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港徐氏宗祠位于海曙区古林镇西洋港村仓门自然村,清末建筑,主体坐北朝南,合院式,由门楼两厢及大殿组成,门楼为位于院墙正中,为一道夸雕石库门,大殿为单檐硬山顶高平房,面宽五间,明间梁架四柱十檩,前施卷棚顶,后为双步,次间用中柱,六柱落地,后为单步,设双廊,梢间用柱八根,穿斗式结构,天井两侧施厢房,单檐楼房,面宽二间,进深二柱六檩。徐氏宗祠布局规整,牛腿、雀替月梁等木雕精美,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214年7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十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详情 ▷
稼圃庄位于海曙区高桥镇梁祝村梁祝文化公园,根据建筑风格判断为清代建筑。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正屋及南侧石牌坊两部分构成。正屋屋顶硬山造,面宽三间,进深五柱七檩,穿斗式结构,檐柱施斗拱,檐梁为驼梁,施雀替饰卷草纹。正屋设前后天井,前天井东筑石库门,砖砌门楼,双扇门,门楼覆盖双坡板瓦,正脊起弧。石牌坊离屋19米,为单开间小牌楼全石结构,柱置狮子,下枋阳面刻“稼圃”二字,上置普柏枋,再上为双坡屋面,枋额二侧柱外置云翼,牌坊为后期新建。稼圃庄格局完整,结构稳固,是一处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14年7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十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详情 ▷
银山战斗烈士亭位于海曙区集士港镇双银村银山,是纪念抗日战争等牺牲的将士英灵。碑于1951年树立,亭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碑以碑身和碑坐组成:碑身高1.67米,宽.94米,厚.95米;坐高.19米,宽1.3米,进深.3米。碑阳刻写“革命先烈永垂不朽”,上款“一九五一年四月”,落款“湖山乡全体人民敬立”,正中顶端刻红五角星一颗。碑阴刻写“纪念四明山革命先烈毛阿来,朱洪山,陈辉,吴阿生、志明,徐婴,徐角芳、萧卓,谢世德,徐阿祥,夏苗等全体三百余人”字样,其中吴阿生不再以红字添加,据说立碑时认为他已经牺牲,但后来却又回来了才知他没死,所以未添漆,且已字迹模糊。石质为梅圆石。亭以六角赞尖顶水泥亭,内置碑坐西朝东,二侧有框架结构坐凳,亭前另有水泥平台。整个烈士亭置于银山顶。21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详情 ▷
悬磁桥位于海曙区鄞江镇悬磁村南首,根据石碑记载,始建于宋代天圣年间,现桥为1916年重建。该桥为石墩木梁单孔平桥,南北走向,横跨于清源河两岸。全长19.45米,宽4.15米。净跨约12米。西堍踏跺6级,南堍踏跺9级。石砌桥台,台上埋置长4米左右的石梁8根,悬挑出约.85米。石梁端安放横木2根,支承木梁。桥中间为行人通道,两旁设有固定的木凳供行人憩息。桥上有硬山顶瓦屋5楹,廊屋两端建有四柱桥亭,镌有对联曰:“一部春秋匡汉室,五行辛草利民生”。“地近诗人高尚宅,亭临佛阁永丰庵”。桥北堍原有“二圣殿”,传说为祭祀文武二圣人,即孔夫子与关夫子,现“二圣殿”已毁,仍存石柱数根,南堍尚保留《悬慈茶会碑》及《鄞县正堂碑》各一通。悬慈桥格局完整,保存较好,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5年被公布为鄞州区区级文物保护点,214年7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十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详情 ▷
