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救生堂是福州九案泰山十三堂之一,主神为闾山监雷法主董法师。董奉、三国时代福州侯官人,名医,治愈病人只要求对方在宅子周围种下杏树,年久成林。被后世道教奉为神明。庙为三开间悬山顶,从左向右依次为临水宫、救生堂和感应境(改建为两层的小楼),救生堂梁架做出卷棚拜亭,悬挂匾额“威灵显应”,右书“杏林春暖”。大殿有珍贵壁画,为横街著名画师李道环所绘制:左侧粉壁上画的是徐中军、罗、雷、童法将、金仙童。右侧的是逢都督、田、耳、吴法将、善仙童。香炉、元宝和神轿均为旧物。该庙原位于茶亭街西侧、洗马河南侧的河上村,27年底因仁德路建设被拆除,新庙在白马南路,壁画被精心揭下妥善保存移到新址。219年7月25日被公布为台江区第三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陈文龙纪念馆位于台江区下杭路,总占地12平方米,恢复了“海神”陈文龙尚书庙原有的亲水性特点,保持明清建筑形制和风格;有康熙、嘉庆、道光皇帝的三方御碑和9方总督、巡抚等褒扬陈文龙的牌匾;有乾隆到民国时期的14方石碑刻;有41斤重的乾隆年间铸制的镇庙狮钮铁印等,形成了集民俗、宗教、旅游活动为一体的新景观。陈文龙(公元12321277年)原名子龙,字君贲、德刚,福州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宋咸淳五年(1269)戊辰科状元,宋度宗赐名文龙。因丞相贾似道爱其文,对其极为赏识器重,但陈文龙并不以为然。后由于陈文龙刚直不阿、为官清正廉洁、处处以社稷为重、正直敢言。(126年)忽心烈被拥立为大汗,此后元军开始攻宋,从(1267年)元军主帅阿术开始进攻襄阳直至(1273年)襄阳失守后,陈文龙上书痛责贾似道用人不当,并请罢黄五石、范文虎、赵潜等人。贾似道大怒,将陈文龙贬官抚州,又指使台臣季可上书弹劾陈文龙。但不久,范文虎投降元军,贾似道率兵13万开抵芜湖,结果兵败鲁港,赵潜却最先逃跑,导致其余守将弃城而逃。贾似道后悔未听陈文龙所言,再次起用陈文龙为左司谏,迁侍御史,再迁为参知…详情 ▷
白龙庵位于台江区苍霞街道白龙路门牌,为福州九庵之一。始建未详,重建于清光绪丁末年(197年)。从北向南,占地面积56平方米。庵正门石横额:“白龙武圣庙”,小门额:“文经”、“武纬”为匾,现存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穿斗式构架单檐歇山顶。门窗雕饰精美。庵内石柱存“光绪丁末季春吉旦八社绅耆董事同拜”等楹联题刻。1988年公布为台江区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耿王庄原是清初靖南王耿继茂的别墅,称“耿王庄”。耿继茂卒,其子耿精忠袭职,因其自号“南公”,仍用“耿王庄”之名。后因耿精忠配合吴三桂等起兵叛清,康熙十五年(西元1676年)兵败受碟刑而死,其别墅也没于官府。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把南公园改设为桑棉局,提倡百姓发展蚕桑,一时桑树成荫,纺织业发展。左死后,乡人在园左大王庙附近建“左公词”。光绪年间,王凯泰督闽,又将此地改为“绘春园”,为官绅遊宴之所。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此处辟为公园,因其位于城南,故名“城南公园”,民间俗称“南公园”。园内台榭参错,林木荫郁,有黄花岗烈士祠、桑拓馆、荔枝亭、藤花轩、望海楼、藕池诸胜。民国八年,人民群众出于爱国热情,发起日货运动,成立国货促进会。该会在园内建立“国货陈列馆”,并立石碑于馆侧,上刻“请用国货”四个大字。今日的国货路即由此得名。抗日战争时期,福州两次沦陷,南公园被日本人破坏,建筑大部分被毁,一片荒凉。六十年代初,南公园逐渐修复,移福州一中原凤池书院文昌阁牌坊(也称“东井津”牌坊)为园…详情 ▷
福州志社旧址[白马南路11号·1924年·区文物保护单位]1924年,诗人翁心组、蒋逢年、张鹤廉等组织“福州志社”。同年九月,福份捐资在大庙山建楼,作为志社办公和社人赋诗吟唱的场所。旧址占地面积283平方米,坐北向南,双层砖木结构,面阔12米,进深8米。墙基嵌碑3通,黑页岩质,分别是:《志社新建诗楼记》,林苍撰、萧梦馥书,高1.29米,宽.64米,民国13年(1924)九月立;《志社诗楼碑记》,唐瀚波撰、陈谦拟书,高1.264,宽.65米,民国13年(1924)九月立;《志社诗楼记》,陈衍撰、洪亮书,高1.325米,宽.64米,民国19年(193)九月立。碑文内容记载组织志、建造诗楼和志社活动等情况。…详情 ▷
