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进入阁皂福地的门户。当年宋代理学家朱熹第一次登临阁皂山讲学曾在此停轿歇息。他看见两旁高山挺秀,古木参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而感叹地说:“此真乃一天门也”嗣后,就捐钱在此建了一个石坊,并命名为“一天门”。现在的石坊,是清光绪二年,即1876年重建的。石坊全为绿豆石建造,呈门字形,高7.17米,宽4.3米。门上横额面南横书“一天门”,北面按唐高宗御赐封号,镌“三十三福地”五字。门上有柱联曰“漫没重新磨洗前朝还胜概,灵奇再辟指挥幽壑认玄关”。胜迹”,下联为“灵奇再辟指挥幽壑认玄关”,署款“本里邑学黄士元题”。…详情 ▷
南唐建清江县(现樟树市)时所立,也是建县以来现存唯一保存较好的千年古碑。碑坐落在樟树市区西南38千米昌傅镇太平街西北侧的蒙河北岸。青石质,通高4.7米,碑平面圆顶方足,高3.75米,宽1.25米,厚.31米。顶端雕刻披云纹装饰,两侧起凸棱3道,额中开1圆孔,孔径.1米。石龟为座,体形丰盈,造型庄重沉稳;刀法粗犷、简炼,碑铭为南唐礼部侍郎江文蔚创修太平观序,凡12百余字。字大如卵,阴文,勒石甚精,书体端庄,笔力雄健,因历年风雨侵蚀,字迹湮灭,可见者无几。太平观碑是研究南唐时期碑碣造型、雕刻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1957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太平观碑”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道教名山——阁皂山,又名阁山,海拔82.7米,位于市境东南隅,雄峙赣江东岸,蟠衍2公里,成为樟树碧嶂。山名肇见于东汉。宋代以来,即有“天下名山,道教福地,神仙之馆”的誉称。东汉建安七年(22)著名道家葛玄在此悟道修真,在此山建“卧云庵”,筑坛立灶,“九转金丹”,尊称樟树药业之祖。唐仪凤年间(676678)朝廷赐阁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到宋代进入鼎盛时期,与金陵(今南京)茅山、广信(今贵溪)龙虎山并称为天下三大名山。[引路松]也叫唐松引路,位于福地景区登山公路东侧,高耸路旁,恰似给游人指点路途,故称引路松;它们又像一对孪生姐妹,婷婷玉立于道旁迎送登山客人,故又名姐妹迎客松。古志记载其皆为唐宋物,经考证确定为千年古松,已载入《中国古树志》。现仍枝繁叶茂,其中一株顶侧枝上有片针叶特别茂密,远看像鸟巢,北宋陈孟阳咏閤皂山诗中就有松巢空见鹤飞翔句。传说松巢晚上会发出缕缕红光,有缘者见之沿红光指引的地方挖掘,可挖到优质伏苓,这更给古树平添了一番神韵。[大万寿崇真宫]位于福地景区东峰之南麓,为…详情 ▷
熊家寨古炮台山遗址位于樟树市。2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位于樟树市西南44公里的山前乡吴城村,处萧江上游的丘陵坡地,以村为名。当地村民自古以来亦称吴城为“铜城”,这与历史上出土过青铜器、冶炼过青铜器有关。距今有35多年的历史。1973年秋,樟树市博物馆配合兴修吴城水库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吴城遗址。自发现以来,吴城遗址先后经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树市博物馆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十次大规模的考古科学发掘。通告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该遗址分布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遗址中心是一座61.3万平方米的商代中晚期都邑古城。从揭露6多平方米面积来看,清理了一批房基、陶窑、水井、铸铜作坊、道路、祭祀场所、墓葬、城墙和城壕等重要遗迹,出土了石器、陶器、原始瓷、玉器、牙雕等5多件。出土有青铜戈、矛、刀,陶器及原始瓷器鼎、罐、盆、大口尊、鬲、缸、碗、盂、爵、尊,陶质和石质生产工具有马鞍形刀、纺轮、网坠、拍、垫、斧、镰、铲,以及铸造青铜器的石范。同时,还发现2多个刻画在陶器和石范上的文字符号,几何形印纹陶纹样4多种。吴城遗址在西段土城墙的城壕里,在近4米深不到4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2多个商代人头…详情 ▷
