。译著甚富。1937年在广西惨遭白匪杀害。在抗日战争时期,该校成为革命联络点,当时李敏同志就在启明学校以教书为掩护进行革命工作。25年5月启明小学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详情 ▷
白云庄古遗址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庙夹岙,地面建筑已毁,主体坐西朝东,仅由前窄后宽四座平台构成,平台落差达2米,占地面积1882平方米。原主体建筑位于第三层平台,呈北高南低的布局,现仅剩前檐和天井条石保存较好,最长4.5米,最短1.37米。“万氏自万斌至万文,三世四忠。”军人世家,万邦孚(15441628),受父万达甫之教,后袭世职为宁波卫指挥佥事,官至副总兵。其子万泰(15981657)始“弃累代戈矛之传,以文史代驰驱。”开创明末清初宁波文学风气,“谢绝交游,课子八人”,即对“斯年、程、祯、昌、选、大、备、同”八子的教诲,世称“八龙”。明、清更替,又蓬万泰去世,而山居白云庄渐渐冷落。白云庄古遗址的发现丰富了白云庄这一文化的内涵,为研究白云庄的演变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例证,历史价值较高。21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详情 ▷
灵威庙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龙观乡龙溪村潘溪自然村,根据现存建筑结构分析为清末民国时期建筑,庙坐北朝南,占地约6,四合院式。门厅面宽五开间,左右设厢楼,用四柱,前柱为石材,后柱为圆木。天井设有戏台。后进为正殿,五开间,明、次间梁架四柱十檩,五架抬梁前后双步,次间同明间。梢间用中柱穿斗式结构,厢楼三开间。正殿东西各开一门,原正殿到厢楼有梯。灵威庙格局规整,保存较好,建筑高大宽敞,用材粗大,做工考究,牛腿、雀替等雕刻石榴、佛手等,且有明显地方特色,文物价值较高。25年5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详情 ▷
天一阁·月湖景区位于宁波市中心地段,由天一阁博物馆与月湖两大核心景区组成,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景区历史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5余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城名胜半归湖。月湖水域面积9公顷,古称西湖,亦曾称鉴湖,历为文人雅士荟萃之地,素有“浙东邹鲁”的美誉。月湖初辟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唐太和七年(833年),鄮县县令王元暐筑它山堰将水引流至明州(宁波)城,瀦日月二湖,解决旱涝与城中饮水,跳动了这座以水为魂的城市的脉搏,也翻开了月湖风雅的传奇篇章。北宋庆历七年(147),王安石调任鄞县知县,于月湖延聘名儒“庆历五先生”,兴教重学,四明学风为之一振,浙东学术自此萌芽。元祐年间(186—194),知州刘淑、刘珵相继大修月湖,形成“十洲”胜景,与三堤七桥交相辉映。政和七年(1117),知州楼异于月湖建高丽使行馆,月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颗灿烂明珠。南宋建都临安(杭州),明州接近京畿,宗室能臣相继来此主政。在“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的史氏家族经营下,月湖诗社林立,书院、藏书楼次…详情 ▷
鄞县民主政府成立大会旧址原为蜜岩小学(经二小学),由村民应文生与其儿子应桂馨在晚期独资创办,为一座中西合璧的学堂。1941年,宁波沦陷,日寇占领蜜岩,以这所小学为驻地,学校的设施和教具被严重损毁。1942年春夏之交,日寇撤离蜜岩,学校再次复课。秋天,中共党组织派地下党员陈洛宁来学校任校长,组织师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5年5月2日,鄞县民主政府在此召开县政府成立暨县长就职大会。1949年夏天,宁波解放,1952年,学校被国家接管,改为公立。该旧址见证了鄞县人民为了民族解放,为了自由幸福而斗争的历史场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7年8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详情 ▷
汪思温墓道石刻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外燕窝山,1995年,在村民谢君叶家中发现《王氏幽堂记》后,并调查得悉来自燕窝山的汪思温墓道。1998年,该墓志铭由谢君叶同志捐献给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库藏,该墓志还入选了《鄞州碑碣精品集——碑铭撷英》。汪思温卒于1155年,具体该墓道石刻可以推算到约115年。现存墓前石刻三件,一件石龟趺残长1.4米,宽1.1米,离土高.5米,背部有槽,曾是插碑之座。该龟背纹采用三条阴刻线托出二条阳线的“双线六边形连环龟背纹”刻法。另一件埋于土中,位于残龟相对方向的西侧,可能完整,为防被盗,故不开挖。残龟向北7米处有一对武将,其中一个已剩上半身,高1.2米,宽.74米。头戴凤翅耳战盔,身穿鱼鳞片铠甲,双手握剑,威武古朴,但表情平乏。汪思温墓坐南朝北,三面环山形似燕子的窠,山名曰:“燕窝”。墓由解放初期被毁,从遗迹测得神道长约1余米,穴于山腰,已毁。现只有一些零星石象位于岙中平缓处。该石刻25年5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详情 ▷
红石岩牌坊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庙夹岙山之山岙,明代建筑。该牌坊为二柱一间“廿”字形结构石牌坊。坐北朝南,立于山岙之平地上。通面阔2米,柱高2.76米,断面3131厘米其中抹角边长6.5厘米。比例粗壮,柱头上留有卯口,上部石构件已荡然无存。两柱之间用阑额,阑额高31厘米,厚11.5厘米,阑额左右两侧出头处的石刻已遭破坏。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及牌坊的形制分析,该牌坊应为墓前牌坊。25年5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详情 ▷
诚应庙位于海曙区横街镇梅梁桥村何家自然村,清代建造。主体坐北朝南,合院式,由门厅、戏台、两厢、大殿及两过廊组成,因年久失修,门厅、戏台、两厢、大殿均已损毁拆除,现存建筑均按照原始格局建造,但柱础石仍为原始遗留物。诚应庙后殿则保存较好,殿内构架大都为始建时所遗留,后殿为单檐硬山顶高平房,面阔五间,明次间梁架四柱七檩,五架抬梁前后单步,次间同明间。梢间用中柱,五柱七檩,在明间的地面上铺有一块石板,上雕麒麟与凤凰,雕刻精美。后殿天井左右设过廊,面阔三间,三架梁进深三柱五檩。诚应庙后殿部分木雕精美,五架梁下设随梁坊,之间有一块蝙蝠木雕。檐柱施龙头牛腿。在后殿的天井内有一个石质香炉,三个香炉脚上雕有狮子,炉鼎用于插香,上方雕刻已风化,难已辨认。诚应庙后殿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鄞西区委展开地下斗争和革命志士聚会的场所,是鄞西党组织发动群体,组织武装,以待时机,开展对敌斗争的红色据点群之一。是纪念我党领导的这一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纪念建筑。现该殿总体状况保存较好,建筑高大宽敞,雕刻精美,风貌依旧。25年5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详情 ▷
汪秀林墓表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凤岙村清坑岙庄家溪公墓地内,省祖亭明堂西侧。全碑高2.23米,宽1.11米,厚.17米,阳面上题“秀林汪君之墓”六个楷书大字,上款为“庚申孟东月”,下款为“郑孝胥题”。阴面为汪秀林墓志铭,由慈溪钱罕书,童弟德撰。汪秀林墓表保存完好,且题字者多为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声誉,27年8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