范文虎墓位于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庙夹岙自然村北侧,建于清宣统四年春。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一座圆墓,由墓穴、祭台两部分组成。墓前祭台呈半圆形,由方形石板铺就。两侧设弧形护栏,圆角望柱。前置墓标柱两根,现已毁。墓碑上刻清狂生范君墓,上款为己卯春日,落款为高振霄书。墓碑两侧翼子上刻范文虎先生生平,右侧为其友郑文亮所撰,左侧为慈溪冯鸿寿所书;此外翼子上另有对联一副,上刻白云深处堪合我,黑劫来时任他。整个碑高1.59米,厚.2米,护栏高.5米。范文虎为宁波著名老中医,医术高超;高振霄为清末代进士,著名书法家,本次发现填补我区空白。21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详情 ▷
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原为启明女中所在地丝巷弄星云坊(后为丝户巷17号),1994年城区改造时向西迁移5米至现址(解放南路新街小区新巷34幢楼右侧)。1925年二三月间,中共宁波支部成立,支部设在宁波城区醋务桥的启明女中内。8月,改为中共宁波独立支部,机关地址随启明女中迁至丝巷弄星云坊。1926年1月在这幢房子内召开了中共宁波全地方第一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宁波地方执行委员会,此处即为中共宁波地委机关所在地,是宁波最早的党、团机关秘密驻地。1991年中共宁波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重要革命遗址予以保护,并设宁波地方党史陈列室。1994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5月被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5年被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宁波市第一批市级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纪念馆共设两个展室,陈列了大量珍贵的图片,并附注文字说明,展示了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方组织带领宁波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主义斗争,革命先烈们在下经受严峻考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搏斗、献身民族解放事业的光辉历史。纪…详情 ▷
黄公林庙,清代建筑,位于海曙区古林镇古林村。据旧志记载:庙本祀黄姑。康熙间毁于火,咸丰九年重建,改祀汉夏黄公。光绪二十九年重修。由门楼、前厅、中厅、后厅组成的连四进建筑。纵进深7.6米,通面宽24.1米,总面积17平方米,为我区规模宏大的庙堂建筑之一。第一进门楼,为七开间,正中三间大门,两旁偏楼。门楼后连接戏台,台檐梁枋由五斗拱昂组合而成。台顶为波浪形螺旋式藻井,装饰繁华。第二进前厅,为三开间二弄二堂房,第三进中厅,厅前又设戏台,两旁配置看台。第四进后厅,为五间二弄。整个建筑规模宏大,中轴线布局匀称齐正,建造结构规整严密。主要石柱均刻楹联。梁枋、雀替等部件都雕飞禽走兽、花卉山水、历史人物故事等图饰。由于该庙长期作为粮库使用,庙内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雕刻均被蛎灰封盖。21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详情 ▷
黄泥垅岗战壕沟遗址位于鄞州海曙区章水镇大皎村下塘自然村乌龟岩的山岙之中。据当地村民介绍黄泥垅岗战壕沟是抗战时期国民党为了对付日军而挖掘的,日军进入章水以后,国民党为阻止日军进一步向村里入侵,在乌龟岩上挖掘壕沟,该地地势险要,视线开阔,是观察敌军的有力位置。壕沟为南北走向,全长约3千余米,宽1米左右,深.6米,在壕沟的北面还有一座炮楼遗址,直径约2.3米,西面有二条支战壕,两条相距约1米。如今壕沟已废弃不用,上面堆满了落叶与树枝,有的地方已被填平。黄泥垅岗战壕沟遗址见证了日军侵略我国人民的滔天罪行,为后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21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详情 ▷
