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旅游景点

绥德师范

绥德师范景点照片

绥德师范旅游景点介绍

县级绿色文明示范学校

  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又称: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是一所红色历史底蕴深厚的学校。学校创建于1923年,原名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4年夏,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西北革命的播火者、著名的人民革命教育家李子洲任校长。当年初冬,陕北第一个中共党团组织在此创建,学校成为西北革命的活动中心。1934年学校更名为“陕西省立绥德师范学校”,1941年2月学校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接办,更名为“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学校”。解放战争后期与绥德分区党校合办;1950年5月学校更名为“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2017年7月24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绥德师范学校并入榆林学院,保留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校牌并且增挂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校牌。2019年4月1日,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成立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管理委员会。

  据2019年9月校区官网显示,绥德师范校区占地108亩(实际学校总面积为120亩),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4万平方米。校区拥有教学楼、公寓楼、礼堂、餐厅、图书馆、办公楼、教师公寓、体育场、篮球场、靶子场、师苑广场、花园、等设施。

绥德县师范学校办学历史

  绥德师范·革命的摇篮这是一所有着光辉革命历史的学校,这里是陕北共产党的发源地,正是当年绥师的师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广泛传播,也彻底改变了这块土地的命运。1923年5月,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简称四师)在绥德正式成立。1924年夏,李子洲就任四师校长,辞退了旧教职员工中的封建腐儒,从北大、北师大等处聘请共产党员王懋廷、王复生和进步知识分子田伯荫、杨明轩、常汉山等人到四师执教。他们大刀阔斧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以“求学勿忘革命,革命勿忘求学;如求学而忘革命非真求学,革命而忘求学非真革命”为宗旨,将马列主义列为重要的教育内容。1924年11月,陕北第一个党组织在四师成立,党团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点燃了陕北革命的星星之火,四师成了陕北有志青年最向往的地方。这引起了反动派的恐慌和不安,短短几年时间,四师屡遭封闭,最长的一次,时间竟长达三年半之久。1934年,停办三年半的学校恢复办学,并更名为陕西省立绥德师范学校(简称绥师)。如今,绥德师范的校史馆就建在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的校园内,这所学校的前身就是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除了传播马列主义,四师时期,学校强调要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星期天要组织学生轮流到附近的农村做宣传和调查工作,并且形成了制度,长久保留了下来。仅1943年到1945年,《解放日报》就对绥师学生的下乡活动报道过5、6次。当年好多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依然不过时。进步的思想加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从绥师走出去的革命青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校史馆里一份1947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当时绥师自动报名参军的学生有56名,占在校学生总数的40%,其中女生15名,占当时女生总数的86%。他们先后为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学校找到资料的烈士就有73名。一串串数字就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

  建校以来,绥德师范为中国革命和教育事业培养了万余名优秀人才,享有“革命基地,教师摇篮”的美誉。全国解放前,培养的学生大多走上了革命道路,刘澜涛、马文瑞、安子文、张德生、白如冰、张达志、贺晋年、汪洋、白介夫、柳随年等近30位同学,后来成为我党、政、军的高级干部;白明善、王兆卿、贾拓夫、艾克藩等40名同学,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著名作家柳青,爱国女杰杜岚,外交家安致远和以刘森民为代表的大批艺术家,在不同的岗位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全国解放后,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多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及教学工作,为陕北地区,特别是榆林市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绥师的发展:毛泽东、习仲勋、刘澜涛、马文瑞曾为绥师题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在任国务院总理期间,对绥师的发展也给予关注,曾作过批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国务委员迟浩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佩云、许嘉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绥师80周年校庆题词。北师大党委书记程建平为绥德师范学校题写了:“师范大学的光荣”。北师大文学院党委书记康震为绥德师范学校题写了:“绥德之光”。

绥德县师范学校文化传统

绥德县师范学校教学理念

  学校努力构建一支具有远见卓识和实干精神的校领导班子,一支忠于职守,勇于开拓的中层干部队伍和一支团结争先,乐于奉献的教职工队伍。由于全校上下同心协力,已经形成教风好、学风浓、校风正的良好的态势。

绥德县师范学校校训

  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求学勿忘革命,革命勿忘求学。”是李子洲校长在我校初创时期所确立的办学思想,并指出:“如求学而忘革命非真求学,革命而忘求学非真革命”(陕西人民出版社《杨明轩》第118页)。从此,“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便成为学校的灵魂——在革命时期,“革命”的目的是“救国”;在建设时期,“革命”的目的是“强国”。时代在发展,但其灵魂是永恒的。

绥德县师范学校校风

  和谐务实奉献进取

  “和谐”是一种氛围,是要实现人与人(干群、教工、师生、学生)之间、人与物(与校园环境、办学设施等)之间、学校与家庭和社会之间和谐相处、和谐发展;“务实”是一种作风,唯务实才能取得实效,事业才能发展;“奉献”和“进取”突出的是一种精神,精神就是动力。要实现学校的发展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倡导和营造“和谐务实奉献进取”的良好校风。

绥德县师范学校教风

  尚德博识教书育人

  “教书”是手段、是途径,“育人”是责任、是目的。培养学生的人格,更多的是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故要“尚德”;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则有赖于教师广博的学识和教给学生知识技能的能力,所以必须“博识”。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倡导和营造“尚德博识教书育人”的良好教风。

绥德县师范学校学风

  勤学善思协作求真

  学生的成长要实现全面发展,包括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精神追求两个方面。“勤学”和“善思”,是学习的精神和方法,是获得服务社会的能力所必备的;“协作”和“求真”,则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因此,学生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形成“勤学善思协作求真”的良好学风。

绥德师范其他介绍

  绥德师范的前身是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4年在李子洲等0人的争取下,由国民政府在原绥德雕山书院的基础上创立。四师的创建,成为绥德乃至整个陕北地区革命的领导中心,同时也为陕北革命培养了大批后备力量。大革命失败后,四师几经反动派洗劫,但始终是绥德地方党组织活动和领导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主要阵地之一。1940年绥德解放,边区人民政府接管四师,并将四师更名为绥德师范学校,此后绥师一直是边区政府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

  2000年7月15日,西北革0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同志为绥德师范学校题词:“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学校:革命英才的摇篮”。

  2000年6月10日,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学校秋三四班及三二班校友、-同志的夫人齐心同志重返母校时,满怀深情为母校题词“西北革命策源地”。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绥德师范”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绥德师范”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