中共闽浙赣省委太平山联络总站旧址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太平山山仔里16号。1944年,为贯彻中共华中局关于“掩蔽精干、积聚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坚持武装斗争和白区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中共福建省委和中共闽江工委决定在福州设立地下交通联络站,加强与各地委的联络。经过周密考察,最终选择了在省委机关负责电台工作的高振洋胞兄高振云的潭尾街同和杂货行作为据点。省委先后派出苏华、饶刚生、陈德义、魏雪馨、陈辉明等人来福州负责联络和开展城市工作。1946年上半年,发展了宋子云、高振诚加入组织。不久,由于对敌斗争的需要,联络总站移至宋、高的家乡太平山(山仔里)。此后,太平山(包括潭尾街、山仔里)交通联络总站成为党在恢复城市工作时期接待和掩护省委、地委主要领导干部的来往、住宿,并负责他们保密保卫的常设机构。联络总站建立后,主要工作先由饶刚生负责,后由宋子云接替,高振诚协助。首先是积极发展党组织。1946年,发展了高振淙、高振波、高振枢入党,并动员他们上山参加武装斗争。1949年7月前后,又陆续发展了12人入党。第二是大力开展地下工作。一是做好省委负责同…详情 ▷
星安桥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双杭街道星河巷。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清嘉庆十年(西元185年)、光绪十六年(西元189年)、宣统二年(西元191年)和民国4年(公元1925年)多次重修。石构,二墩三孔,不等跨,墩船形,桥长1米,跨长18米,宽2.1米,已淤塞两孔,桥梁二侧石板有“乾隆丙午新建”、“嘉庆乙丑年重修”、“垂裕堂张重修憔善社监督”等题刻。周围环境破坏较严重。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星安桥曾经是福州著名的“南台十景”之“三桥渔火”中的一桥。据传,当年星安桥是入福州城的重要通道之一。古时从仓前山龙潭角搭渡过闽江,在苍霞洲渡头上岸,星安桥是入城通往陆路的唯一通道,上龙岭顶,分路入城,或西去洪塘。那时候,三桥周围聚居了无数的渔民。夜晚,从桥上远眺,万家渔火闪烁,水天相照。明代有诗人写诗赞道:“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部帆樯近半牛。”可见,当年这里的夜晚景致美不胜收。…详情 ▷
闽江轮船公司党支部旧址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中平路151号(原79号)。1945年夏,中共福建省委决定成立闽江工委,派庄征到福州开展城市工作。当时担任交通员的张章淦曾利用其叔父张依铀在闽轮修造厂当工人之便,在工人中积极开展活动。苏华等鉴于闽江航线在沟通福州与闽北的南平、古田、建瓯根据地等方面的重要性,十分重视在闽江轮船公司内部发展组织,并要求梁宝通注意发展船上的党员。根据上级指示,梁宝通先后在“开封”“西藏”“兰州”号客货轮上当助机,将伊立惠、陈梅惠、姚连香3人吸收为中共党员。1946年经批准成立党支部,梁宝通为支部书记。闽江轮船公司党支部成立后,在团结带领群众反对国民党派的斗争中,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党支部先后发展党员18名。闽江轮船公司地下党支部是抗战胜利初期中共福建省委直接在福州产业工人中建立的一个基层党组织,党支部和上级党组织十分注意加强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为党的事业作出积极贡献。闽江轮船公司党支部的大多数党员都在福州至南平的客货轮上担任司机、副机、助机和水手的职务,使这条水上航线成为安全可靠的“地下航线”,多次完成了组织上…详情 ▷
闽清会馆原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帮州街道后田新闽街(原新闽街61号),24至25年新闽一带拆迁,会馆被迁建至现址(三保直街白马河畔)。会馆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后由闽清籍华侨募捐,黄乃裳曾主持修建。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54平方米。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四间,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前廊有一对长3.75米,直径.67米青石龙柱,雕刻精美,上有“虎丘黄公建”、“气同治丁卯年”的款识。