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旅游景点

潼关

潼关景点照片

潼关旅游景点介绍

地理名词

  潼关,地理名词。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

潼关历史沿革

  潼关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唐书》载“古为桃林塞”。《左传》也有“文公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处瑕瑕,见山西猗氏县,守桃林之塞。”的记载。古人杜氏记载:桃林,在弘农华阴县东,潼关是矣。自函谷至斯,高出云表,幽谷秘邃,深林茂木,白日成昏。又名云潼关,亦曰冲关。河水自龙门冲激至华山东也。

  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东汉建安十六年(212年),曹操与马超、韩遂在潼关大战,潼关之名,始见于史。潼关关城始设于汉,在港口以南源上,即杨家庄附近。

  西晋永嘉三年(309年),晋朝南阳王司马模守关中,部将赵染以蒲坂降汉赵君主刘聪,刘聪使赵染等攻司马模于长安,战于潼关,司马模兵败,赵染长驱直入到渭南。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后赵武帝石虎攻汉赵的蒲阪,刘曜急行军救援潼关,石虎退兵。咸和九年(334),后赵河东王石生举兵于长安,讨伐石虎,石虎遣其子石挺为前锋,攻长安,石生遣大将郭权拒之,战于潼关,石挺败死,石虎奔还渑池。

  永和六年(350),前秦君主苻健,遣其弟苻雄率众自潼关入,此时后赵雍州刺史杜洪据长安,遣兵逆战于潼关北,败走,苻健遂入关中。永和十年(354),东晋名将桓温伐秦,不克,还自潼关。

  太元十八年(393),氐帅杨佛嵩叛乱,奔后秦。河南太守杨期等追之,败佛嵩于潼关。后秦来救,晋军撤退。义熙十二年(416),姚懿以蒲坂叛乱。后秦末帝姚泓遣姚驴屯潼关。

  义熙十三年(417),刘裕伐秦,前锋王镇恶自渑池径抵潼关,檀道济等自陕北渡河,攻蒲阪。姚泓使姚绍督军五万守潼关,又遣兵救蒲阪。沈林子谓檀道济曰:蒲坂城坚兵多,未可猝拔,不如并力争潼关。若得之,蒲坂不攻自溃矣。从之。姚绍出战,大败。绍复使姚鸾屯大路即三崤路也,以绝道济粮道。鸾分遣尹雅将兵战于关南,皆为晋军所败。绍又遣军屯河上以断水道,亦败走。刘裕寻至潼关,遂克之。刘裕自长安东还。

  夏王赫连勃勃图取关中,其臣王买德曰:青泥、上洛,南北险要青泥关,见蓝田县。先遣游军断之,东塞潼关,绝其水陆之路,三辅不足取也。赫连勃勃遂遣军向长安,而分命其子赫连昌屯潼关。义熙十四年(418),长安乱,朱龄石等奔潼关,赫连勃勃占领了关中。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遣兵北伐,雍州刺史、随王刘诞遣其属柳元景等自南阳北出,入卢氏,拔弘农,进向潼关,遂攻之。北魏戍主娄须弃城走,将军庞法起等据之。关中豪杰,所在蜂起,四山羌胡,皆来送款。等到王玄谟等自滑台败退,魏军深入,宋主以元景等不宜独进,皆召还。

  元嘉二十九年(452),复遣雍州刺史臧质,分道向潼关。魏人闻之,遣军屯守。

  北魏孝昌三年(527),莫折念生在关中起义,遣其党据潼关,既而魏复得之。未几,萧宝寅以关中叛,遣兵守潼关。魏主遣长孙稚等讨之。至恒农,杨侃谓稚曰:昔魏武与韩遂、马超据潼关相拒,遂超之才,非魏武敌也。然而胜负久不决者,扼其险要故也。今贼守御已固,虽魏武复生,无以施其智勇,请分兵自蒲阪而西。从之。稚遂克潼关,入河东。永熙三年(534),高欢入洛,魏主西入关。欢自追迎之,至弘农,攻陷潼关,进屯华阴。寻退屯河东,使别将薛瑜守潼关。宇文泰复进攻潼关,斩瑜。