吴平古墓群位于中洲乡门楼里(即吴平古城)1米处的九子科山,东距蒙河5米。现有古墓约12座,残存封土堆高17米,直径52米。分战国、西汉、东汉3个时代,墓地东北面为战国、西汉墓葬,系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地南侧为东汉墓葬。墓地占地4.5平方公里,是一处从东汉中平二年建汉县,至三国改为吴平县,直到隋开皇十一年撤吴平县为止,45年间原县城官吏和城区贵族的公共墓地。1976年进行了部分发掘,出土了一批文物,考古发掘与古文献记录和考古调查资料相一致。1976年和18年曾清理四座墓,均为方形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了陶和原始瓷质的鼎、盒、壶、罐、碗及铁刀等随葬品。2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宋代鸣水桥位于樟树市阁皂山风景名胜区凌云峰山口。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1111年,系石质拱桥。桥桥长7.3米,宽6.8米,为石砌单孔,呈半月形,拱高2.5米。桥身横砌长条方石,拱上再覆盖两条条石。桥面用等边方石成对角菱形铺砌。桥上两侧设石栏,由望柱、栏额、华板、地栿相构。望柱上雕刻莲花瓣、桥瓮内,东岸石壁上17道拱圈,每圈的第一块拱石,顺溪流雕刻楷书铭文: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阁皂山道众化缘信,人财物建此石桥至四年冬至日毕工谨题”。字大如斗,清晰可辨。鸣水桥是阁皂山八景之一。据《阁皂山八景记》载:阁水源处九龙。依势西流,至凌云峰口,冲崖直泻,咆哮如雷,水上横卧一桥,约一百年后,在南宋开禧年间始建亭于桥上曰“鸣水台亭”。亭台“清初焚毁”,因桥畔景色秀丽,且闻飞瀑之声,故桥曰“鸣水”。桥上台亭曾有“鸣扬万壑水击千岩”和“水流激石如飞雪,树影连山欲化云”对联。历代名人朱熹、文天祥、何中、吴澄、解缙等先后道此游览题咏、1987年重新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在26年鸣水桥被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塔前彭家传统村落隶属于樟树市刘公庙镇,坐落在刘公庙镇以南,樟树市以西。清嘉庆二年修建祠堂门楼,至清道光元年始修建宗祠,并镌刻有碑刻记载。该村距明清时期赣江中游的政治中心,临江府相距仅1公里,是历代临清商帮源地的核心区域,该村为形式单一的彭氏村落,现保存的古建筑绝大部分是名列临清商帮的彭氏族人所建。宗祠前由左、中、右三门楼组成,中门楼为清嘉庆二十五年建造,左、右两侧设次门楼为嘉庆二年建造,宗祠主体建筑为清道光元年建造,宗祠四周均有门楼墙(寨墙)环绕。除彭氏主宗祠外,彭氏共有五房,之下均又设有支脉本族祠堂,由于年久失修,已毁坏二房支脉本族祠堂,现仅保存三房支脉本房祠堂。…详情 ▷
大万寿崇真宫:前身是东汉道学家葛玄入山时所结的卧云庵,隋代称灵仙馆,唐宋时期不断更名为皂观、玄都观、景德观、崇真宫、万寿崇真宫,直至宋理宗6年,最终被皇室加赐为“大万寿崇真宫”。鼎盛时期“为屋一千五百间”,甚为壮观。现大万寿崇真宫在宋代原址上重建,含道观广场、灵官殿、祖师殿、昊天殿等建筑,坐落于阁皂山腹地,蔚为壮观。…详情 ▷
筑卫城遗址位于樟树市东南9公里的大桥乡洪光塘村东土岗上,是45年前江南先民的繁衍生息之地,江西省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载:该地“乡民筑城以自保”,因以得名。他比新疆的楼兰古城、古罗马的废培古城更为久远,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文明时期大型土城之一,2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筑卫城整个城址呈方形布局,规模庞大,保存完好,东西宽41米,南北长36米,面积约14万平方米,古城的残墙最高处约2多米,最低也有46米。城墙皆为泥土沙石夯筑,残墙上长满了野草,足以容三、四人并排行走。从筑卫城遗址的布局看,北邻赣江支流芗溪河,南接广袤的平原地区,内河水系由西向东贯穿全城,使内河与外河相通,城外又有护城河环流;以河为中心,河东面是生活区,河西面是当时的上层建筑,内城、外城轮廓清晰。筑卫城的发现,得益于江西省第一个考古学家饶惠元先生。1947年,他带着樟树中学的学生在大桥、观上、店下进行考古调查,走到城里,发现到处是石器、陶器,感觉这是古人生活的地方;他在解放初期写了很多文章,包括标本寄到北京,北…详情 ▷
国字山墓群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大桥街道办事处彭泽村委会洪光塘自然村西南,位于大姑山北坡余脉土岗上,赣江东岸的丘陵山地的西侧边缘地带,在其正东约2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筑卫城遗址,国字山墓群属于筑卫城遗址保护范围之内。国字山墓群是因盗墓所发现的。213年9月12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樟树市博物馆随即组织人员对国字山一号墓进行了初步钻探,可以初步判断为一座大型古代墓葬,时代为春秋至战国。为了对筑卫城遗址国字山墓群进一步了解,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14年到218年年连续对国字山周边区域进行了系统考古工作,发现了四座大型墓葬(编号14)及其附属设施等遗迹等,并对其中的1和3进行了考古发掘。考古勘探显示,国字山墓群均为双斜坡短墓道中字形竖穴土坑墓,有方形或圆形围沟(兆沟),围沟上有过道相连接,有单独墓园,墓园内还有外藏坑。正在发掘的一号墓面积达到23平方米;其他墓葬均达2平方米左右。国字山墓群的等级、规模、数量在江西目前发现的先秦时期墓葬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在我国南方地区同时期也是最有特色、十分罕见的…详情 ▷