保存较好。1988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福州市双虹小学革命史迹陈列馆位于福州市台江区菜园墩42号。双虹小学创办于1928年。它的前身是创建于清朝中叶的双虹书院,1933年曾一度改名为劳动小学;后为避免暴露政治倾向,仍恢复原名。福州解放后,改称沧洲小学。21年,经批准复名为双虹小学。双虹小学是一所富有革命传统的学校,是福州地区较早燃起革命火种的地方,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福州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1926年冬,当国共两党合作组建的北伐军进军福州时,台江后洲一带的林亨元(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常委)、郑太初、阮宝清、林春钦、王仰前等参加了国民党,并组织了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取“以天下为己任”之义,命名为青年任社,推选林亨元为社长、林春钦为组织部长、郑太初为宣传部长,社员有蔡训忠、王书锦、王仰前、阮宝清等2多人。青年任社大力支援北伐军入闽,他们上街、呼口号、贴标语,宣传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大批革命志士遭、被屠杀。当“青年任社”被迫停止活动时,林亨元等人毅然脱离了国民党。1928年,林亨元、郑太初、蔡…详情 ▷
东金寺位于台江区苍霞街道白龙路45号。从北向南。总占地59平方米。寺正面为福州地区祠庙常见的三门牌楼门墙,中央石库门上方嵌有“东金寺老泗佛”和“重建东金寺”匾额,左右小门额“梵宇”、“禅关”刻石。门内为戏台,雕刻精美,上方有精美的藻井,后檐有反宇。两厢有钟鼓楼。戏台对面为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双坡顶,砖砌封火墙。殿内存留部分楹联。木构件雕饰较完整。据说东金寺始建于明天启年间,重建于清咸丰五年(西元1855年)。1988年,东金寺公布为台江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万寿头陀寺也称万寿寺或头陀寺,原在福州市坞尾革新街。坐北朝南,正面为福州民间祠堂常用的屏风式牌楼墙;门内为主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九架梁,穿斗与抬梁结合式木构,硬山封火山墙。左右为观音阁、关帝殿,内供佛圣和王法助禅师塑像。寺旁原有大士、武圣两楼,今均废。元大德七年(西元133年),福州万寿寺僧人法助请旨创造石桥。至治二年(西元1322年)大桥竣工,此时法助师已圆寂,民间为纪念法助师,以师生前所居万寿寺为桥名,曰万寿桥(仓山区文保单位,已被福州市政府拆毁,时任市委书记赵学敏),并于江边大桥附近创建头陀寺以为纪念。寺内立有《头陀寺法助禅师赞》碑,碑文日:“仁哉我师,功德堪思。台江观海,善愿心持。十方普渡,辛苦不辞,架桥叠石,再世成立。往来行旅,络绎奔驰。昔忧险阻,今乐坦夷。其利溥也,施及来兹。是宣享祀,在此江湄。”岁月沧桑,万寿寺废,民间渐将两寺混一,乃成万寿头陀寺。万寿头陀寺经明至清朝,几濒圮废,几经重修。光绪九年(西元1883年),乡绅陈承裘、高廉远等募资重建,同年为西禅寺下院。抗战军起,福州沦陷,寺钟等文物被毁。“文革”期间,庙宇被占…详情 ▷
永德会馆位于台江区田垱社区硋埕里2号,中西合璧式建筑,原为永春、德化两县商人在福州建立的商帮和同乡会活动场所。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光绪间重修,民国2年(1931年)再次重建,均为两县在榕商帮集资所建。永德会馆中的“永德”为永春、德化两县的简称。名称的由来与福建省区域建置沿革相联系。清初沿袭明制,永春、德化两县均隶属泉州府。雍正十二年(1739)升永春县为福建布政使司直隶州,德化县归永春州管辖。两县地域毗邻,且所产陶瓷(永春县与德化县相邻的部分乡村也产陶瓷)成为省内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共同的经济利益把两县商贾紧密联系在一起,“永德堂会”、“永德会馆”、“永德同乡会”先后建立,不仅在省城福州建有永德会馆,在境外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也建有永德会馆。永德会地处星安桥与三通桥之间,与上下杭街连片,距中亭街不过百米。门前星安河环绕,设有道头,交通运输通江达海,并可沿大樟溪上溯达德化水口。南台是福州的商贸中枢,万商云集。明清至民国时期,来自各省及省内各州县商人先后在南台建会馆3多座,联系广泛,推销商品十分有利。福州开埠后,仓前山一带洋行林立,不少外国商人直接到…详情 ▷
