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石路巷位于佛山市城区福贤路纪纲街,是一条长达1米的内巷。两侧的建筑始建于明,有清代和民国时重修的痕迹。其古朴的花窗、方柱的趟栊、厚重的大门、长.27米宽.12米厚.6米规格的大青砖、夯土厚实的墙体和红砂岩的石墙脚,均具有明代的风格。而4根圆柱支撑的大厅,却是清代所建造。巷口有二栋红砖绿瓦的建筑物,是民国时代建造的私家医院,名叫“小乐园”。石路巷民居的屋顶所建造的封火山墙,均采用锅耳式,其体量比清人建筑的大而厚,是当地民居建筑沿革的物证。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东汉佛山澜石墓群位于佛山澜石大松岗、八仙岗。1961年、1962年发掘了座墓。1972~1979年间经多次发掘,清理东汉墓1多座。墓室分土坑、砖室墓两种,以砖室墓居多,其形制多样,有长方形、中字形、“卜”字形、十字形等,墓室由封门、甬道、前室、后室、侧室组成,墓砖红色或灰色,长方形、锲形,少数砖有纹饰,墓壁砌法为错缝平铺,券顶,墓底铺砖或垫砂。出土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器类繁多,纹饰多样,多薄施青釉或青黄釉。墓土的陶制模型器物丰富,有陶屋、井、灶、六畜、女舞俑及水田附船模型。铜器有镜、剑、五铢钱等,饰物有玛瑙珠、琉璃珠等,还有铁器及漆器的残迹。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佛山区家庄位于佛山市城区福贤路居仁里。是清乾隆年间经营洋杂货的区氏富商所建的庄宅建筑群,名区巷,又称区家庄。最初只建住宅四座,同治年间增建祠堂“资政家庙”,面宽进深各三间,中为四柱大厅。以后又不断增建住宅、书楼、花园等,共十座建筑物,总面积约15平方米。庄宅平面布局规整,建筑形式相同,采用井字形排列,形同矩阵。小巷全以条石铺砌,兼有防火通道的功能,下水道网的设置科学合理。1989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任围位于佛山市城区燎原路。是佛山经营丝织业的巨富任氏兄弟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兴建的大型庄宅。庄宅原建有围墙,故称围。原包括乐安里的任伟庄宅和任应坊的任应庄宅,有祠堂、住宅、花园和池塘等,占地数千平方米。现乐安里的建筑保存较好。祠堂面宽三间,三进院落,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现仅余头门和二进。任伟庄宅原是25座大小样式相同的单体建筑,纵横各5座,硬山顶搁檩式结构,今余1座。任应庄宅现存9座,纵横各3座排列,均为镬耳封火山墙,三间两廊平面布局。花园、池塘已不存。1989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张荫垣故居在市莲花路沙塘坊13号,是佛山仅存的两座大型府第式建筑群之一。张荫桓佛山人,字皓峦,号樵野,光绪年间充总理衙门大臣,曾任出使美、西班牙、秘大臣,官至户部左侍郎,因支持维新变法,遭遣戍新疆,后更诬以通俄而被杀。骈散文诗皆卓然成家。画亦超轶,佛山家中置“铁画楼”,著有《铁画楼诗抄》诸集。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大兴土木,不惜耗资巨万建此宅第,以至建筑规模相当体面,整齐美观,不仅右侧有小巷纵贯首尾,而且在左右两旁还配置二厅、厨房、储物房以及佣人杂役居室等。主体建筑头进门房、二进大厅、三进内厅和四五六进住宅从西向东排列,为六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各建筑均硬山顶配锅耳式封火山墙,三开间通面宽1米,总面积约61平方米。头进门房原于居中置大型木雕屏风,以示其门第之高贵;其大门为回字门口,以砖墙间成左右门房,均为木板二层楼;后檐用檐柱并有三架梁,构筑颇具特色,今部分及天井、两廊已被改建。二进厅堂进深三间,为造工考究宽敞明亮的四柱大厅,前后檐廊均有轩廊式卷棚顶,厅内梁架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木雕装饰构件颇多,如花架、隔扇、雀替等均工艺精致,反映了刻意营造的官僚宅第气派。三进内厅亦进深三间,…详情 ▷