“七乡胜地”牌坊位于海曙区石碶街道横涨村西北端,牌坊坐北朝南,为二柱单开间单檐歇山顶石筑。通面阔2.42米,高2.32米。根据现存牌坊的建筑结构及形制分析,系明代建筑。歇山顶翼角起翘平缓,正脊两端置兽形正吻;垂脊处有吻兽,前檐刻出瓦陇、瓦当、滴水;柱子正方,外侧抹角,断面为.29.28米,抹角边长.15米,柱脚有基座,上部有抱鼓石状牛腿支撑;柱头间施阑额,有“七乡胜地”4个方正大字,其余风化不清,阑额北有门轴孔。鄞西地区原为七乡之地,这里是南塘河进入城中之要地,故得名“七乡胜地”。目前,牌坊保存较好,结构稳定,为研究我区古建筑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1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详情 ▷
御史中丞第位于海曙区古林镇茂新村茂林自然村,根据建筑和文字分析,始于明。主体坐北朝南,结构都为单檐硬山顶平屋,占地45.75平方米。门厅面阔五开间,进深三柱五檩,梢间进深五柱五檩,均穿斗式;其中明间有石结构“八字”墙门,为须弥座,上雕八仙人物、五幅云纹、折枝、龙纹、宝瓶等纹饰;木板门联:“御史中丞第,敷文待制家。”木门现为后来推出。两厢均面阔三间,明间抬梁进深四檩,次间深三柱四檩。大厅高平屋,面阔五间,明间五架梁前后双步,梢间进深五柱九檩,穿斗式;前廊驼梁斗拱承托,金柱梁架秀气简洁,梁间矮柱粗壮,屋内无蛛丝。建筑基本完整,结构稳定,具有明显的明代风格特征,为研究我区古建筑发展史提供了现实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1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详情 ▷
四明山区革命战争修枪总所旧址位于海曙区龙观乡龙谷村下茶耷西南五龙潭风景区内,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一直作为我地下武装修理枪械的场所,主要有二处天然山洞。其一,位于纪念碑之后的山坡上,可登石阶而上,有一排坐东朝西的三个洞口组群。山洞从右起第一洞约4米高、5米深和5米宽,第二洞约2.5米高、3米深、2米宽,第三洞又略小。其二,在山上继续向南沿溪登山约1米转东,可见坐西朝南的大型天然山洞,成望远镜状,但左大右小。洞口最高处可达12米、最宽处可达2米,最深处可达8米。五龙潭山岙险要,具有独特的防御条件,为宁波一带的革命战争创造了天然而理想的武器制作场所。21年7月,鄞州区人民政府在五龙潭山顶上,树立了抗日解放战争革命遗址纪念碑。碑高3.7米,记述当时反“扫荡”斗日寇的战斗情况。25年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1年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详情 ▷
举人谢道惠墓位于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该墓主好学上进,勤俭艰朴,当其参加进士考试时,已是社会动荡,他作为进步人士,中举人后,再也没去考进士,回到家乡水井底开展知识份子应有的各种活动,如禁烟、劝缠足、办学校等,把自家的钱都用在了奉献家乡的事业上。因此,当他死后无分份,简朴归葬,后于民国二十三年,由其儿子为父重葬。.墓葬建筑虽反映了清与民国之间的结构变化,但更大程度上是反映墓主的进步思想,并在碑阴有墓表,且是知名书法家书写,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墓主人的历史研究价值。墓有墓包土堆封土,有墓后半圆形砌坎石,穴前墓碑高大,为梅圆石质,碑阳为著名书法家华世奎题“志侨(号)谢公之墓”,碑阴为其一生的事略,即墓表,这此都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碑有碑首,碑身和碑坐组成,碑坐为横长形大条石。21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详情 ▷
