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载金城旅游景点介绍
亿载金城位在台南市安平区南端,为昔日二鲲鯓之地,俗称大炮台,是清末为加强海防而筑的工事之一。建于清光绪2年(1876年),为台湾第一座西式炮台,直到1975年炮台创建100周年,台南市政府重加修葺,才恢复昔日旧观,现已列属一级古迹。
亿载金城历史意义
亿载金城曾是台海安全的重要防线。亿载金城高约2公尺,由法国工程师设计建造,建材大量取自荒废的热兰遮城(安平古堡)城墙,城垣四周林木茂密,四隅有突出的棱堡,好架设大炮以利远攻,为当时欧洲炮台所通行的设计形式,城外堑壕围绕,可将海水引入形成护城河;城门以红砖砌成,外额上书“亿载金城”、内额“中流砥柱”,皆出自沈葆桢手笔。城内绿草如茵,平坦宽广,可见沈葆祯纪念铜像。黄昏时分,在河道口中望城内夕阳西下、晚风徐来,令人发思古幽情。
同安平古堡隔河相望的“亿载金城”是一座抗日名城,俗称“安平炮台”、“大炮台”,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由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所建,以抗击日本的侵略,加强海防。城门外上方写有“亿载金城”,城门内上方写有“万流砥柱”,醒目苍劲,都是沈葆桢亲笔题写。现城门正前方的城垣上,耸立着沈葆桢的纪念铜像,并有大炮三尊。据记载,当时炮台为方形,四角凸出,中部呈凹形。炮台上设有大炮五尊,小炮六尊,整个炮台可容纳1500人。亿载金城作为台湾岛上的海防重地,为抗击日本人侵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随时间推移,海埔新生地逐渐形成,现在的亿载金城已失去了当年的海角中险要位置,成为供人们凭吊的历史遗迹。
亿载金城建筑特色
亿载金城是于清同治13年(公元1874年),也就是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同年开始建造,完工时间为清光绪2年(公元1876年),亿载金城占地约3公顷,为西洋式红砖建筑,呈四方形,四隅有棱堡,而中央凹入的场地则是用来操练军队,城外引海水为护城壕,城上设有大炮,故称大炮台,另称安平炮台、三合土炮台、抗日名城,列为国家第一古迹。
亿载金城其他介绍
介 绍 二鲲身炮台,旧称安平大炮台,是对应于不远的安平小炮台而得名;又因入口城门上方有沈葆祯题额:“亿载金城”,故俗称亿载金城。 二鲲身炮台清同治十三年甲戌(公元1874年)九月开工,至清光绪二年丙子(公元1876年)八月竣工,历时只计一年又十一个月即建造完成。 同治十年辛未(公元1871年)琉球籍渔民因风漂流到台湾南部,大部分被牡丹社先住民杀害,幸免于难的渔民经由凤山县送到府城,再转往福州经督抚从优抚恤后,遣回琉球。居心不轨的日本,妄称琉球为它的保护国,以剿番为由进犯台湾。当时清廷政府一面向日本提出严辞抗议,一面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祯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积极防卫台湾。沈葆祯到台湾以后,勘定安平地势险峻,建造仿西洋式炮台一座,并延请法国人帛尔陀设计,以防守海口阻遏日军。 二鲲身炮台的建筑,是仿造西洋几何形营垒作法建造的方形棱堡式炮台,角凸出,中央凹入。凸出的棱堡安放大炮,做为远攻之用;凹人的墙面,列洋枪队,以防止近扑。后来因应实际需要,改为向海一面设阿姆斯特朗前膛大炮五尊,其余各面安二十磅及四十磅小炮各四尊。由炮兵272名配以洋枪队驻守。 日据时期,炮台遭毁损,曾一度荒废,后被列为府城名胜之一加以保护。光复后,大规模整修,现为一级古迹,即是今天所呈现的风貌。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亿载金城”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