位于原325国道澜石路段旁,现石湾镇街道辖区镇中路。莲子冈南麓,与莲峰书院相连。是石湾唯一的佛寺,是石湾镇四大古迹之一。始建于明代,历经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以及同治年间和民初多次重修,至今尚存。寺院依山势而建,坐北向南,高于路面.8米,向北渐次升高。寺貌庄严,面积深大,共分前、中、正殿三座。平面呈南北长方型,南北长52.47米,东西宽14.24米,总建筑面积747.17平方米。寺内供奉有三宝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十皇、观音坐像、关帝、准提佛母等像(均已无存),寺内建筑还有石雕、木雕、灰雕、陶塑等古物艺术品(尚存)。据传,有一巡抚巡视江南时曾到石湾,见到一派丰收景象,百姓安居乐业,遂奏请朝廷赐造一寺以褒奖乡民,获准奏并降旨令钦差张元虚法师前来石湾监造,数年后寺庙落成。庙堂雕梁画栋,佛祖金光,罗汉威严。寺庙该改何名,张法师一时难定。一天,寺门外有一平头赤足、衣衫褴褛,约十三四岁男孩立于门前高声叫卖,小孩见寺内主持出来,便上前欠身道:“小的在此卖菜,为的是养母谋生。”又对寺主持说:“我伦文叙(今澜石黎冲村人,后殿试高中状元)天…详情 ▷
陈铁军故居位于佛山城区福贤路善庆坊。是陈铁军出生和少年生活的地方。为佛山清代常见的两进院落式民居。尚有烈士住过的房间、使用过的家具、文具、印章和亲手刺绣的绣件等。陈铁军故居为清代民居建筑,座面向北,三间二进院落式平面布局,硬山顶,人字山墙,砖木结构。陈铁军烈士在此居住和生活。是佛山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详情 ▷
佛山霍氏宗祠位于佛山市石湾澜石镇。是一组四座并列,总面积2484平方米的大型祠堂类建筑群组,由“霍勉斋公家庙”、“椿林霍公祠”、“霍氏家庙”、“石头书院”组成,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清嘉庆年间重修。主体建筑平面布局都是有头门、前座、中座的四合院。各进均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其上遍饰人物、花草园雕或高浮雕,精巧细腻。天井建四柱三间冲天式石牌坊,均有额题。霍氏六世祖霍韬,明正德九年(1514年)会试第一,官至礼部尚书。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东华里古建筑群位于佛山市城区福贤路。东华里原名杨伍街,是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杨姓和伍姓两大家族的姓氏命名。街首的伍氏宗祠就是当年所建。乾隆年间,迁入骆氏家族,族中的骆秉章任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把北侧宅第装修成清代的府第,杨伍街易名为东华里。清末,招氏家族买进南侧的连片住宅,加层扩建,建招氏宗祠、招雨田祠、敬贤堂等建筑物,遂成目前保存的面貌。东华里古建筑群是目前省内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古街坊。街首闸门尚嵌着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石刻街额。全长112米,宽3~5米,花岗石条铺砌路面。房屋外墙石墙脚上,一式水磨青砖,几乎都是锅耳封火山墙,整齐而富韵律。各家门前都有二级石台阶,都在高达4米的石门框装置了脚门、趟拢门和厚重的大门等三重门,有遮阳、通风和防盗的不同功能。内有门厅、两廊、天井、正厅、耳房、二厅、神龛,厨间等。厅、室以木雕屏风、花架、嵌彩色玻璃的格扇等分隔。地面铺砌防潮的大方砖,内墙有用木板装修。南面的二层民居还装有木制的有屋盖的楼井和铺上方砖的露台。环形的扶梯选用坤甸等良材制成。为适应聚族而居而又分房立户的需要,东华里的深宅大院之间有小巷分隔。每侧四…详情 ▷
