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湾景区距阳春市区4公里,含龙宫岩、石林、通天蜡烛三个主要景点。石林,距龙宫岩几不到一公里,也称“百页剑门”,从“百页剑门”进入,草地四周矗立着无数如刀似剑的石峰,极其险峻奇特。珠江电影制片厂、香港亚洲电视台等这里先后拍摄了《岳飞》、《英雄本色》、《大禹治水》等3多部影视片。通天蜡烛位于春湾镇中心春湾公园湖畔,屹立在碧水莲荷之中的通天蜡烛,高近1米,底宽3米,是春湾石群中拔地擎天的园柱形奇峰。峰顶有一石突起,似烛蕊一般,因此叫做“通天蜡烛”。每到春夏之交,满山树木碧绿与湖中莲荷晖映成趣,令游客留连忘返。地址:广东省阳春市春湾镇东郊春湾风景区类型:地质地貌山开放时间:8173。门票:4元人民币…详情 ▷
刘氏家塾,坐落在广东粤西阳春市三甲镇,始祖念三郎【巨汉公之三子】从闽入粤于阳春开居,系开七公派下广传公的宗裔,属十二房巨汉公的支脉世系。该宗祠始建于公元1689年至1693年历经五年竣工。位于阳春市三甲镇中心小学内。建于清康熙年间,清光绪九年(1883年)改为刘氏义学,光绪三十四年改为刘氏学堂。1983年改为三甲中心小学。学堂占地面积6354平方米,建筑面积1826.6平方米。包括讲堂、教务处、礼堂、会客室、师生宿舍等建筑。自民国15年(1926年)以后,增设了图书馆、仪器室等。学堂悬山顶,脊、梁、檐、屏等精雕细刻人物花卉,壁画彩绘栩栩如生。现学堂建筑仍为学校所用,由于年久失修,部分雕刻、屏风、匾额已遭破坏。走近庄严雄伟的家塾,抬头可见屋檐上有栩栩如生的灰雕,屋檐下有精美细致的木雕,纹理清晰,而历经时间洗礼的墙壁也留下了斑驳的痕迹———虽然有白色粉刷的掩饰。门前的两根柱子,十分粗壮,需双手合抱。柱子是用岗松做成的,非常坚固、结实,连蛀虫都咬不动,所以时隔3多年还保存完好。最外面的建筑叫下厅,往里走,依次是中厅、上厅,且各厅之间还有天井…详情 ▷
古铜陵牌坊位于阳春市石望镇交简铜陵垌口。梁镇南建。明嘉靖六年(1527年),梁镇南随两广总督王守仁征广西大藤峡瑶族,因功官至虎贲将军,恐古铜陵县城遗址泯灭,故建牌坊以作史证。古铜陵县,《唐书·地理志》记载,汉为临先县南境,南朝宋武帝时(42年)立龙潭县,隋改为铜陵县。宋熙宁六年(173年)并铜陵县入阳春县。牌坊坐西向东,除拱门为大理石叠砌外,其余用灰沙夯土筑成。通高4.3米、宽6.9米、厚.85米,门高2.8米、宽1.65米,横额正中阴刻行楷书“古铜陵”三字。1992年重修。现保存较完好。1984年阳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那乌石桥位于阳春市春湾镇那乌村。坐落于那乌河上。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由监生莫振东、高明法、梁泽魁等人倡建,为三孔石拱桥。全长43.8米、宽4米、高6.9米,3拱4墩,拱跨1.7米、墩直宽4.2米、横宽9.2米,由大理石砌成。历时1多年,现仍保存完好。1984年阳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明—民国阳春崆峒岩摩崖石刻位于阳春市城西崆峒岩洞内。原有石刻近百题,因年久风化剥落和人为的损害,现保存较完好的44题。从明代至民国时期,其中摩崖石刻37题,碑刻通。阳春崆峒岩,又名“第四崆峒山”,因“黄帝问道于崆峒”而得名。它与河南汝州,陕西临洮、岭东定安的崆峒诸山并列。洞内石钟乳奇特,岩洞宽广,历代文人骚客纷踏而至,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亲临探胜。崆峒岩摩崖石刻,分布于各景点,有题字、题句、题诗、题铭,内容有描情写景、状物记人,字体有篆、隶、楷、行、草等。最早的是“崆峒岩”三字及其联语:“洞开重门虚旷中,景物千端呈本色;丹成一点隐冥处,变态万种透天机。”石刻高1.8米、宽1.4米。“崆峒岩”三字,每字径.52米。刻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作者王许之,高安人,万历元年官电白令。其次为明万历十三年刻于岩洞后厅右侧岩壁的阳春知县张文浩题诗。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礼部尚书曹秀先游崆峒岩,为姜山重修崆峒岩题“岩亭”二字,字大.47.58米,笔墨雄浑。曹秀先还撰写“慧石铭”,寥寥数语,尽将岩洞生新、众人惊异等情景描绘得活灵活现。“千岩表”三字,萧丙堃摹,横书楷体,铭…详情 ▷
