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卫城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筑卫城遗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东南9千米的大桥乡洪光塘村东土岗上,据清同治九年(1870年)《清江县志》载:该地“乡民筑城以自保”,因以得名。 筑卫城遗址是以新石器时代晚期为主的遗址,也有青铜时代的遗存,已有5000多年历史。
筑卫城遗址东西宽410米,南北长360米,总面积14.76万平方米;周围土城墙最高处21.8米,最低处也有10米左右,有6个城门可以进出,(其中有一进一出二个水门);城内的一条内河与外河(古河道)相通,城内有祭祀房屋遗迹文化堆积,内城外城有几座陶窑遗迹。整个筑卫城布局合理,功能齐配,防卫能力强。
2001年6月25日,筑卫城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筑卫城遗址发掘历史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筑卫城遗址被发现,因“筑城以自卫”而得名。
1974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和江西省、樟树市文博工作者来到梦境一般的筑卫城,轻易的获得了两个不同时期的地层:上层为商周文化遗存,下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
1977年,江西省、清江县博物馆又组织人员对筑卫城遗址进行了第二次科学发掘。两次发掘共揭露面积566平方米。
2011年10月,筑卫城遗址开始第三次发掘;12月,樟树市人民政府开始对筑卫城进行保护性的开发,江西省博物馆、樟树市旅游局、樟树市文化局、大桥街道办事处联合组建了考古队,对筑卫城遗址进行开发并恢复原貌。
筑卫城遗址遗址特点
筑卫城遗址呈方形布局,规模庞大,保存完好,东西宽410米,南北长360米,面积约14.76万平方米,古城的残墙最高处约21.8多米,最低也有10米左右。城墙皆为泥土沙石夯筑,残墙上长满了野草,足以容三、四人并排行走。从筑卫城遗址的布局看,北邻赣江支流芗溪河,南接广袤的平原地区,内河水系由西向东贯穿全城,使内河与外河相通,城外又有护城河环流;以河为中心,河东面是生活区,河西面是当时的上层建筑,内城、外城轮廓清晰。
筑卫城遗址其他介绍
筑卫城遗址位于樟树市东南9公里的大桥乡洪光塘村东土岗上,是4500年前江南先民的繁衍生息之地,江西省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载:该地“乡民筑城以自保”,因以得名。他比新疆的楼兰古城、古罗马的废培古城更为久远,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文明时期大型土城之一,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筑卫城整个城址呈方形布局,规模庞大,保存完好,东西宽410米,南北长360米,面积约14万平方米,古城的残墙最高处约20多米,最低也有4-6米。城墙皆为泥土沙石夯筑,残墙上长满了野草,足以容三、四人并排行走。从筑卫城遗址的布局看,北邻赣江支流芗溪河,南接广袤的平原地区,内河水系由西向东贯穿全城,使内河与外河相通,城外又有护城河环流;以河为中心,河东面是生活区,河西面是当时的上层建筑,内城、外城轮廓清晰。
筑卫城的发现,得益于江西省第一个考古学家饶惠元先生。1947年,他带着樟树中学的学生在大桥、观上、店下进行考古调查,走到城里,发现到处是石器、陶器,感觉这是古人生活的地方;他在解放初期写了很多文章,包括标本寄到北京,北京社科院郭沫若先生看到了这些资料,对江南有这么发达的印陶文化很惊讶。同年,江西省、清江县(现樟树)博物馆人员,以及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联合进行第一次科学发掘,其发掘成果得到了考古界的高度评价。1977年,在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参加下,江西省、清江县博物馆又组织人员进行了第二次科学发掘。两次发掘共揭露面积566平方米,由此筑卫城因其深厚的地域特色逐渐引起考古学界的关注。
这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遗迹,出土石器有斧、刀、铲等,陶器有陶鼎、罐、盘、陶网坠等。遗迹有房基柱洞30余个,经过焙烧的红烧土块,还有铺筑平整的卵石硬面。其中砍伐器石斧16件石制掘土器12件,刮削器石刀8件,这些器物的出土标志筑卫城居民当时尚处“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先民们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经济为辅的生活。网坠、石族出土数量较多,表明渔猎生产在当时仍占一定地位,并已有制陶、纺织手工业,处于父系氏族社会。
据此,有关专家断言:樟树境地在距今4500年前己出现原始村落,且筑卫城遗址包括新石器时代、夏代、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六个大时期的文化堆积,是中国先秦遗址中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堆积丰富的典型遗存。它对于确立江西,乃至华南先秦考古学历史编年有着重要意义。
江西省樟树市大桥街道办事处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筑卫城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