杨尚书第位于海曙区石碶街道西杨村后岸自然村,以结构判断,为明代建筑,于民国时曾修缮。主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1.57平方米,合院式,南北中轴线依次:门屋、照壁、正厅、后堂。门屋为单檐硬山顶平房,面阔三间,为后来改建;庭中有单坡照壁,条石座,青砖墙;正厅为单檐硬山顶高平屋,面阔三间两弄,明间抬梁式五架梁前单步后双步。梁枋间饰云板、雀替,雕刻生动精美,次间用中柱,进深八柱九檩,穿斗结构,弄堂进深七柱九檩,穿斗结构;地面均为石质铺地,较规整;前廊两侧开月洞门。后堂为单檐硬山造平屋,现为清代建筑。东侧河边原有其母念佛堂,现废圯。据《鄞县通志》记载,明代在这里曾出过杨尚书,所以命之。该第历史悠久,格局完整,虽经多次整修,但仍保明代风格,具有时代特征。21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详情 ▷
花木场零星石刻为零星迁集的不同时代的石刻,分布于海曙区集士港镇双银村宁波一枝春花木公司内小公园卵石路中轴线二侧及其周围,分布如下:1、民国石狮:放于中轴线北侧前端楼屋的阶梯下,为民国墓架面翼子上的倒挂狮,通体圆雕。2、明代石虎一件:中轴线中间南侧,通体圆雕,为墓前石刻。3、明代石虎一件:位中轴线平台下(包括以下都在平台上,不再记述)南侧,通体圆雕,肚下镂空。4、明代石虎一对:中轴线对称二侧布局,通体圆雕,石灰岩石质。5、明代文臣半身像:位于中轴线上影墙前,梅圆石质,通体圆雕。从半身状况分析,其下截应是石夹缝自然断裂以下,所以当时未拿过来,而非人工截断所为。6、放置于平台上以围墙式列置从左至右分述如下:(1)民国墓面架石雕:上雕雄狮,下雕“八仙”中间人物,小溪石质。(2)民国墓架面顶石雕:雕有双凤牡丹朝日图。梅园石质。(3)元代墓道石雕:为双凤牡丹图案,以假山、牡丹树花、双凤等图案组成,为平底高浮透雕艺术手法,有元特征。(4)民国双龙宝珠石雕:为浮雕手法。小溪石质。…详情 ▷
浙东游击队在四明山区的艰苦环境中开展革命工作,将地下秘密联络的艰苦地方爱称为“公馆”,海曙区集士港镇山下庄村潘岙就是其中的一处,这里基本呈东西向的纵深夹长山岙中,两边山峰陡险,岙内森林葱郁,至潘岙水库过淹没区后,再向西挺进,有一处开阔林地,地面上有一处不起眼的乱石墙基。这处墙基就是朱洪山等烈士秘密联络处的遗址,同时在附近也是朱洪山烈士的牺牲地。据当地8多岁的老革命汪成康和离休干部、抗日老革命翁绍初回忆,这里原是游击队的第一“公馆”,1946年9月任中共鄞慈县特派员的朱洪山因部队北撤而留守开展地下工作。国民党军对浙东四明山地区进行残酷“清剿”,他领导同志们千方百计地战胜困难,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12月31日,朱洪山时年29岁的那天,曾与金声同志一起在该处秘密商量工作时,被敌人包围,他首先发现敌人,立即鸣枪报警,把敌人引向自己,掩护其他同志撤退。最终因小溪中被树枝钩落眼镜,高度近视的他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敌人残酷地割下他的头颅,在四明山心的梁弄等地悬挂,威吓群众。他的名字后来被刻在了银山战斗烈士亭中。朱洪山原名兆琪,宁波庄桥更楼人。1937年奔赴…详情 ▷
陆钶牌坊等零星石刻位于海曙区集士港镇山下庄村潘岙,据《鄞县通志》载,为明代。解放后,墓破坏较为严重,石刻及牌坊等被迁往各地,原有石马、石虎、石羊等迁往天童林场,牌坊迁往屠滽墓的山脚下,一件文臣上身像迁往果木场,墓地仅存墓穴及拜台,从中尚存华表柱座、石栏构等;墓穴形制保存尚好,但有盗洞,穴前左侧发现文臣大身断为二截。陆钶,字容子,鄞县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授南京车驾主事,官至四川参政,又巡抚保定。所到之处,均能禁侈靡,清侵冒,政清境安。后因中贵与都抚等索贿不应,落职归里。陆钶是我区重要的历史名人之一,其墓虽毁坏严重,但残存和格局仍能反映官宦人家的丧葬习俗,具有一定的官葬风俗演变参考价值。21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详情 ▷