下杭路曾氏祠堂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下杭路196号,该地原为王莲莲丈夫郑诚家族所有,后售予清末民国福州第一大纸行老板曾文乾。曾购房后由其堂弟曾文敏督工建造曾氏祠堂,为福州较有代表性的家祠建筑之一,后被攀附为曾巩后裔祠堂。该曾氏家族,原是从长乐感恩村迁来。祠堂建于民国14年(1925年)。坐北向南,原有两进,首进临街为商行形式,以供出租。二进为祠堂正座,依次有门厅、回廊、祠厅,祠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周围用封火山墙。大木架横梁跨度大,石柱题刻楹联多处。门墙上有“南丰衍派”、“出孝”、“入娣”等横额石匾。保存较好。沿街建筑东侧另有一侧落,首进为一专祠。曾文乾乐善好施,办了“纸帮救火会”附设在专祠的前部。约在1947年,曾文乾长子曾希骥(又名曾万宜)将祠堂办了“四端中学”,同三座祠堂房产(上杭路、潭尾街、宫左社)归作校产;其同父异母的胞弟曾万颐任教务主任,其他教职员多是有亲缘关系。解放后,党和政府对“私立学校”进行调整,“四端中学”与三座校产房屋并入福州四中,其胞弟曾万颐安排任福州四中教务副主任,其子曾乃尧、长孙曾天寿安排为职员,其堂叔…详情 ▷
福州店员总工会旧址武圣庙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上杭龙岭顶39号(原12号)。台江区上杭由于地处闽江下游北岸,支流纵横,具有水运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货栈、商行、名店、老铺等商家十分繁茂,生意红火。但商界良莠不齐,一些不良商家惟利是图,投机取巧,牟取厚利,欺压顾客;与此同时,不良商家置店员的合法权益于不顾,随意撕毁合同、克扣薪金、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时间,由此引起劳资矛盾和纠纷的事件屡有发生。为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1927年1月,共产党员陈碧笙、蔡珊等人受中共福州地委的指派,在上杭大庙山龙岭顶武圣庙内成立福州店员总工会。店员总工会成立后,组织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有钱庄、百货、颜料、布匹、药品、纱布、土产、米业、糖业、茶业、纸业等近4个行业的店员加入,人数达万余人。店员总工会属下的各行业工会发动店员和工人开展提高政治待遇、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的斗争。并与国民党和不良商家勾结成立的官办黄色工会——福州总工会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这一斗争具有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相结合的特点。1927年3月9日,店员总工会曾发动3多名店员和工人参加中共福州地…详情 ▷
青年会地下秘密交通站旧址位于福州市台江区江滨西大道357号。191年,62岁的闽籍爱国侨领黄乃裳接任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会长后,为让青年会成员有个固定的活动会所,便于联络各界人士,黄乃裳亲自捐款45元以购置地皮,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捐资12万美元,用于建筑费用,于民国5年(公元1916年)在台江苍霞洲选址建造成福州基督教青年会所。会所大楼濒临闽江万寿桥畔,规模宏大,气派非凡,曾是福州近代最早、最大的一座综合大楼。抗战胜利后,中共福建省委在该会所41号房美国新闻处驻榕特派员办公室设立了地下秘密交通站,成立了特别支部,支部书记由福州市委书记孙道华兼任,成员有傅孙焕、陈文相、蔡龙同。在青年会41、43房住过的有闽浙赣区党委书记曾镜冰等。1948年下半年,中共中央社会部福建负责人谢筱迪来福州时,也是先住在青年会。地下党员蔡龙同是地下交通员、联络员,他是美国新闻处的驻榕特派员,利用美新闻处公开职务,掩护党的高级干部,联络特别支部的其他成员,敌人的机密,为党的地下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会所占地面积3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156平方…详情 ▷