铁军公园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的汾江西路,江湾立交桥畔,地处闹市,总面积13平方米,于1991年7月1日奠基,同年1月日建成。铁军公园设计新颖,环境优美但又不失庄严。公园正门,是一个近1平方米的铁军广场,陈铁军烈士的全身塑像高高耸立在广场中央,供人瞻仰。铁军公园是我市各界人士在清明及革命纪念性日子凭吊的地方,是目前禅城区少有的纪念性主题公园。特别是每年的清明期间,许多机关、企业、社区、中小学校、部队都会组织机关干部、群众、师生、官兵等人员到公园举行祭奠、扫墓、宣誓等活动。铁军公园已成为褒扬革命烈士,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文化阵地。在公园西北角,有一座占地25平方米的陈铁军烈士纪念馆,设在馆内的陈列室有一尊陈铁军烈士的石膏半身像、介绍陈铁军烈士事迹的展览以及陈铁军生前用过的实物等,陈铁军烈士事迹展览包括:一、铁军精神光照后人;二、大家闺秀巾帼女儿;三、时代洪流阶级洗礼;四、革命启蒙先锋战士;五、铁心不移奋不顾身;六、烈火金刚舍生取义;七、宁死不屈英勇献身;八、高风亮节永垂不朽;九、青年楷模万世敬仰等九个内容,充分…详情 ▷
吴勤革命烈士陵园座落在佛山市岭南大道北57号(原大福路南浦村)。一九五二年,为怀念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司令员、一九四二年农历三月廿三遭蒋匪帮伏击杀害的吴勤烈士,佛山市人民政府发动佛山市和南海县人民捐石献砖,义务劳动,兴建起了这座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陵园占地面积175平方米,四周由铁栏环绕,栏高二米多。陵园正门为一座宏伟壮观的二层琉璃瓦牌坊,上层题有“万世流芳”的横匾。陵园中央耸立着近八米高的吴勤烈士纪念碑,碑的下方镌刻着吴勤烈士的生平事迹。纪念碑两侧各有一平方米大小的六角花池,花池前各有一座占地约平方米的水磨石结构的尖顶凉亭,亭内设有石台和石凳。纪念碑背面相去五米处有三座土坟,分别安葬着吴勤烈士、吴勤胞弟吴俭本烈士、吴勤生前警卫员邓卓英烈士的尸骨。土坟表层附植着长年葱茏翠绿的小草。陵园内外栽有木棉、松柏、桂花、米兰、天冬等花木,绿树成荫,四季常青。吴勤烈士陵园始建质量较差,多年失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吴勤烈士陵园受到了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一九八二年,佛山市委、市政府根据人大代表的提案,先后拨出专款近三万元,将陵园修缮一新,…详情 ▷
在岭南天地中,一处被标上“祖庙大街店铺”的文物景点,曾经是明末清初佛山最繁华的闹市。这里是古老佛山最繁华的地方,最鼎盛时期出现在清乾隆年间。从《佛山忠义乡志》古人绘画中可以依稀找到这一带店铺曾有的景象:这里曾经有售卖各种生活用品的店铺,像手工业的剪纸、木版年画、锅碗瓢盆、石湾公仔和铁器等。当时以陶瓷、铸造业等手工业闻名全国的佛山,在祖庙大街店铺集中展示了本地的文化精粹。后来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在机器化制造的洋货和战争的炮火面前,祖庙大街店铺一度陷入衰落时期。而新中国成立后,传统工艺被人们重拾,祖庙大街的繁华才得以逐渐恢复。据佛山岭南天地相关负责人介绍,佛山在明、清时期,民居比较集中,且大部分以商号、作坊、住所三合一使用,下铺上居或前铺后居成为佛山典型传统店铺的形式和街景,花岗石的“铺张墩”,曲尺型的木柜台和装嵌在墙上的杂货架是营业的独特设置,祖庙大街店铺门前一般放有“门官土地福德财神”,室内一般有历代祖先神位和井泉龙神、灶君等神位,这些都是当时本地商业发达和民俗风情的传统代表建筑。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祖庙大街店铺为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位于祖庙街道辖区福宁路东京果街1号,建于东晋隆安二年(398年)。为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僧人达毗耶舍“结茆讲经”的塔坡岗“经堂旧址,后来信徒建寺,取名“塔坡寺”。若干年后僧人离去,该寺年久失修而毁。唐贞观二年(628年),居民在塔坡岗挖出经堂的三尊铜佛,就地重建塔坡寺,立有“佛山”石榜(原件藏于市博物馆),遂得名“佛山”。