清垫夹塘位于海曙区集士港镇万众村清垫,为古代广德湖水利配套设施之一,主要用于分割内湖与外河,由泥土夯筑而成,与现在东钱湖的平水堰、塘相同。现存夹塘平均宽约23米,由集士港镇一直延伸到古林镇,是广德湖仅剩的水利设施之一。广德湖约建于晋梁之间,唐后改称为广德湖,宋时楼异在此围湖造田,夹塘逐渐废弃。清垫夹塘作为广德湖在现代仅有的遗址之一,为研究广德湖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例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1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16年宁波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详情 ▷
后屠桥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海曙区集仕港镇后屠桥村,1994年11月18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屠桥革命烈士陵园是为纪念1944年4月后屠桥战斗中壮烈牺牲的陈行知等37位革命干部、战士而建造。1944年4月,我浙东游击纵队第五支队四中队转移至后屠桥宿营。由于伪保长告密,受国民党数百名顽伪军两面夹击,游击战士奋起还击。终因寡不敌众,除3名战士负伤突围,其余37人壮烈牺牲。1951年,党和人民政府在烈士战斗过的土地上树立了一块纪念碑。1955年、1994年,鄞县人民政府先后拨款在原址扩建革命烈士陵园、建立后屠桥革命史迹陈列馆。陵园占地面积23平方米,烈士陵墓呈圆形拱顶,墓前左右侧筑有纪念碑亭,碑石正面镌刻“抗日牺牲将士永垂不朽”1个大字,背面镌刻当年战斗简况。另一座碑亭碑石上镌有烈士陵园扩建概况。在大门入口处,迎面矗立着新四军战士的立像。周围松柏常绿,四季花开,进入陵园即有肃穆、庄严之感。每年清明前后,各地来次祭扫陵墓悼念先烈者络绎不绝。1995年被列为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详情 ▷
天一阁·月湖景区位于宁波市中心地段,由天一阁博物馆与月湖两大核心景区组成,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景区历史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5余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城名胜半归湖。月湖水域面积9公顷,古称西湖,亦曾称鉴湖,历为文人雅士荟萃之地,素有“浙东邹鲁”的美誉。月湖初辟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唐太和七年(833年),鄮县县令王元暐筑它山堰将水引流至明州(宁波)城,瀦日月二湖,解决旱涝与城中饮水,跳动了这座以水为魂的城市的脉搏,也翻开了月湖风雅的传奇篇章。北宋庆历七年(147),王安石调任鄞县知县,于月湖延聘名儒“庆历五先生”,兴教重学,四明学风为之一振,浙东学术自此萌芽。元祐年间(186—194),知州刘淑、刘珵相继大修月湖,形成“十洲”胜景,与三堤七桥交相辉映。政和七年(1117),知州楼异于月湖建高丽使行馆,月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颗灿烂明珠。南宋建都临安(杭州),明州接近京畿,宗室能臣相继来此主政。在“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的史氏家族经营下,月湖诗社林立,书院、藏书楼次…详情 ▷
广德庵位于海曙区集士港镇祝家桥村祝家桥自然村,据建筑风格判断,约建于民国时期,局部为建国后重修。主体坐北朝南,合院式结构,占地面积653.67,沿中轴线,由南及北分别前、中、后三进建筑,大井位于前天井中部。前、中、后三进观音兜墙做法,前进面阔三间二弄,明间抬梁结构,五架梁架前后单步,次间用中柱,穿斗式结构;大殿面阔五间二弄,弄堂位于次、梢间之间,明间抬梁结构,五架梁架,前檐施卷棚顶;后殿为单檐楼房,面阔3间2弄,明间抬梁结构,结构与前殿相同。大井位于前天井中部,井壁由青砖砌筑,呈圆锥形,井圈为圆形,内径.5米。厢房分前后两部分,位于前后天井两侧,前厢为单开间建筑,后厢大部已改建。该庙布局规整,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21年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