汀州会馆原位于福州台江区义州街道长汀路,1999年因道路改造,迁建至现址台江区白马南路262号。建于清末,汀州县商帮集资建造,总占地面积约6平方米。正厅主体结构尚好,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六间,穿斗式减柱造木构造。重檐歇山顶,藻井雕饰完整。厅堂前建筑毁于1988年。部分石础、石柱尚存。石狮移藏区少年宫(三山会馆址)。1988年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福州总队部旧址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下杭路238号(原下杭路18号)。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成立后,在抗战初期,为了扩大抗日统一战线,先后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公开或半公开活动组织,广泛组织动员民众投入抗日运动。1938年4月,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主任王助指示地下党员郑挺、舒诚等人筹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福州队。1938年6月初,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福州总队部正式成立,郑挺任总队长,欧阳天定任副总队长,舒诚任党团书记,活动场所设在台江区下杭路18号生顺茶行(现为台江区下杭路238号)欧阳天定家。民先福州总队主要任务是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团结爱国进步青年,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党的领导下,民先福州组织着力加强自身建设和积极推动福州抗日救亡运动,为党宣传抗日和传播革命思想做了大量工作。总队部建立以后,通过郑挺、李铁、舒诚等同志培养教育,民先队员不断扩大,队员大部分都是市内学校、机关、商店的爱国青年,通过在联络站进行培养教育,直接发展为共产党员,壮大革命队伍。总队部还打开闽沪间的地下交通线,为党在闽沪之间提供活动场所,还负责中共福建党组织与中央华东局…详情 ▷
茶亭庵四角亭原位于台江区茶亭街茶亭小学门口,推测为清嘉庆年间重修的茶亭庵遗构,木构。27年茶亭街拆迁时被落架移入汀州会馆保存。庵始建于明代,庵内设有戏坪、左右酒楼。殿内供奉钟、康、刘、史、赵武帝。楼上有公益社,是旧时乡绅聚会的场所。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茶亭各手工业会募捐重修。198年代茶亭街改造时,将四角亭盖在茶亭小学门口。26年茶亭街拆迁,茶亭庵被台江区文物部门拆下,暂存于台江汀州会馆内。政府部门在茶亭街拆迁时曾经承诺茶亭街建好后将四角亭复建,但茶亭街建成许多年后,在媒体多次报道下,四角亭依然未能复建,此为政府部门公信力欠账之一。219年,茶亭庵四角亭择址茶亭公园大门口启动重建,由于材料大多朽烂,原材料能用的很少。219年8月,重建完成。重建后,亭四角新增四根斜撑。庵内设有戏坪、左右酒楼。殿内供奉钟、康、刘、史、赵武帝。楼上有公益社,是旧时乡绅聚会的场所。现仅存石柱及临街四角亭一座,由茶亭街剃刀行业改建。石柱题刻楹联:“养浩然之气配义与道;入圣者…详情 ▷
上杭路建宁会馆位于台江区上杭路128号(原上杭路63号),又称“建郡会馆”,由建瓯县商帮集资建于清嘉庆年间。会馆依山而建,占地约28平方米,由戏台、酒楼、神殿、花园等组成。会馆占地面积28平方米,坐北向南,面临上杭街,后靠大庙山,依山而建,由戏台、酒楼、神殿等组成,红砖清水砌墙门面。神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式木构架。后有花园。园中有文昌阁一座(原作书斋),两层,八角形,直径5米,歇山顶,飞檐翘角,垂柱、雀替、斗拱、框楣花格等构件粗大豪放。“文革”中,花园被拆改为民宅,文昌阁尚存。光绪三十一年(195年)2月13日,福州各界民众在上杭街建宁会馆,反对法国商人魏池私自拐骗福州苦力1825人(窝藏于各洋行烟馆内)企图于十六日乘船劫往巴拿马运河当苦工。在各界协同下,全部被拐人员终于获救。216年2月15日,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采峰别墅,西至高氏文昌阁,南至下杭路南侧民居,北至台江区委党校。…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