  东魏天平二年,司马子如等攻潼关,宇文泰军霸上以备之。三年,复遣高敖曹趣上洛,窦泰趣潼关。欢军蒲坂,造三桥,欲渡河。宇文泰谋先袭其潼关军。关之左有谷,谓之小关。宇文深请选精锐,潜出小关击贼。从之。窦泰败走,欢军乃退。后周保定四年,宇文护约突厥共伐齐,护军至潼关,遣尉迟迥为前锋,趣洛阳。权景宣帅山南之兵时周人有荆襄之地。山南谓荆襄也,趣悬瓠见河南汝宁府。杨自邵郡出轵关邵郡,今山西垣曲县。轵关,见河南济源县。大象二年,尉迟迥举兵相州讨杨坚。坚遣将杨尚希将兵镇潼关。隋大业七年,移潼关道于南北镇城间角音阙兽槛谷,去旧关四里余。十三年,唐公渊济河而西,遣世子建成等将兵屯永丰仓见华阴县,守潼关,以备东方兵。屈突通自河东引兵趣长安,为唐军所拒,东保潼关北城,与唐相持。

  隋大业七年(611年),移关城于今杨家庄南城北村一带,与汉代关城南北夹峙,形成两座关城,形势更加险要。唐天授二年(691年),潼关又从塬上北迁到源下,沿河辟路,也就是潼关。历代各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在这里驻屯重兵,设关把守。潼关,经宋、明以来多次修葺,保存尚好。西门有明代建筑的门楼,俗称“樵楼”,宏伟壮观。

  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古潼关门户金陡关横额上,有清乾隆帝手书“第一关”三个大字。《山海关志》中有云:“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1703年10月,康熙皇帝视察“大河上下”,从山西乘船过黄河至风陵渡进入潼关,仰望巍然的古城墙,惊叹不已,不禁为之倾服。在行宫住下后,即作《渡黄河潼关驻跸》诗一首,称潼关为“天下第一城”。汉潼关城位于今潼关县城北村南。

  到隋大业七年(611年),移关城于南北连城间的坑兽槛谷,即禁沟口。唐朝天授二年(691年),又迁隋潼关城于黄、渭河南岸。宋熙宁元年—十年(1068年—1077年),遣侍御史陈洎扩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千户刘通筑城,明洪武九年,指挥金事马增修城牌“依山势而曲折”筑城墙,后称明城。清朝增修扩建,北临黄河,南跨凤凰、麒麟二山,东断东西大路临黄河南延上麒麟山;西断东西大道靠河南沿上象山。城门开六处,每处各有两洞,中有瓮城相连。东门称金陡,先名“迎恩”,后改“平藩两陕”;西称“怀远”,后改“控制三秦”。南门有两个,东边的称作上南门,先名“凌云”,后改“麟游”,再改“览山”;西边的称下南门,先名“迎薰”,后改“凤□”。北门也有两个,靠西边的是大北门,先称“吸洪”,后改“霸英”。南北水关门有两个,南边北门筑闸楼七间,里设天桥;北边门筑闸九间。六大城门,除南门无楼外,东西城各有两个。潼水穿城而过,经潼津桥注入黄河。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修筑潼河大桥。城内建有金陵寺、钟楼、望河楼、吕祖庙、阅书楼、象山祖师庙及牌坊、楼阁多不胜举,古称“金碧辉煌,映映川原”。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隔河炮击,飞机轰炸。国民党军队借修筑工事之机,拆毁大量建筑物,西城门楼和箭楼被焚。解放后,党和政府又拨出专款,对县城部分建筑物又进行了修复。不过,五十年代末,中央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古城属水库区,潼关城建筑物被拆除,潼关县城南迁十余公里,但是黄河的水始终没有淹到老古城,现仍有不少居民在此居住。

潼关教育文化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共组织实施省级科技重点项目4项,市级科技重点项目7个。其中“350吨/日焙烧尾渣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项目列入省“工业攻关”计划,“新细粒金重选装置的应用及推广”项目列入省专利产业化项目。向上争取资金35万元,组织实施县级计划项目22个,重点扶持建设县级科技项目3个,其中研发申报的“一项构成黄金创新重选技术体系的技术发明”荣获渭南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加强教育建设力度,制定了《潼关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投资303.66万元,完成太要、代字营两乡镇及县中心幼儿园的改扩建任务;加快四知小学项目建设力度,完成了项目建设“三通一平”;建成青少年活动中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为城区中小学每个班安装了电视电脑一体机,实现了城区义务段中小学180个班和潼关中学20个教学班的全覆盖。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年末全县拥有教师人数1921人,较上年增加163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975人,小学专任教师946人。2011年,全县高考一本上线211人,万人比率排名全市第三;二本上线486人,三本上线1205人,万人比率排名全市第四。