轮水村,属于广东阳春市岗美镇管辖;其古民居由当地谢氏祖先建于明清年间,不但以其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引起当地文物部门的关注,更因谢氏家族数百年来殷殷重教之举而名声在外。由于历代重教,这条古村落在当地一直被称为“秀才村”。据相关史料及《谢氏族谱》记载,谢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十四年(1587年),原为一座三进五开间加四廊悬山顶式古建筑,建筑总面积11平方米,于光绪二年(1877年)重修,缩小前一进。现为一座二进五开间加两廊悬山顶式古建筑,建筑面积达七百平方米。走进谢氏宗祠,各式浮雕精工夺目,花鸟虫鱼、历史人物、山水画像,无不栩栩如生,源自明清的岭南建筑风格一览无遗。…详情 ▷
铜陵桥位于石望乡河口圩,建于明代,为三孔墩柱式石平桥,长22米,宽2.45米,宽5.2米,用材考究,为大理石砌筑,现存完好。那乌桥在春湾镇,建于清道光25年(1845年),为三拱墩柱式石平桥,长43.8米,宽4米,高6.9米,拱跨1.7米,用大理石14层,现存完好。两桥均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崧台李公祠位于阳江市阳春市岗美镇隆岗村——李惟扬众儿孙建造,现为阳春市重点保护文物单位。1991年阳春县下拨资金重修了瓦面和地面。三间两进两回廊一围堂,围堂两侧设拱门,内外装饰水彩壁画、浮雕木刻。正屋长24.5米,宽14.5米,围堂长19米、宽14.5米,合63平方米(含围堂)。遗失的文物:康熙51年颁发及第牌匾、神龛、将军头盔、防火水枪、马刀、铁弓箭、铜钟、将军战袍、铁靴、皇帝御赐锦袍、李惟扬夫人和十四个儿子画像、练武十八般兵器。…详情 ▷
石望铸钱遗址位于阳春市石望镇建设村铁屎迳自然村,占地面积2262平方米,堆积的冶炼废弃炉渣厚达218厘米。遗址于1982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同年广东省博物馆进行了调查和试掘,采集、发掘出土有残缺不全的“乾亨重宝”石钱范、铅锭和铅矿石等。1989年,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1年,在距离遗址4米处的鱼塘出土了19多枚铅钱。据悉,石望铸钱遗址是目前所知唯一一处五代南汉时期铸造铅钱的工业遗址,对研究中国的钱币史、南汉币制和南汉刘龑王朝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219年,石望铸钱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蓝氏宗祠位于阳春市三甲镇大垌村造罗寨自然村一口水塘边,座西南朝东北,背面和远处都是层层叠叠的山峦。据《蓝氏族谱》记载,蓝氏宗祠建于乾隆十年,即公元1745年,至今已有268年历史。蓝氏宗祠是典型的岭南建筑,属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812平方米,其中宗祠建筑面积59.8平方米,宗祠共有三座九间,最外面的叫前座,往里走依次是中座、上座,且各座之间还有天井,祠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1999年9月,蓝氏宗祠被列为阳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白石岩遗址位于阳春市合水镇白寨村白石岩山脚下,包括屋背、后龙公、土主公三处地点。考古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至周代。1978年发现,1979年作试掘。屋背遗存文化层厚1.6米,出土陶器以夹砂陶为多,器类有釜、罐、豆,纹饰有粗、细绳纹、曲折纹,共存一些动物牙齿、骨骼,种属有牛、鹿、猪以及犀。石器有双肩锛、单肩锛、玦等。该地点附近还采集到打制石器和穿孔器,推测年代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后龙公与土主公遗存文化层厚.8米,出土陶器以泥质陶为主,有圜底釜、圈足盘、凹底折肩罐、器座、纺轮等,纹饰有绳纹、曲折纹、叶脉纹、篮纹、双线方格纹、圆圈纹、方格凸点纹、云雷纹等。