位于樟树市区西南约24公里刘公庙镇庙下村东侧,雌溪上游。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记载:“樊城樊将军旧宅”,因以得名。1975年,在距该遗址几公里的横塘村出土了著名的商代龙足虎耳青铜鼎后,樟树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扩大调查范围时发现了樊城堆遗址。后来,通过樟树市博物馆、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广东省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先后三次发掘,出土文物丰富,遗址的时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商周时期。它的文化面貌,不但与樟树市境内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属同一类型,与新余的拾年山、九江的神墩、永丰的尹家坪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属同一类型,并且与湖南东部的岱子坪、广东北部的石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有许多相同之处。可见,它是一支分布在赣江中、下游,并与湘东、粤北有联系的原始部落。考古学者称它为“樊城堆文化”。该遗址高出周围稻田1至3米,南北长124米,东西宽11米,周长38米,面积1.2万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2至4米,是一处典型的土墩遗址。樊城堆遗址通过三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石镞、网坠、陶纺轮、石钻、砺石等;生活用具有杯、盘、碗、钵、豆…详情 ▷
昌傅太平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现有人类活动遗址,在栖梧山一带发现隋唐时期轮窑窑址.栖梧山窑址为隋唐时窑址,属丰城洪州窑系列,为研究我省瓷业发展沿革提供了丰富实物资料。…详情 ▷
古海位于被誉为中国药都、盐都、酒都的千年古城江西樟树境内,离樟树城区约4公里。在1亿45万年前,江西原是一片浅海区。地壳运动把局部地块隆起,形成了高山深盆,而江西樟树正处于盆地中央,所以周边残留的海水都不断往樟树这一深凹迁移汇集,并在长期干旱的气候条件影响下形成了沉积盐矿床。后来,地壳运动再次使江西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把这个巨大的沉积盐矿床埋到了千米地下,形成了储量达13亿吨的岩盐矿,沉淀了含有大量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盐卤精华。历经亿万年沉淀的盐卤精华,对于人体的健康来说具有非比寻常的功效。据科学检测,盐卤水中氯化钠占比在28左右,为盐养最佳比例,人体可自由漂浮。古海中富含的钠、钾、钙、溴、碘等4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则是顶级温泉的5倍以上,同时对皮炎、风湿、关节炎等45种以上的身体症状有明显辅助疗效,美容养颜瘦身效果则可达到99以上。更为神奇的是,在古海中漂浮1小时等于熟睡8小时,不但可以全面放松身心、消除疲劳、改善失眠,而且可以调节人体酸碱度,使人体远离亚健康,甚至有助生男孩。被誉为“世界首创古海养生旅游目的地”、“中国第一养生旅…详情 ▷
大观楼:位于临江镇县前街,始建于北宋淳化三年(992),尔后几经修缮,屡有改观。原名谯楼,系临江军、路、府署大门望楼,是江西省现存唯一规模宏伟的郡治头门旧址。整体为城楼式建筑,通高22.4米,登楼眺望,远山苍松,桔林农舍,江上风帆,城廊街衢,历历在目,故又名大观楼。1951年江西省临江荣复军人疗养院进驻后,将原县府旧址辟为院址,该楼遂成为院门楼。虽修缮时局部略有改变,但风貌基本如旧。26年公布为江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三皇宫位于中国江西省樟树市城区边街西12米处,占地36平方米,建筑面积889.83平方米,是一座宫殿式的砖木结构建筑,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三皇宫由正殿、神殿、左右厢房、里院、戏台、套间、客厅、膳房、寝室等部分组成,形似四合院布局,轴线对称,主从有序。大门呈八字形门楼,青砖平砌,中嵌青石、豆绿石,浮雕人物、走兽、翔禽、花卉、楼阁于石上。门楼上端竖镶“三皇宫”石匾,横镶“如游上世”石匾,门联为“历劫真师朝圣阙,终天草木载皇仁”。入宫门通道顶部为木构戏台,高2米,台面6平方米。台顶为藻井雕菱角形木作螺旋排列,正中镂雕隆起云龙,天花板以条木组成几何形纹饰,朱漆为地,图案贴金,色彩鲜明,造型美观。戏台面对正殿,中间为石砌方形场地,左右设长方形神殿,供奉文昌帝君、关圣大帝。正殿为歇山顶,通柱整齐排列,构架举拆较高,彻上明造,殿正梁载:“皇清光绪十三年丁亥洪岁孟夏四月吉立樟树药材行铺公建”。正殿供奉伏羲、神农、黄帝及扁鹊、华佗、张仲景、王叔和、王惟一、李时珍、叶天士、皇甫谧、葛玄、孙思邈等历代药王、医药学家塑像。用途三皇…详情 ▷