  文化事业繁荣向上。2011年末,全县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5个,文化馆面积1200平方米。图书馆1个,面积1180平方米,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4万册,是上年的2倍。2011年建成农家书屋31家,村级文化活动室1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级服务点34个,农民体育健身场所8个。组织承办的“两会专场综合文艺戏曲表演”、“唱红歌颂扬延安精神,唱赞歌颂扬改革开放,唱家乡颂扬美好生活”、“高桥乡群众戏曲演唱会”、“华府天下”杯秦晋豫黄河三角羽毛球交流赛、“英皇杯”桌球大赛等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卫生事业再上新台阶。2011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序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全县13所医院、卫生院和83个村卫生室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92人,全县每万人拥有技术人员数达到50人以上。其中医生231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561人。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达到11.12万余人,参合率达96.95%,152049人次享受了合作医疗补助,补助金额达2311.89万元。

潼关特色小吃

潼关潼关酱菜

  “潼关酱菜”是渭南市名扬四海的传统名优特产,由潼关县酱菜食品厂生产。它以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外形美观,红褐透亮,色泽鲜润,酥脆鲜嫩,咸中有甜,笋香浓郁,酱香扑鼻,食之开胃,风味独特,耐于长贮,最宜佐餐而闻名遐迩,素有“十里放香”的美誉。

  潼关酱菜营养丰富,富含脂肪、蛋白质、氨基酸、粗纤维、糖分、氮化物、铁、磷、钙等多种营养成分。并有促进食欲、壮健身体之功能。

潼关卤烧鸡

  潼关驰名小吃—卤烧鸡,是制作能手贲秃娃的产品。秃娃又名贲忠胜,年轻时无职业,旧社会染上了吸食鸦片的嗜好,家有四口人,日子贫困,家贫如洗。后有友人苏跛子(医生)为他传授卤蒸烧鸡制作方法。该人立志好学,并热心从事这一行业,于1924年(民国十三年)开始与其妻精心制作经营这一小吃,在潼关享有50年之声誉。

  该产品最大特点是:肉酥、味鲜、色美、虹好,调料得当,干净卫生,在同行中一直名列前茅,博得当地顾客和各界人士以及外来客商的喝彩称赞,每日供不应求,成为潼关小吃的热门货,曾远销国内各地,如河南、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每月都有十多次外来客商前来定货。当时由于条件有限,曾用土办法包装,例如利用亚细亚煤油桶用白碱水洗刷干净,每桶盛装六只烧鸡,由客商亲自监制,焊封桶口,运销外地。

潼关砂子馍

  砂子馍、饽饽馍又称石子饼、石头馍。选用拇指头大小的鹅卵石,放在生铁锅里用旺火烧焙,待锅底烧红、石子冒烟后,取出部分石子,把擀好的面饼平放在锅里的石子上,再用取出的石子覆盖在面饼上。约四、五分钟左右,透体金黄、葱香四溢的砂子馍即成。

潼关地理环境

潼关地理位置

  潼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端,居陕、晋、豫三省交界处。东接河南省灵宝市,西连本省华阴市,南依秦岭与本省洛南县为邻,北濒黄河、渭河同本省大荔县及山西省芮城县隔水相望。界于东经110°09’30”—110°25’32”,北纬34°23’30”—34°39’00”之间,南北长28.4公里,东西宽约24.6公里,总面积526平方公里。潼关县是陕西的东大门,是连接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捷。居西安、太原、洛阳三大城市经济辐射圈的中心。程控电话城乡均已开通。移动通讯与世界联网。

  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远大。境内金、银、铅、铁、铜、花岗岩、大理石、石墨、石英石等矿产十分丰富,有中央和地方所建金矿20余个,黄金采选、生产、加工已具有规模,年产黄金近20万两,是全国第三产金大县。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潼关已成为西部开发的桥头堡,陕西省的东大门。随着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深入贯彻和省委、省政府“一线两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潼关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一县两区”的新构想,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南部山区抓黄金矿藏的深部勘探和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保龙头,争取全国金城;中部抓生态环境建设营造绿色文明和畜牧养殖业发展,保民富,扩大林牧业规模;北部抓人文历史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深度开发,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潼关地貌