石器有铲、长身锛、有肩锛等。共存有少量动物牙齿。年代大致在夏商时期。在遗址范围内还采集到云雷纹、夔纹、米字纹陶片及、三棱镞等器物,其年代应晚至周代。1984年阳春县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古旧塘遗址位于阳春市春湾镇古旧塘村南蛇湖山。年代为西汉。1988年发现。堆积主要在山顶及南坡。经试掘,出土大量绳纹板瓦、筒瓦,还有饰四叶纹的铺地砖。陶器有瓮、罐、钵等,纹饰主要是方格戳印纹。铁器有锄。该遗址可能是南越国时期的“白鹿台”行宫所在地,也可能与汉置临允县治有关。…详情 ▷
阳春凌霄岩是省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南国第一洞府”。洞内童乳石千姿百态,神奇变幻,加上旅游部门用彩灯装点后,更显得七彩缤纷,维妙维肖。凌霄岩岩高1米,游览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分三层游览,有凌霄大厅,凌霄宝殿和观景台。其中底层凌霄厅高6米,宽34米,长15米,有一岩底河长32米,可泛舟。可沿“百步云梯”至凌霄宝殿,有“寿星迎宾、灵芝巨柱”等景观。再到观景台俯瞰洞内景物,“仙女思凡”、“八仙过海”、“群狮起舞”等,更为气象万千。尤其是“吉星高照”、“一线天”、“水中印月”、“滴水明珠”等四大天然奇景,实为世间罕见。洞内19条如楼宇般高大的钟乳石柱直撑岩顶,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天然形成的一线天、一颗星、水底月为三大奇景。凌霄风景名胜区旅游设备齐全,宾馆,餐厅,卡啦,夜总会,,麻雀馆等一应俱全,冬季还有跑马场、夜总会等。地址:阳春市河朗镇凌霄岩国家地质公园类型:地质地貌洞穴等级:游玩时间:建议3小时电话:6627879126开放时间:9…详情 ▷
崆峒岩位于阳春城西3公里处,寺宇始建于明代万历丁丑年,清乾隆二十一年阳春县令姜山重修,崆峒岩是全国“四崆峒山”之一,洞内分五层,石钟乳形成的狮子岩、瀑布岩、冷西一柱观、和尚拜观音等景观,千姿百态。崆峒岩岩中有寺,寺外有峰,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俱全,以古雅清幽为特色,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可游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地址:阳江市阳春市河西类型:地质地貌古迹山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电话:6627621313开放时间:917门票:门票25人民币…详情 ▷
北宋—民国阳春通真岩摩崖石刻位于阳春市春湾镇东南面的通真岩内。通真岩是由于宋真宗赐名“通真岩”而得名。原名铜石岩。岩内隋大业年间(65618年)建有“德慧寺”,铜石禅林曾享誉全国。通真岩摩崖石刻琳琅满目,原有石刻因受破坏,现保留宋至民国时期石刻仅2题。其中宋代题,明代题,清代题,民国题,无年代题。石刻字体隶、楷、行、草均有。宋真宗赐名“通真岩”三字,镶嵌在寺门,为三通大理石所刻,每块一大字,字径.35米。相传唐景龙年间(7771年),广西贵县刘三姐到此定居传歌,后得道升仙。宋真宗皇帝闻知甚悦,将宋太宗御书藏于洞中,并赐名“通真岩”,意为通向仙境之岩也。石刻最早为北宋皇祐二年(15年),广东转运使祖无择刻于岩寺顶层崖壁上的留题。文曰:“予因按部税驾此山。皇祐二年仲冬月十九日,范阳祖无择记。”石刻高.41米、宽.45米,四周饰直线纹围绕,直书楷体四行,满行六字,字径.7米。落款直书楷体三行二十字。其正文与落款非一人手书。岩壁还有宋熙宁二年(169年)著名理学家、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周敦颐到岩洞一游的题名。另有广东转运副使许彦先于宋熙宁十年(…详情 ▷