塔坡寺毁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代天启七年(1627年)拟重建时,塔坡岗已开辟为普君墟,不宜建寺,遂迁址万寿坊重建“塔坡禅寺”(又称经堂古寺)。而该旧址则建为东岳庙,又称塔坡庙,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面积较小,通面宽仅4.58米,总面积不足42平方米,竟分为头门和正殿两进,马鞍式风火墙,梁架为硬山搁檩。庙前有水井,相传是唐代始建时所凿,井泉清冽,从不枯竭,至今居民仍在使用。在井台旁的屋墙上,原镶嵌有唐贞观二年的“佛山”石榜及“佛山初地”“牧唱遗风”石匾等遗物。坊间故有“未有佛山,先有塔坡;不去塔坡,未到佛山”、“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之说。古镇佛山曾以庙宇众多驰名于世,弹丸之地竟有大小神庙148座之多。…详情 ▷
佛山孔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祖庙路21号祖庙公园内,是清宣统三年(1911)由本地一批尊孔士绅集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佛山孔庙和尊孔活动场所,原包括孔圣殿、会客厅、亭子和花园,占地约2平方米。修复后的“孔圣殿”为单檐歇山顶,面宽、进深各三间,穿斗式结构,殿内置孔子石刻像,并于东西两壁增嵌《孔子庙堂碑》拓本刻石。佛山孔庙在祖庙大院内,旧称尊孔会。是清未宣统三年(191)本地一批尊孔士绅集资所建,属小型纪念性建筑物和尊孔活动场所,而并无依照一般文庙之制。原建筑包括孔圣殿、招待室、治事室、小亭以及荷池花园等计置,占地红2平方米。现仅孔圣殿一单体建筑保存尚好外,余均荡然无存。此建筑面积近3平方米。该殿室内神龛置有“孔子石刻像”,是按山东曲埠孔庙的孔子石刻像拓本重刻的;左右两壁之上,嵌有《孔子庙堂碑》石刻,为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所书碑记拓本翻刻,上有翁方纲的考记题跋。原藏于李可琼“七十二窗楼”,由其名人送出;殿内的明间还有大型雕花硬木隔扇屏风,无形制硕大而又清雅脱俗;该殿前檐明间檐柱花岗石柱础亦很有特色。1981年为配合祖庙的开放,市政…详情 ▷
莲峰书院位于石湾区莲子岗丰宁寺侧,是保存为完好的一间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莲峰书院始建于清初,由康熙年间最后一任南海知县宋玮召集七堡士绅捐资修建作为七堡内五十四个村庄子弟的封建科举的教育场所。据《南海显志》记载:莲峰书院在魁岗堡。石湾园尾莲子岗南麓,康熙五十七年知县宋玮楷大江、大富、魁岗、深村、榕洲、张槎、土炉七堡绅士捐建……现今保存下来的书院碑记亦有记载:南海大魁之间旧有文武庙,在丰宁古刹之左……因日久栋宇圮颓,召集各乡绅士拟解奚囊,仍其旧而修葺之兼创后坐,大其规模,以广嘤鸣之雅谊,或品商古今,或会课艺文……莲峰书院历代多有修葺,仅乾隆二十三年各乡士绅就费了七百金,历时三个月进行大规模的修葺。民初废除了科举考试,莲峰书院由于历史上的重要位置,七堡总局就设在莲峰书院。七堡所管辖的范围称为莲华四十六,后来,连佛山镇亦包括在内,又称为莲华四十七乡。莲峰书院作为一个教育场所,拥有自己的产业,除店铺、田产收入,丰宁寺的收入亦归莲峰书院,光是丰宁的收入每年就近二千元。莲峰书院订有一套严格的制度,《重建莲峰书院题名碑禁例》里面例有十二条禁例,…详情 ▷
叶家庄位于佛山市城区东上路宝善坊。是经营中西成药的叶氏富商在清代光绪年间所建的一组大型庄宅建筑群,故名。叶家庄占地面积近4平方米。街首的叶大夫祠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祠为硬山顶,面阔三间,二进院落式平面布局,中座是四柱大厅。庄宅与祠堂均集中建在宝善坊的北侧,以单座毗连排列,坐北朝南,形成一条长79.7米的巷道,全以花岗石铺砌。屋宇高大宽敞,室内装修讲究,檐板多用木雕。始建时,东、西均有门楼,今西侧门楼已不存,现存东侧门楼外表是水磨青砖,石额刻“南阳”二字。1989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龙塘诗社建于民国初年,由李众胜堂主人李兆基所建。