  地貌南高北低,跌宕明显,呈台阶状。由南向北分为山地、残原沟壑和黄、渭河谷三种类型。

  秦岭山地

  主脉自西向东,支脉分向南北,形成大小峪道,山高坡陡,峰峦叠障,岩石裸露,土层浅薄。

  境内秦岭山脉,东起西峪,西至华阴县蒲峪,土地面积176.6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9.7%。海拔高程,东部700—2100米,西部1000—1800米,平均高程1500米。

  地面坡度,东部15%,西部10%。南北地质断陷,峡谷幽深,形成西峪、东桐峪、善车峪、太峪、麻峪、蒿岔峪、潼峪7条峪道,各长15公里左右。此外,自东而西有长5公里以下的大峱峪、小峱峪、小淤沟、马峰峪、党家峪、翟家峪、立峪、玉石峪、后沟、鹿岭沟、辘把沟、心底峪、马驹峪、贠陈峪、七岔峪、翎峪、哲园峪等146条小峪道。

  建国后,利用山区自然优势,发展林牧业,护林防火,封山育林,营林造林,保护牧草,砌石埝,修梯田,荒滩造田,溪流灌溉,改善山区农业条件。本区面积26.50万亩,耕地面积4018亩,占全县耕地的2.11%。有效灌溉面积410亩,占山区耕地10%。宜林地16.7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3%。其中:有林地9.54万亩,占宜林地面积57.13%;天然草地8.36万亩,占31.5%,已利用3.02万亩,占35.1%;非生产用地1.03万亩,占5%。林、草、矿产资源丰富,正在开发利用。

  黄土台原沟壑

  原面南高北仰,黄土覆盖深厚,长期洪水冲蚀,形成原高沟深、陵谷起伏的台原沟壑地。

  本区台原沟壑地东起牛头原东端,西连华阴县孟原,土地面积194.7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43.8%。原面支离破碎,沟道一般南北走向。长度在1公里以下的沟道716条,共长207.13公里;1—3公里的77条,共长111.69公里;3—5公里的13条,共长46.2公里;5公里以上的14条,共长116.77公里。全县共有沟道820条,全长481.79公里,沟壑密度为1.08公里/平方公里。沟深100—180米,沟原面积比例为7∶2。因形态与成因的不同,可分为一级台原、二级台原、原间洼地三部分。一级台原海拔高程530—610米;二级台原550—900米;原间洼地400—700米,原面坡度1—3度。因受通洛川、禁沟、列斜沟、远望沟、铁沟的切割,自东而西,形成代字营、南头、寺角营、王溪屯、吴村、高桥六道残原。

  这里为粮、棉主要产区,有耕地17万亩,占全县耕地的86.79%。沟壑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发展林、牧业。果园面积6217亩。宜林地3.64万亩,其中有林地1.96万亩,占宜林面积53.5%。

  黄渭河谷

  黄、渭河历经冲刷,河床下降,形成河谷。沿河东西展布三级阶地,地面平缓,地下水位较高,一、二级阶地常被洪水淹没、冲塌。

  黄渭河谷包括黄、渭河的河漫滩和黄渭河南岸狭长阶地,土地面积73.5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50%。河漫滩土地面积5.6万亩,耕地2.7万亩,分布在黄河右岸以及渭河北岸的夹角地带,海拔331米。黄渭河南岸发育有一、二、三级阶地,一级阶地分布在小泉、公庄村北。因河床升高,与河漫滩界限极不明显。二级阶地分布在吊桥、花园、十里铺一带,海拔高程340—350米。三级阶地分布于西廒、上寨村、凹里村一带,海拔410—450米。

  这里除河滩外,有耕地1.75万亩,其中水浇地9300亩,占耕地53%,是发展种植业和水产业条件较优越的地区。

潼关气候

  潼关属暖温带大陆性雨热同季的季风型干旱气候。南北差异大,光能资源较充足,热量和降水量偏少,时空分布不均。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年平均风速3.2米/秒。

潼关其他介绍

  “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这个重要的兵家之地正如杜甫所言是“艰难奋长就,千古用一夫”。位于陕西东部渭河下游、旧潼关县港口镇东南的黄河边上,与崤函古道东口的函谷关遥遥相对,守卫着这条古道要津的西口。历史上因其守望着崤函古道中百余公里的桃林而又称为桃林塞。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今日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潼关八景,是潼关地区能够欣赏的八处胜景。八景是雄关虎踞、禁沟龙湫、秦岭云屏、中条雪案、风陵晓渡、黄河春张、谯楼晚照、道观神钟。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潼关”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潼关”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