擎柱李公祠位于阳江市阳春市岗美镇隆岗村——武榜眼李惟扬建造。1999年,隆岗村自筹资金9万重修瓦面和地面。三间三进四廊一围堂构成,围堂右侧建一黉门,黉门雕檐斗壁、浮雕灰塑,雄伟壮严,外横额:“敦伦”,内横额“纬武”,对门内横额“”,外横额“饬纪”。正屋内设两座大屏风,后堂为全村祖先之神位。正屋长42米、宽14.5米,围堂长14.5米、宽14.5米,合82平方米(含围堂)。遗失文物:康熙51年颁发榜眼牌匾、两个进士牌、四个举人牌、神龛、麒麟望月浮雕。…详情 ▷
阳春市春湾镇通真岩发现摩崖岩画一幅,经考证是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像。此画描绘达摩“只履西归”的故事。达摩祖师悠然坐于途中石上小憩,回眸东顾,人物与石壁背景融为一体。画像具现梵相,状若罗汉,额头高广,双目炯然,大耳环,身披僧服。锡杖倚肩,锡杖上端长长的飘带系着的一只鞋,禅意盎然。只履刻意细描,头部及衣着淡彩。线条简括飘逸,气势非凡。画像下端于光绪年间被凿去一块,纵35厘米,横95厘米。通真岩洞口位于一座石灰岩的半山上,坐北朝南,上下有两个洞口,洞内可容百人。两个洞口之间是一块横数米、高数丈的岩壁,画像位于岩壁中线。向下1米处,横着一个宽可容行人的石级,是个天然的供台。岩壁最上端是一堵飘出数米的悬崖,由悬崖、岩壁、供台构成天然龛笼的模样。供台南向,相连着一幅约32宽阔的石质地面,这是解放后被拆毁古佛堂的遗址。古佛堂是禅寺主要的建筑物,寺名叫德慧禅寺,为隋代已有古禅寺。通真岩原名铜石岩,相传唐代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今阳春春湾这个地方,岩内现遗有刘三姐传歌的歌台。史载,由于刘三姐的歌才和声名影响,宋真宗曾赠“通真”御书,后来铜石岩由此便更名为通真岩。御书藏在…详情 ▷
河背范氏宗祠位于阳江市阳春市三甲镇庞洞村,年代为清。219年4月19日,河背范氏宗祠被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独石仔”洞穴遗址位于春城东北3公里处,坐落在陂面镇鹿村岗西南面独石仔石山。东有漠阳江,西有大朗、马尾、石人诸石灰岩山峰。由于独石仔独自屹立于诸山的环抱中。故名为“独石”。独石仔洞穴,在山的东麓,是一个裂隙溶蚀形成的高15米、宽28米、深4米的山洞。洞穴两端较高,中部稍低,面积约2平方米、洞口面向东南倚山近水;洞内通风,干亢透气,有暗有光。196年,广东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西江两岸进行考古普查时,发现阳春独石仔洞穴遗址,编为5号洞。1964年曾先后两次对其进行试掘,开探方2个。1978年,广东省博物馆和湛江地区博物馆联合组成发掘队,再次进行发掘,开探方3个。每次发掘,都发现有古人类的文化遗物。在遗物中,有器形不同的石器和骨器;有各种动物的骨化石;有人类食余所遗弃的螺蚌介壳;也有灰烬、炭屑、烧骨和烧石;同时还发现了1枚旧石器晚期的“智人”牙齿。独石仔洞穴的堆积层2.8米厚,全为第四纪末期的砂质粘土,有胶结坚硬与松散之别,可能与当时气质有关。洞内的堆积自上而下分为五层。在五层堆积中,除面层为表土层和底层为生土层外,其余三层就是上、中、下的三个文化层…详情 ▷
阳春崆洞岩禅寺位于阳春市城西4公里处的崆洞岩洞口。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原正门向西,建有玉皇、文昌、观音、韦驮等阁。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阳春县知县姜山重修禅寺,改正门向东,增建山门、禅房、厢房、金刚塔、三宝殿等建筑。后多经修建,古貌犹存。禅寺内建筑分置在岩洞的三层洞府内。进入山门为第一洞府,包括厢房、金刚塔、大雄宝殿;拾级而上是观音阁、韦驮阁、六祖阁等,为第二洞府;玉皇宝殿、文昌阁建于最高祠府。当代添建的望月亭耸立在西门的最高点。大雄宝殿,又名三宝殿,砖木结构,单开间,面阔6米、进深5.4米,抬梁式屋架,由4条六棱花岗岩石柱支撑,木质斗栱雕刻卷云纹,左侧有横门。殿内塑座佛3尊,通体鎏金。玉皇宝殿、文昌殿建于明代,重檐歇山顶,左右墙以线砖叠砌,镶嵌釉陶窗,古朴典雅。禅寺亭阁依山洞地面起伏布局,回廊结构紧凑,幽深曲折贯通,与洞内奇岩怪石融为一体。禅寺内还保存着明代至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31题、碑刻13通。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