主楼和副楼平面布局呈“”形分布,围墙与李众胜堂祖铺相连,主楼为仿西式风格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副楼为后期加建。龙塘诗社是清末佛山砖木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龙塘诗社位于李众胜堂保济丸祖铺东侧,原址原为其制药总工厂,该厂2世纪初期由李众胜堂创始人李兆基创建。龙塘诗社的建筑和庭院景观墙,与西面李众胜堂祖铺东外墙围合成中间庭院。在李兆基的大力支持下,原本位于朝市街(现普君北路舒步街附近)陆沈园内的石龙诗社迁往文明里,后得李兆基鼎力资助,让诗社成员常在此活动,成这本地文人墨客以诗文会友雅集的场所,并正式更名为龙塘诗社.龙塘诗社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南风灶窑址在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日用陶瓷三厂西南角镇岗上,窑体依山势向南伸展而紧靠东平河畔,因窑向正南,故称。是明代正德年间(156~1521)始建,沿用4余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国内罕见的古龙窑。古时建窑习俗,凡新窑启用,需择吉日良时,传说该灶首窑点火之日,正是明正德间澜石黎涌状元伦文叙宗祠落成“入伙”之时,果然此后烧窑不仅十分顺畅,还时有“宝物”烧出,相传曾烧出一套完美无瑕的“八仙”,为世人所称颂,是故世代窑工遂将其原因与此吉日联系起来。其始建之时为避常年水患,择址于山坡偏高处,又因此地紧靠东平河畔之高庙后,具大利于建窑之形胜,故窑尾不惜筑以高高的石坎。依古时建窑传统,窑面多以泥砖结拱,每年需更换一次;而且民国以前,石湾所有龙窑均无烟囱,而仅以皮面,在窑尾处作迁当之阻拦;此外,原来的窑面建筑,亦仅有葵棚以挡日晒和风雨;加上建国后又将窑口向上移位约3米,故目前所见,乃是历明清至今不断改革修葺后的面貌。窑内结构大体上旧貌依然,窑腔似隧道,以小型砂砖结砌而成,顶部为券顶。窑内平面呈船底形,头、尾略窄而中部稍宽,总长32.6米,宽2—2.4米,通高18—2米,亦以窑中段…详情 ▷
李众胜堂祖铺,位于岭南天地,是闻名海内外的“保济丸”的发源地。“保济丸”创始人是李兆基,起初是卖凉茶,传说得妙方,将药茶改制成药丸,取名“保济丸”。对感冒、食滞、腹痛、肠胃不适等颇有疗效,赢得众口称誉。为了扩大规模,李兆基在祖庙大街建起了这座“李众胜堂”,保济丸也名气日增,美名远扬港澳地区和东南亚。李众胜堂祖铺建于民国初年,是栋两层楼,前楼下面是商铺,上面是李兆基家人居住的地方,后面有花园、工场。前楼的铺面,里面的空间颇大,屋顶开有别致的天窗,方便采光。…详情 ▷
佛山祖庙建筑群位于祖庙路二十一号佛山市博物馆内,由祖庙、孔庙、碑廊、陈列馆和园林组成,占地186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文明旅游区示范点、佛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祖庙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78185),历经2多次重建和扩建,现存以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明清建筑为主,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万福台建于清初顺治十五年(1685年)。建筑以歇山顶、不用斗拱、面宽三开间、进深二开间。分前后台,前台三门敞开,是专供演戏用的戏台。灵应牌楼是明景泰二年(1451年)将祖庙“敕封”为灵应祠时所建。牌楼设计严格,结构精密。为三楼三层式,第一层为歇山顶,第二、三层为庑殿顶,檐、柱间大量使用斗拱,飞檐叠翠、层出不穷。三门为景泰初年所建,是整座祖庙的门面。面宽九开间共31.7米,顶部装饰一条1米多高,3多米长手工艺陶塑人物瓦脊。檐下有通栏贴金木雕花衽。整个建筑考究,给人以壮丽、威严之感。前殿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为歇山顶式建筑,正脊亦有清光绪年制作的双面陶塑人物瓦脊一条。檐下为如…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