永镇塔又名永泰塔。位于樟树市城南偏西17公里的永泰镇。赣水河畔。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永泰团图载:“市前小港,明成化末,赣水暴涨冲决,遂成大江,因水势直下,建永镇塔以控下游”。当时村民建塔九层,为镇水患命名为“永镇塔”。系砖石结构。六边形,共7层,从下而上逐层递缩,高24米。清光绪十七年(1981)“辛卯风灾”,刮去塔顶,注入江口。乡民又捐资整修,由9级改为7级。至今塔身保存尚好。塔基系用灰绿色花岗石砌成。青砖作平台,砖上压印铭文,有“洪永昌修”、“洪永昌会公修”、“永镇塔砖”等。每层高3米,设6门,三虚三实,塔身眠砖垒砌,塔壁白灰粉饰,腰檐皆以青砖叠涩铺挑出,上盖青石吻鳌斜出联角,雕作翘式,下部吊挂铜铃,顶层以青石覆盖,顶部铜帽呈圆锥形。塔内中心竖一参天杉木柱,柱直径8公分,直通塔顶。各层设有井字木架四根,夹嵌木柱,使木柱与塔身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原塔内设有楼板、木梯,现已废。1984年公布为樟树市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清标彤管石坊位于樟树市区东南16公里处的店下镇堆上村北侧。该石坊是清咸丰四年(1854年)监生黄地衡奉皇上圣旨为其母、儒生黄士熟之妻李氏所立。石坊为四柱三间式,高8.3米,宽8米,全是青石构成。由长方形垫石、方柱、夹杆石、上下额坊、平板坊、石刻浮雕人物、斗拱等组成。其南面,下有“族表节孝儒生黄士熟之妻李氏”;中间两方柱上联,右有“雁志守深闺孤诣苦心堪微讲德”,左有“龙恩颁下里清风亮节永著贞珉”;再两旁方柱上联,右有“地接松山培本性”,左有“晴开阁岭显真操”等字。其北面,上有“恩荣”;中有“天中月心”;下有“族表节孝监生黄时衡之母李氏”;中间两方柱上联,右有“一片冰清坚贞久耐风霜烈”,左有“千秋石立远近传闻姓字香”;再两旁方柱上联,右有“井水无澜清澈底”,左有“松林耐冷节弥坚”等字。2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清标彤管坊”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太平圩会议旧址位于昌傅镇太平圩戴家屋(今太平小学),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召开“太平圩会议”的旧址。旧址有房屋3栋,正屋两栋并列,坐东朝西,通高6米,有天井和前后厅,面积437平方米;学屋一栋,名“惜阴书舍”,坐南朝北,与正屋相连,通高5米,面积62平方米。正屋后和学屋东侧有一大院,系民国初年建筑,保存尚好。193年1月22日,红一方面军由峡江到达黄土街、太平圩、罗坊圩一带,毛泽东住文昌宫(现太平小学)。23日总前委在戴家屋召开了“太平圩会议”,继续讨论红军的军事行动问题。25日,红一方面军总部由黄土岗转赴新余罗坊,并在此地召开了著名的“罗坊会议”,确定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最终完成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战略转变。…详情 ▷
樟树市义成镇太和村城湖组城湖古桥入选古建筑类文物,为该镇第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湖古桥是石梁泥状结构,桥体长35米、宽1.8米,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后期,至今有32多年历史,为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城湖古桥系山砂、石灰、糯米、红壤土、青石板、实木混筑而成,桥长51.8米、宽3米、高9.6米,有桥洞7个、桥墩8座。该桥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后期,至今有32多年历史,为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古桥对岸为城湖村民的祖茔墓冢地,现有清代古墓约2座樟树市博物馆已划定了城湖古桥方圆2米的保护范围,严禁在此区域建筑施工、倾倒废弃物、燃烧物品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而距离城湖古桥18米处、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该村宋家古桥,为宜春市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